红军当年经过的三岔镇 如今那里人过得咋样?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10-21 10:05:40
一键分享到:

  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

  10月13日,时值深秋,经过两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镇原县三岔镇,山上的树叶已被秋风染得五彩斑斓,当天,是三岔镇街道的集日,来赶集的商贩和群众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妥万贵老人。

    98岁的回族老人妥万贵是镇原县三岔镇高湾村人,高湾村是三岔镇政府所在地。记者见到妥万贵老人时,他坐在自家的小院里,享受着秋日里和煦的阳光。老人说,1935年,红军路过三岔时,他只有10多岁,当时的三岔只有不足100米的土街道,街道里没有像样的建筑,镇上的人也很穷,大多数居住在山根下的窑洞里,吃不上一顿饱饭。如今,三岔镇街道变得宽阔了,楼房一栋栋拔地而起,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每一个村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岔镇位于镇原县北部,地处甘宁两省交界处,素有庆阳“西大门”之称,是回汉群众杂居地区。因康河、白家川河相聚于蒲河,形成三山环抱、三河相汇的景象,而得名“三岔”。

  1935年10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亦称陕甘支队)进入镇原县武沟乡孟庄村,10月10日,途经马渠乡进入三岔,红军队伍夜宿三岔街道及附近村庄,毛泽东就住在街边的天主教堂,11日,红军队伍分两路继续北上。在红军前行过程中,在距离三岔三十华里的塔儿洼,遇到了前来阻挠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红军将其围堵在一个狭长的崾岘中。“敌人有的跳崖、有的滚沟、有的被击毙,红军也有战士光荣牺牲,长眠于此。”妥万贵老人回忆说。

  据三岔镇党建办主任曹保平介绍,毛泽东主席当年住过的天主教堂,被镇原县委、县政府和当地群众作为珍贵的红色历史遗存,加以精心保护。1983年被镇原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4年投资14.5万元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了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现在,纪念馆已成为镇原县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承载着党史教育、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的使命。

  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

  妥万贵老人说:“毛主席当年带领红军把革命星火撒在了三岔,我老汉如今能过上幸福生活,是沾了红军的光。”现在,妥万贵一家住进了砖瓦房,家里已是五世同堂,他的重孙都长成了20岁的大小伙,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有着红色基因的三岔人,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用勤劳智慧与贫困决战,正迈步在小康路上。妥万贵老人所在的高湾村,曾是镇原县87个贫困村之一,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村里掀起了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党建和富民产业培育为主的“四基一产”建设热潮,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谋发展良策,帮助指导大家走脱贫致富之路。

  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

  如今,三岔镇的发展也有了喜人成果。通村等级路达到了18条215公里,所有行政村通上了硬化路,目前,镇内的大型非公企业有9家,涉及砖瓦、水泥预制、羊绒毛加工、畜禽养殖和黄酒、食醋酿造等方面,年均产值6300多万元,上缴税金300多万元,镇内非公经济发展喜人,商贸物流活跃。以泰兴、牧青、华德为主形成了具有品牌效应的三岔羊绒、羊毛加工集团,是全市效益最好、销路最广的外向型出口创汇企业,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

 

责任编辑: 树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带有“陇东报”“掌中庆阳”“庆阳网”讯头、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视频等新闻作品以及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版权均为陇东报社所有。未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陇东报社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已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的,在转载、下载使用原创作品时,必须明确注明作品刊发媒体、作者、时间等完整信息来源。否则,陇东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