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汉斯·利滕:又一个风车骑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汉斯·利滕,今天的人们之所以记住这个名字,很大程度上是因1930年发生在德国柏林的埃登舞蹈宫案。该案是纳粹党冲锋队制造的一起刑事案件,案情本不复杂,但此时纳粹已如日中天,其重要激进组织冲锋队无恶不作,民众人心惶惶。1931年,冲锋队员已达26万人,及至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数量更是超过国防军,且“冲动和无耻是他们的信条”。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暴力频繁,同时预感冲锋队对自身权力构成威胁,1934年,希特勒最终“血洗冲锋队”。

为了揭穿纳粹的暴力本性,1931年5月,27岁的律师汉斯·利滕将法西斯党魁、42岁的鲁道夫·希特勒逼上了证人席,并与他质证了3个小时,令希特勒当庭丑态百出。自那以后,希特勒不允许在面前提到汉斯·利滕的名字,他上台后,更是将利滕作为首批投入集中营的囚犯之一。1938年2月5日,在受尽党卫军5年的折磨后,利滕自杀离世。

同时代的德国著名律师和记者鲁道夫·奥尔登曾称赞利滕“是德国律师协会的一位‘英雄和殉道者’,他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保护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受委托时获知的秘密”。“律师们的利滕”之说因此而来。

利滕与希特勒的法庭交锋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更非博一时之名。“利滕拥有特权的显赫出身”,父亲弗里茨是哥尼斯堡大学的校长。按照父亲的愿望,利滕放弃了深爱的文学而走上律师的道路。以其家族背景,利滕毕业后无论是选择从政还是从商都应该有着光明的前程,“或许不会受到纳粹的迫害”。一开始接手民事官司的利滕,业务常常忙不过来,收入方面也还可观。但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犹太人”,“想要同受压迫者站在一起”。利滕的这一选择既出于他的职业道德,也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宗教信仰。这一选择也显然与日益强大的纳粹势力格格不入,从而也为利滕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作为“律师们的利滕”,除了敢于直面任何强权的勇敢外,法庭内外的利滕,充分展现了一位法律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希特勒之所以肯出庭作证,是因为正致力于取得国家领导权力的纳粹党,正大肆宣传将以合法手段赢得政权。而冲锋队因街头暴力频频引发流血冲突,4名冲锋队员致2名工人死亡的埃登舞蹈宫案只是其暴力的铁证之一。围绕这一案件,利滕并没有大打感情牌,而是基于当时的法律框架,“循循善诱”,引出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曾经印发鼓吹暴力的小册子,将希特勒逼到自相矛盾境地。虽然希特勒理屈词穷,但“帝国最高法院判决书”认为,利滕在法庭上的那些提问“与本案无关”。

法庭上的利滕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令后来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出了次丑,还在于利滕借助这起官司,通过法律途径揭露了纳粹党的真面目。利滕的行为,捍卫了当时律师界残存的尊严和荣誉:他既是那个时代律师的道德高点,也是捍卫法律底线的坚强战士。他并非察觉不出纳粹党迅速发展、未来不久可能掌权的大形势,也并非完全不知这样令希特勒出丑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当各种后果接踵而至时,他就像一位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士,坚决拒绝接受家人和朋友关于逃离德国的劝导。

埃登舞蹈宫案成就了利滕的律师声誉,这也是他人生乃至他家族命运的巨大转折点。无论古今,越是巨大的荣誉,往往越是意味着难以想象的艰辛。此案过后,除了利滕本人后来身陷囹圄备受折磨,他的家人也饱受打压,父亲不得不提早退休,“这起案件(还)导致了父子之间的决裂”。更令人汗颜的是,战后当母亲伊姆加德回到联邦德国后,“对许多人来说,伊姆加德就是一个叛徒”,而“政府拒绝从她丈夫的大学养老金中为她发放遗属抚恤金”。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1年拍摄了一部电视电影《盘问希特勒的人》,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历史学教授、曾经的律师本杰明·卡特·黑特撰写的《质问希特勒把纳粹逼上法庭的律师》,均以埃登舞蹈宫案的审理为核心。

著名法学家江平曾认为律师应有三种境界,即有高度责任心,有社会良心,有历史使命感。倘以这三条标准去审视利滕,想必不难判断那3个小时法庭辩论所蕴含的伟大意义。

编辑:栗萌责任编辑:栗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