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革命家庭红色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从王孝锡、王晓时在陇原大地浴血播洒革命火种以来,自从刘志丹、谢子长在国军民团中坚持开展兵运以来,自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解放苦难民众以来,庆城这块三省交界的穷乡僻壤,以其敞开的胸襟、博大的情怀,承载过革命的需求,见证过战争的残酷,感受过贫瘠的苦涩。在这段充满血与火、情与爱的苦难岁月中,庆城民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吞糠咽菜,不惜牺牲,踊跃交售公粮柴草,精心制作担架军鞋,熬硝造雷,送子参军,信念坚定,风雨无阻,为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部波澜壮阔的拥军支前史料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庆城许多慈祥的父母亲,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生活环境中,用自己的慈祥爱意与宝贵乳汁,舍自己年幼的孩子于不顾,义无反顾的哺育了众多革命先辈的后代,流传下大量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正是他(她)们的无私与豁达,大慈与仁爱,才保护下众多的革命根苗,使大批革命志士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英勇杀敌的战斗中。正是他(她)们的这种大爱与友善,忠诚与憨厚,才互相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成为新时期人们难以忘却的情怀。

(一)张林夫妇

  1943年,当时的陇原大地,虽然全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军民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依旧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全面封锁之下,生活物资还是相当匮乏。这对于从1938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庆环分区党委书记兼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中共陇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八路军三八五旅政委、陇东中学第一任校长,率先在陇东地区各级政府中推行“三三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被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密切联系群众”予以嘉奖的马文瑞来说,境遇是相同的,同样躲不掉缺吃少穿的生活困境。

  这时候,一名叫张林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他家住现庆城镇莲池村,自幼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为人仗义,乐善好施,在庄周四邻中享有良好的口碑。1938年参加革命后,表现更为积极,同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八路军驻村后,他家就成为联络站,迎来送往,接待不暇。靠着坚定的信念和群众中的良好威信,他被群众推选为庆阳县五区五乡乡长。从此,他领导全乡群众拥军支前,织布纺线,运送公粮,开荒生产,安置灾民,连年被评为全县模范乡。1941年,张林响应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动员群众“运盐支军”的号召,不仅赶着自家的3头毛驴运盐支军,还组织全乡10多户出几十头毛驴一同从定边往庆阳运盐,其子张吉虎在驮盐返回的路上不幸染疾身亡,年仅十八岁。处在丧子悲痛之中的张林,并没有被苦难所吓倒,坚持在定边至庆阳的驮道上,跋涉300多天,运盐15趟,往返9360公里,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运盐英雄”称号。1943年夏,当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调往延安工作时,为了解决领导的后顾之忧,张林在做通妻子张桂兰工作之后,毅然将马文瑞刚出生3个月的女儿小延红(即阿莉)抱回家抚养。生活困苦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负担,多一口人就意味着全家人就要挨饿。况且当时革命形势极其恶劣,如果有坏人走漏风声,全家人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张林心想,既然做出了这个选择,收养了小延红,就要克服一切苦难,尽力把她养育成人。为了保证小延红有足够的奶水,他除将自己的小儿子送给别人外(不久夭折),还东挪西凑买了一只奶羊,用宝贵的乳汁哺育小延红。即使生活再困难,一家人都要将有限的粮食节省下来,保证小延红有足够的吃食。在他们一家人的耐心呵护下,小延红健康的逐渐长大。解放战争开始后,张林这位英勇的父亲在庆阳坚持地下斗争,由于奸细告密,被国民党庆阳县政府逮捕入狱。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英勇顽强,宁死不屈。在狱中,家住庆城镇药王洞的张皮匠(不知名)为了照顾张林,跳水到城里去卖,将卖水所得买饭送给监狱中的张林,支持张林在狱中坚持斗争,流传下“张皮匠卖水探监”的美谈。1949年5月张林出狱,6月逝世,终年49岁。

  英雄逝去,真情依在。长大成人后的小延红,不论身处何地,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来探亲扫墓(养母张桂兰,去世),在工作忙碌的时候,也始终与养父母一家保持联系,传递信息,互致念意。马文瑞之子马晓文也多次到张林之家探访,送来问候,送去祝福,使两个革命家庭联系的更加紧密,不是一家更似一家。这里摘录一封1991年小延红写给张林之子的一封信,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来充分感受他(她)们之间的那份纯纯的爱意、浓浓的亲情。

  来虎哥哥、绩财哥哥:您们好!

  全家人都好吧!上次回家,一别又是半年了,真想念您们!

  我已调回北京工作,具体单位还没有定,等定了我再告诉您们,别为我担心。我一切都好!

  今有庆阳县绣花厂厂长禹建邦同志来北京家中办事,我请他代一封信给您们,并捎回几张照片和上次寄给您们的报纸给庆阳县委领导。

  因为他来的急,也不知给您们捎什么东西好,请来信告诉我,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去办。

  代问三嫂嫂好,问嫂嫂和孩子们好!你们给妈妈上坟时,多给我烧些纸,对妈妈说:我想她!

  祝全家人幸福、快乐!

  妹妹:阿莉 1991.4.28.

  注:来虎、绩财系张林夫妇的儿子。

(二)张能宽夫妇

  2010年4月21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永清路武汉军区家属院,原三八五旅野战医院外科大夫、离休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101医院副院长的柳星(女,汉族,现年86岁,河南省唐河县人;丈夫秦光远,原为三八五旅卫生部部长,离休前系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接受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采访时,深情的回忆说:“庆阳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双儿女儿都是在庆阳出生的。我的女儿是1944年1月1日早晨下大雪的时候出生的,在庆阳有一个奶爸,家在庆城南门的戏楼后面。我姑娘全靠了他,国民党来的时候,他把我女儿抱在山沟里转,转了三年,她才活下来。现在我女儿和庆阳的关系很好。”

  在柳星的叙说中,我们知道她说的这个奶爸,名字叫张能宽,原来住在庆城南街的戏楼后边,解放后搬到现庆城县庆城镇封家洞村黑泉沟居住,当时为庆阳游击队队员,已去世。她寄养在张家的女儿叫秦雪萍,现为广东省茂名市炼油厂退休工程师。

  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呢?话还要从1946年说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不珍惜抗战成果,公然宣布内战,致使留守庆阳8年之久的三八五旅全体指战员,陆续开赴前线。这对一直从事战地医疗工作的原三八五旅卫生部部长秦光远、柳星夫妇也不例外,按命令随军出征。离开庆城时,迫于紧张的革命形势、艰苦的生活环境,只好将自己刚刚出生、无法带走的女儿秦雪萍寄养在政治上比较可靠放心的张能宽家中。

  当时的张家,生活也不富裕。但为了抚养革命的后代,张能宽不假思索,果断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即使生活再困难,也总想办法让秦雪萍吃饱肚子。自三八五旅从庆城开拔后,国民党部队占领了庆阳。他们根据当地坏分子的密报,专门在群众家中寻找、杀害八路军寄养下的子女。为了躲避国民党部队的搜寻,保护好这名革命后代,张能宽夫妇抱上秦雪萍在庆城的山沟梢林里东躲西藏了三年时间,饱经风霜,历尽艰辛,才逃过劫难,使秦雪萍没有受到迫害,健康的存活了下来,而且得到很好的养育。直到1950年秦雪萍8岁时才被秦光远、柳星夫妇领回。孩子带走后,张能宽夫妇心中空荡荡的,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但为了孩子能够和家人团圆、得到更好的教育,张能宽夫妇只好将这种思念埋藏在心底。

  成家立业后的秦雪萍,始终没有忘记她的养父养母。在养父养母健在时,多次接他俩到武汉自己的家中居住,诉说衷肠,尽忠尽孝。在养父养母去世以后,她与庆城的哥嫂始终保持联系,寄钱寄物,让这种亲情始终得到延续。

  2010年7月28日,已经退休的秦雪萍回到庆城。面对这块熟悉的黄土地,面对和自己从小一块长大的张家兄弟姐妹,思绪久远,感慨万千。在养父养父的坟前,看到荒草滩中的坟堆,当年抱着自己在山沟梢林中躲藏的养父母的片段记忆仿佛就在眼前。若没有当年养父养母舍命救助与抚养,自己能否活在人世尚不得而知,况且自己现在还活得这么好!自然而然间,两行热泪,寄托无限哀思。惟愿这种关爱天长地久!这种亲情地老天荒!

  慈爱无价,真情永存。像这样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庆城这块充满温情与善举的红色热土上,众多庆城严父慈母舍小家顾大家、舍亲生骨肉而养育革命后代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她)们虽然居处闭塞的环境,目不识丁,未曾见过大的世面,但在关键时期能够挺身而出,不惧苦难,信念坚定,表现出了超前的革命本色和陇人品格,这种朴素的、不计报酬与功利的精神,就是新时期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的旋律。他(她)们与革命后代虽然没有血脉的凝结,双方家庭没有频繁的往动,但为了共同的理想,彼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历经世纪风霜,依旧根深蒂固,成就了一段段真情相依的革命佳话,抒写了一曲曲拥军支前的赞歌,成为今天庆城人民发扬老区光荣革命传统、教育年轻学子感恩家庭社会的一块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种精神,深深扎根于浑厚淳朴的陇原大地,值得传承,更需铭记!(贾勇 庆城县委党史研究室 )

编辑:张述锋责任编辑:张述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