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开放校园考验大学人文内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作者王艳明系河北科技大学纺织学院教师)近日,一则“北京将在人大、北航等高校试点‘拆墙’以打开封闭大院”的消息,引发热烈讨论。北京市规划委日前回应称,对几所学校的规划是加密路网和改善局部道路微循环,与拆墙推动街区制无关。

    “高校拆墙”的传闻虽被辟谣,但是在实施街区制的大背景下,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开放校园甚至拆除围墙的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讨论。从社会的角度看,当然希望出现“没有围墙的大学”。因为大学的很多资源是优质的,比如教学实验资源、图书资源、体育场馆资源等。尤其是大学在城堡式的现实存在中,其与周边社区无论在文化底蕴上,还是在文体资源上,都会形成一个明显的落差。大学的某些资源在某些时段,比如假期,利用率并不是很高,而周边市民又有着强烈需求,奈何一堵围墙就将这种“落差”逐渐固化了。这并不符合大学的功能趣旨。

    蔡元培曾说,“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由此可见,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人文精神的聚合与发散,来提升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那么,就区域而言,大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理论上首先要融入周边社区;大学对外开放,首先是对周边社会表示出热忱的开放度,从而在开放中让大学的文化底蕴与市民的文化需求相互动,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共长的范式。

    当然,让我们的大学完全“散落”于社区,或者完全拆除围墙打开大门,短期内是不够现实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大学有限度向社会开放。事实上,大学与社区有限度地融合,不仅可以畅通、优化高校周边地区的道路微循环,更大的受益者是区域经济与文化的活跃和繁荣。而这也是大学对社会尤其是区域社会应该有的责任。

    可以预想的是,大学有限度开放之后会面临种种新问题,譬如校园治安问题。然而,不妨从大环境的视角来看待变革中的新问题,其实,整个区域的治安状况才是影响校园治安状况的根本。微观来看,面对新的变化,能不能探索出校园治安的新模式,或者是将大学融入到区域的大治安网络中,才是变革过程中的进步累进。

    其实,大学开放校园甚至拆除围墙,最大的障碍不是类似于治安方面的有形问题,而是大学需要修炼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开放精神的内功。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饱满,大学自会对周边社会有强大的包容、濡染能力;相反,大学气象不充盈,面对“拆墙”就不免顾虑重重。然而,就像鼓励大学生融入社会一样,根本上大学也需要深度融入社会,未来之路是否坦荡,关键看大学的内功修炼程度。

编辑:焦敏龙责任编辑:焦敏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