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神探”狄仁杰主政宁州一年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宁州梁公旧治坊,为旧时州署后圃,宋代时建,清同治年间,宁州知州杨大年对其进行了重修。

梁公碑

唐狄梁公碑文拓片(部分)

  甘肃庆阳的宁县、正宁一带,古时被称作宁州。这里远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夏商时地属雍州,周先祖在此地建立北豳国,古宁州地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春秋时期西北戎建立义渠戎国,秦代后设州立县,隋唐时数度置州,辖郡领县,成为当时的京畿重地。公元686年―688年,盛唐历史上传奇人物狄仁杰出任宁州(今庆阳宁县)刺史,历时十八个月。狄仁杰任宁州刺史期间对宁州的政治、军事、民生建设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且抚和戎夏,兴修水利,抚恤百姓,发展生产,其政绩卓越,深受当地百姓的尊崇与爱戴。

  一代名臣的传奇人生

  提起狄仁杰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电影、电视剧里也常有他的身影。唐代很多传奇文学拿狄仁杰当主角,编了很多故事,后来清朝人写过《狄公案》,荷兰有个汉学家高罗佩写过《大唐狄公案》,把狄仁杰塑造成了一个神探。但是,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呢?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任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年—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弹劾。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使时受冤枉被判死刑的700多名百姓改为流放丰州。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长寿元年(692年),酷吏来俊臣罗织罪名告狄仁杰等谋反。狄仁杰在狱中撕被面写冤状藏在衣中送出,使其子狄光远呈武则天。武则天知其冤屈,但仍贬狄仁杰为彭泽(今江西彭泽)令。狄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无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粮救济,施恩于彭泽民众,期间,深受彭泽百姓爱戴,任职一年,离开彭泽升任魏州刺史后,彭泽民众为感念他,建生祠予以纪念。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做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安定民心,恢复生产,赈济灾民的办法,很快恢复了河北的社会局面。

  狄仁杰在宁州的卓越政绩

  宁州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山川交错,汉戎杂居,时为关中屏障,古都长安的北大门。战略要塞十分重要。急需一位威重而才高的强手前来治理,为此,朝廷将在侍御史任上干得轰轰烈烈,名震朝野的狄仁杰派到宁州担任州官,并非民间多认为的是被“贬”任宁州,而唐史研究者多认为狄仁杰是“宠”任宁州,是朝廷派狄仁杰来这个汉族和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矛盾非常激烈,民族战争一触即发的西部要塞任职,整饬吏治,正是对狄仁杰才能的倚重。

  据《资治通鉴》载,公元686年,狄仁杰任宁州刺史。当时的宁州,因饱经战火摧残,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地方官吏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宁州百姓“伤破家产,剔屋卖田”。狄仁杰到任后,实行了一系列除弊惠民的措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一是公正廉明,明断积案。狄仁杰为官一向勤政,做人做事历来清正,严于律己。每到新任,总是批阅前任留下的刑狱案卷,从中汲取长处而虚心学习。并认真地处理前任留下的没及时解决的刑狱案件。“往往累年不决之案,经他剖断,便一时明了。”因此狄仁杰所至之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绅士教服,士民威仰,社会风气相当良好。二是惩办贪官,发展生产。狄仁杰认为“为政之本,必先入世”,这既是狄仁杰为人做官的根本,也是他被历代史学家肯定和当时百姓称颂的原因。当时的宁州地方官吏多以强调军事为由,“掉发烦重,伤破家产”,加上宁州地区“官吏侵渔,州县科役”,各族人民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狄仁杰到任后,严查此类案件,严惩了部分地方贪官污吏。狄仁杰非常重视当地的农业发展,他积极倡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并带领民众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疏通了暴涨的九凌河(今九龙河)河道,解除了淤塞,使困扰当地两万多百姓几十年的水患得到了彻底治理。他还劝农植桑,使当地自周朝时形成的“好稼穑、植五谷”的重农风气再度兴盛,使宁州社会政治风貌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三是抚和戎夏,民族融合。狄仁杰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曾两次担任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朝廷命官。在两次征讨入侵者和安抚当地百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靖边思想和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他认为要安定边境,中原地区首先要稳定。其次要保障百姓的利益,提出“人犹水也,壅则为之泉,疏则为之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统治者只有获得民心,得到百姓支持方能保边境安定,认为边陲要地“得其地,不足以耕种;得其人,不足以赋税”,应该在民族杂居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另外他强调“以逸待劳,以主御客”,养精蓄锐以制敌,则可保边境安宁,民族和睦。

  狄仁杰在宁州担任刺史时间不长,却将宁州治理得富裕安康,百姓祥和,人们为了记住狄仁杰的功绩和厚德,便在狄仁杰离任后为狄仁杰建立了生祠狄公祠(今宁县县城庙咀坪),并在祠内将狄仁杰的功德刻石勒碑以志纪念。名曰“德政碑”。又因狄仁杰在豫州任上上疏武则天,被判死刑的700多名百姓改为流放丰州,他们途径宁州时,在狄公生祠前的“狄公德政碑”下虔诚跪拜,“设斋三日而后行。”狄公德政碑被后人称为“梁公坠泪碑”(后因狄仁杰被追封为梁国公,故称梁公坠泪碑)。狄仁杰清廉勤政,成为宁州人的偶像,后任州官以其为楷模。明知州周日强就有“凭谁唤起梁公问,教我当时救苦方”的诗句,以后在宁州任职的历届官员,对狄公祠多有修葺,有关狄仁杰的传说在宁州方圆也越来越多,有些几乎成为神话。

  据考证,狄公祠(今宁县县城庙咀坪)曾几度毁于战火,其间至少重修过四次。但后来重修时狄仁杰已经去世多年,因而又将狄公祠改成狄公庙。唐睿宗临朝后,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因而狄公庙又称狄梁公庙。狄梁公庙延续到元代时,对因战火而毁的狄梁公庙及庙碑进行了第一次重修,第二次重修时,已到了明代。到清人第三次修葺狄梁公庙时,明时刻写的狄梁公庙碑已经斑驳不堪,清人重刻了一块新碑,同时也保存了元代的旧碑。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东北军第六师进驻宁县城后,将狄梁公庙上的雕梁画栋拆下来作了劈柴,只剩被搬迁到明清时修建的梁公旧治坊内两块孤零零的石碑,直至文革后期国家要求抢救文物古迹,文化部门只将比较清楚的清代碑暨唐狄梁公之碑收归博物馆保存。该碑1981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块斑驳不堪的元代碑已深埋宁城地下,其位难卜,相信有朝一日会重现于世。

  2013年,宁县在县城庙嘴坪原址开工新建狄公祠,至此,狄公祠已重修四次了。无论是彭泽的狄公庙,太原的狄公祠,还是洛阳的狄公墓,它都向世人传达了狄仁杰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辅国安邦,政绩卓著,这才是这些旧址古迹的内涵所在。

  范仲淹敬仰狄公撰碑文

  在宁县博物馆内,有一块高2.3米,宽0.83米,厚0.2米的石碑——唐狄梁公碑。碑首篆书“唐狄梁公碑”字,碑文是由北宋范仲淹被贬官途经彭泽县时所撰,明宁州知事边国柱补刻,题曰“唐忠臣狄梁公庙碑记”。

  相距三百年的范仲淹为何为狄仁杰撰写碑文呢?是仰伟人之伟,还是感己之怀?应该是兼而有之,关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情愫把二人牵到了一起。

  曾任宋仁宗朝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因提出并实行“庆历新政”而失败后,被贬到延、环、庆一带御边。范仲淹在庆州的活动,大约有四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他一生黄金时期,无论是政治主张或者是军事思想,都非常成熟。庆州成为他施展才华、实践主张的舞台,他安抚诸羌,调整军民关系,兴利除弊,整肃军队,增修城堡,巩固边防,实行军屯,发展生产,兴办仁政,惠及于民。他竭尽全力,上为朝廷尽忠,下为黎民免灾,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后天下而乐”的誓言。他在庆州任上,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重重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尽管如此,范仲淹仍有抱憾,他和狄仁杰相比,狄仁杰挽李唐江山于将倾,而范仲淹“庆历新政”却以失败而终,尽管他在被贬任上呕心沥血,为天下忧乐而奋斗,但未像狄仁杰那样力除唐朝积弊,反而再次被贬。宋景祐四年(1037年),范仲淹被贬官,从饶州(即鄱阳郡)去润州(即丹徒郡,今江苏省镇江市)任知州,途经狄仁杰的另一曾贬地彭泽县,拜祭了这里的狄梁公祠,感触良多,一气呵成了《唐狄梁公碑记》。碑文不但盛赞了狄仁杰一生的重大功绩,而且抒发了自己愿以狄梁公为榜样,报效国家、报效民众的思想感情。

  范仲淹撰写的碑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赞扬了狄仁杰的不凡政绩;第二部分从十五个方面列举了狄仁杰的忠与孝的事实,并在每一二件事实后面进行了极简短的评议;第三部分作了总结;第四部分为碑文的铭文。碑文开头大气磅礴,先声夺人:“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一连四个排比设问,高屋建瓴。接着他自问自答:“岩岩乎!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欤。”在碑文中,范仲淹叙述了狄仁杰,不畏强权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出了这个被武则天誉为“岂朕之臣,社稷之臣也”的铮铮铁骨。范仲淹在碑文中还连举史上杰出人物与狄仁杰对比:“商有三仁,弗救其灭;汉有四皓,正于未夺。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鶱,诉大川以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一朝感通,群阴披攘。天子既臣而皇,天下既周而唐,七世发灵,万年垂光。噫!非天下之至诚其孰能当!”整篇行文夹叙夹议,褒贬精到,使后人读之油然而生敬意。

  宋元佑八年(1093年),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根据范仲淹撰写的碑文刻写了《狄梁公碑》,后立于彭泽狄公祠内。

  明代宁州知事边国柱既饱览群书,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再加上他通读了范仲淹的传世之作《范文正公全集》后,对书中收录的《狄梁公碑》这篇千古名篇盛赞之至,更对狄仁杰治理宁州、造福百姓的举动很敬佩,也为范仲淹敬仰名臣的真实情感而感动。据此,便由他亲自主持重修狄梁公庙及庙碑,并将碑文刻于庙碑之上。1982年,该碑被宁县文化馆保存,后宁县博物馆成立,正式移交于博物馆保存。

  (贺柏林 本栏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张述锋责任编辑:张述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