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清案探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唐博,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等多部专著。

  《清案探秘·百姓故事》《清案探秘·朝廷轶事》《清案探秘·宫闱秘闻》近日由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在央视《百家讲坛》所做系列讲座实录,作者循着清代悬案的蛛丝马迹,直击重案现场,为你揭开清代朝廷轶事背后的谜团,一起探究比清宫大戏更精彩的历史真相。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有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乾隆年间甘肃发生塌方式腐败,全省上下欺瞒朝廷8年之久,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史上第一贪”和珅,从权倾朝野到瞬间倒台有怎样的奥秘?英雄难过美人关,吴三桂“冲冠一怒为圆圆”是真的么?这些疑案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体悟呢?

  书中有百姓故事,他们有的投身金融、地产、外贸行业,成就了一番财富梦想,比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地产大王徐润、世界首富伍秉鉴;有的则创办镖局、武馆,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爱国、救国的高尚追求,比如大刀王五、霍元甲;有的则受制于时代和制度的约束,生意失败了,功名丢弃了,比如船主张元隆、举人杨乃武,但也给时人和后世带来深刻思考。

  书中有朝廷轶事,陈圆圆和吴三桂的凄美爱情为什么如此传奇?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什么会盛极而衰,相继倒台?乾隆年间甘肃为什么会发生塌方式腐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究竟是真是假?电影《投名状》里反映的刺马案,真的是一场情杀吗?

  书中还有宫闱秘闻,慈禧是怎样从一个嫔妃上升为垂帘听政的老佛爷的?英国两次派遣大使与清朝商议贸易问题,为何会因跪不跪的细节谈崩?顺治当年有没有出家?孝庄与多尔衮究竟是何关系?雍正帝是否篡位?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不是甄嬛?光绪帝又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大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有何不同?

唐博受邀参加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观众讲授清史,就清代期间分别发生在宫廷、官场和民间,迄今热度很高的秘闻、谜题作了阐发,解读这些秘闻、谜题背后的政治格局、世相百态,受到广泛欢迎。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清案探秘·百姓故事》《清案探秘·朝廷轶事》《清案探秘·宫闱秘闻》三本书。

  用通俗的方式,讨论混杂着历史事实、民间传言的秘闻和谜题,其实很有意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读史为修身之道,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讨论历史故事和各式传说,不仅可以自娱,而且也借此传递其中的道德观念。世道人心,坊间史说,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代中国人对清宫戏、清史故事异常着迷。有人说,这是因为国人乐意活在过去的荣光里而无意看得更远——这种解释相当偏颇。国人除了着迷清史,还热衷汉末三国,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朝和唐朝的兴趣却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清史(清宫)热”的兴起和持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牵涉到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继而跟很多人的家族兴衰、个体命运相关;并且,清朝皇族是少数民族,从服饰到政治术语都与汉族传统有着显著的区别,也显现出其异质性的魅力。

  本文开篇就提到了,坊间史说,其实也是平民百姓交流价值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坊间流传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故事,百姓对前者表达和寄寓了同情,而鄙视后者,无形之中,这就延续和强化了对家国忠诚的观念。人们热衷谈论乾隆年间第一宠臣和珅的贪腐秘闻,不仅传达出对贪腐的鄙夷,而且对宠信和放纵贪官的乾隆皇帝也多少显得不以为然。民间流传的“刺马”案,与历史上马新贻遇刺一事存在较大的出入,但也表明人们对于背信弃义者有着憎恶。

  读史可以察今,深入历史的细节,可以对后世的人们发出重要的提示,甚至是严正的提醒。《清案探秘·朝廷轶事》书中《陈圆圆与吴三桂之谜》在肯定吴陈二人有着真感情的同时,也再次为陈圆圆正名,指出不能让男权社会中的弱女子标签化为红颜祸水,而帮助吴三桂那样的人掩饰、推卸历史责任。《甘肃通省冒赈捐监案》对盛世巨腐案提出反思,引导人们意识到贪腐并非仅仅是贪官个人贪念所致,而应当注重制度环境。《清案探秘·宫闱秘闻》书中《英使觐见之谜》较为客观的还原了英国时节马戛尔尼乾隆年间来华,与清廷高层就觐见礼节发生争执的全程,指出当时的清朝皇帝其实对外部世界并非毫无所知,乾隆帝就曾感慨“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最为强悍”,之所以仍强硬拒绝与英交往,其实在于恐惧和紧张,并希望通过严防死守来杜绝西方的威胁。

  

  叫魂案:乾隆皇帝“捉妖记”

  近期,一部国产奇幻大片《捉妖记》赚足了国人的眼球。不过,终究说来,那个人妖混杂的世界,毕竟是一场华丽的梦幻。可是,在乾隆朝时期,却真真实实地存在一场乾隆皇帝发起的“捉妖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国境内发生了一起名曰“叫魂”的妖术大恐慌,朝野震动,开始四处“捉妖”。

  乾隆三十三年,浙江德清县的护城河桥塌了,官府组织工匠开始修葺。阮知县雇了个名叫吴东明的石匠,让他带人在河里打桩。两个月后,吴东明发现带的粮食不够吃了,便打算回家乡塘栖镇采购。回家之后,乡亲们告诉他,有个名叫沈士良的想找他帮忙。

  沈士良是个农夫,43岁,跟两个侄子住在一起。这俩年轻人心眼很坏,经常欺负他。沈士良感觉很丢人,没脸活了。后来,他听说德清县修吊桥的石匠有一种特异功能:把写有活人名字(那些名字就是偷来的灵魂)的纸片贴在木桩顶端,可以给打桩的锤子注入更多精神动力,让打桩更加有力。这种特异功能就被称为“叫魂”。那些被偷走灵魂的人非病即死。沈士良受够了窝囊气,就想用这法子报复两个侄子。于是,听说吴东明回家,沈士良就登门求教。

  吴东明根本不认识沈士良,也从没有这种特异功能。但他听过“叫魂”的传说,生怕牵涉其间,招惹麻烦,就找保正把沈士良扭送到德清县衙。阮知县一通审问,下令将沈士良打板子、戴枷示众了事。阮知县和吴东明以为案结事了,其实远非如此。德清石匠会“叫魂”的说法不胫而走,整个浙江都传开了。

  正在承德避暑的乾隆收到了各地的奏报后认为,“叫魂”的说法都是市井传言,荒诞不经,但这样的谣言最容易蛊惑百姓,应当严禁,防患未然。不久,他又收到了山东巡抚富尼汉的一份奏折。富尼汉的奏折里说,江浙地区的术士可能向各地派出了爪牙,诱骗人们入伙。他们这样做,或许不光为了谋财,没准是要谋反,甚至是制造混乱。

  于是,乾隆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布了新的紧急上谕,命令各省严厉追捕“叫魂”术士,保护百姓免受妖术之害,维护地方稳定。对于抓获的术士,要按照《大清律例》的规定予以严惩。

  山东巡抚富尼汉抢先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大肆搜捕,抓了一批“叫魂”嫌犯。其余的大部分督抚反应比较一致,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叫魂”这种妖术。

  面对乾隆的谕旨,高晋的反应不紧不慢。他写了一道奏折,表示只发现了一些谣言,江苏没有剪辫子的事。一旦传谣者被抓获,谣言的传播路径被截住,地方也就安定了。

  乾隆对高晋的复奏很不满,在朱批中说,既然别的省都奏报了剪辫子的案例,你江苏省怎么可能没有。可是,高晋毕竟是贵族后裔,即便是磨洋工,乾隆对他也无可奈何。于是,高晋的属下——江苏巡抚彰宝,成了替罪羊。

  乾隆的喊话终于起了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纷纷行动,对那些“叫魂”术士开始了地毯式的搜捕。许多嫌犯被扭送到衙门,刑讯逼供,弄得血肉横飞,鬼哭狼嚎。可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足以将嫌犯定罪。

  乾隆见地方官审不出所以然,便让他们把重要嫌犯都押到京城,由军机大臣傅恒、刑部尚书刘统勋等人组成特别法庭,重新进行审讯。可是,嫌犯们纷纷翻供,说以前的口供都是刑讯逼供所致。两份供词前后矛盾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案子已经没法审了,嫌犯全都是冤枉的。

  当乾隆听到傅恒、刘统勋等人奏报的真相时,才恍然大悟,几个子虚乌有的谣言,一些捕风捉影的怪事,被他自己编织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冤案。就在乾隆结束避暑,回到京城的两天之后,他就传旨结束了这场对“叫魂”案的全国性清剿。

编辑:栗萌责任编辑:栗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