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创作谈】笔墨絮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杨国光

  ●绘画艺术中所追求的意境,确如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境之道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美的意境是由它产生的。“象”“物”“精气”的存在和显现,说明了“道”(天道、人道、艺道)存在的真实性。所以,绘画艺术实践的最终追求,应该去画、去表现那看不见的“精气”“神韵”“美的蕴含”“意境”。

  ●在多年的绘画艺术学习和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有作为的画家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和理论底蕴,文化理论修养是智慧之根。在艺术实践和探索中必须具有敢于破除来自传统和自身的一切陈腐束缚的胆识,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学识与人格力量的灵魂,才能步步进入大彻大悟的境界,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清人邹一桂曰:“经营位置、骨法用笔、随类傅彩、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即是画成之后所得,亦是未画举笔之前而谋气韵。气韵生动为第一者乃鉴赏家之事,非画家所言也。

  ●画必先师今人,端其趋向,不入歧途。次师古人,辨别源流,可明伏绌。终师造化。题材的选择、形象的表现、技法的运用、材料的使用等艺术思辨和处理,应欲大欲化、返虚入浑,方能超然物外显现艺术之妙。反之画不逮意则艺术之妙索然全无。

  ●不朽的艺术,总是和高尚的人格相一致。

  ●没有理性、感情的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而且隐藏着危机。

  ●对造型的认识,我以为绘画是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在初学阶段为了认识自然物象的造型规律,对其结构、透视、比例、色彩、空间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同时在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艺术的概括和表现。但是,作为艺术造型问题来认识,这个“造型”已不是自然物象的“形体”,而是含有人的主观感情因素的。在长期的绘画艺术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造型观念。考察古代画论和画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造型的认识和理解,基本可以定位于“迹化”的观念上,而现代人对宇宙的认识逐步地深入,使迹化的造型观念演变为“意化”的造型观念。把画家感受到的自然物象做“意化”的变异,使其形成蕴含主观感情的艺术语言符号,把这种艺术语言符号用几何形块、点、线、面分布,以及墨、色的对比,加以主观地分解、组合,形成意象化的绘画造型审美形式。

  ●艺术本质应该是表现生命的勃勃生机和自由产生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

  ●绘画,无论受何种驱使,它所表现的一切皆在观者感悟之中。当观者观画时,感悟便是沟通观者与画者之间的桥梁。

  ●坚持艺术的真诚是很重要的,技法和生活固然很重要,然而驾驭画笔的却是魂魄和胆识。

  ●我以为质朴是艺术美的最高品格,是和谐、隽永的。

  ●在艺术实践中,灵性和悟性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把握分寸感却是很重要的,是修养成熟的标志。

  ●艺术语言也是一种与人与物交往的语言,我利用绘画艺术语言不停息地与人、与物对话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有悲有喜,有离有合,有起有伏,由此也就形成自己特有的心理状态。作为画家,总是经历着这种心理的体验并试图以独有的艺术语言予以记录和表达。因为自己在对人生的经历中有着丰富、多种的心理体验,所以受制于这种心理体验的艺术实践也应该是丰富、多种的理解和认识。

  ●色彩于绘画之中和线条一样,除去显示图形符号的功能之外,另一个功能便是传递审美思想情感信息的媒体。所以,我认为绘画原色的构成是美的,间色的构成也美,复色的构成更美。美的显示和存在一般都是丑映衬的结果,因此,我喜欢在绘画实践中追求复色的构成,喜欢在灰色调中寻求色彩美的存在。

  ●画家作品风格的嬗变与画家自身的思想情感相一致,人生和艺术的追求总是在渐递的过程中实现其结果的。在这个过程中的成熟和不成熟都受制于实践的过程,是很自然的事。

  ●悟性、功力、境界是艺术创作活动的三大要素。悟性为灵感之源,亦是“中法心源”;功力为创作之基础,乃“取法乎上”;境界是立意之本,乃“先之乎其大”。在艺术追求中兼备三者而实现新的艺术的飞跃,也是画家新的自我成就。

  ●绘画是一种思维手段,它可以使画家笔下物象得以和谐、完美。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