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正宁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罗川古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罗川古城

    庆阳网讯(通讯员 兰永贵)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促进各国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唐代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段中线,即从长安出发,经过现在的泾川、平凉、兰州、武威,西经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使“丝绸之路”发展到了繁荣的阶段。

  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到达的第一个驿站,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正宁县罗川城,这是一个有2000多年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作为中原王朝的西北门户,罗川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商贸驿站,文化中心,经济重心,更是民族融合的前沿、中原文明最直接的辐射区。在这个时期,罗川城作为唐都长安的腹地,这里集市遍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稀罕珍奇,琳琅如织,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华夏文明对外交流的旱码头。

  罗川最早属《禹贡》,雍州之域;周时为北幽;秦时属北地;汉时为阳州;北魏泰常五年朝廷在此设阳周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改为罗川县,唐天宝初年更名为真宁县,清雍正年间因避皇帝讳改为正宁县,直至民国十九年县城搬迁,建县历史长达一千五百多年。

  罗川城建于北魏泰常年间,为方形土城,西南一角稍有回折,城墙高3丈4尺,周长399丈1尺,根厚4丈,顶厚2丈,顶部有青砖做成的女墙,南北墙中央有城楼,开有东西两门,分别为“永春门”、“朝阳门”。明朝天启年间为泄洪开南门,称“安庆门”,并在南山根底修建长120丈,2丈护城河,引四郎河水护城体。现遗存土城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

  矗立于罗川古城街道中线的石牌坊,自东向西分别为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清官坊、天官坊分别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和四十三年七月(公元1614年12月—1615年7月),均高8.4米,宽8.23米,是朝廷为表彰曾任山东藤县知县、吏部稽勋的“一代廉吏”赵邦清建造。恩宠坊建于万历四十五年七月(公元1617年7月),高9.7米,宽8.35米,是赵邦清为感念嫡母刘氏、生母高氏的教养之恩建造。三座石坊均为红砂岩石磋磨镶砌从西向东依次排开,均为四柱三间三层,斗拱歇山顶式。通体雕梁彩绘,布满人物、飞禽、走兽、山水、云烟、树木、花卉等浮雕图案,寄语人们渴求平安丰硕、善美致合的夙愿。造型生动传神,构图灵活多样,雕刻艺术高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甘肃省公存的唯一石坊。

  罗川赵氏祠堂,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是为当朝清官赵邦清修建,地处罗川城街南侧,坐南面北,建筑面积八十平方米,有堂面三间,明柱砖石结构,斗拱平檐,顶镶脊兽。明朝刘宰相曾作赵公祠门联:负治国才品,许世以身,有功于国,有功于民,树立卓著千秋业;综生平政绩,大书祖事,或布在藤,或布在乡,嗣后留万古名。内墙壁镶有两方碑刻,分别为明天启元年六月(公元1612年6月)万历皇帝为赵邦清题词“坚持清白”碑和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安南国(今越南)正使冯克宽为赵邦清提、随从陈德懿书法“清清清”碑。

  罗川文庙大殿,始建于元朝至正(公元1341—1368)年间,现存有大成殿五间,坐北面南,屋檐斗拱,纹饰彩绘,檐牙高啄,勾心斗角。左右庑各七间,楹戟门三重,棂星门三重,泮池一个,建筑占地面积一千一百平方米。殿中有孔子塑像,衮冕服饰,东旁向西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神位,西旁向东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神位。大殿门上有联:乐礼文章昭千古,衣冠俎豆范百王。文庙是儒家文化的一种象征,对中华民族载德传教,雅化习俗,功莫大焉。

  罗川铁旗杆,铸造于一八四六年,高约十六米,旗杆顶端各有一铁鹤分别背负日月两字,鹤下有“七国保卫”和“万代屏藩”的小匾,其下有两个方斗,四角各竖小旗。旗杆中下部悬有一副铁铸对联:“社荐鸡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灵风”。铁旗杆通身被双龙缠绕,龙头朝下,首为心声,似乎是对苍生百姓的护佑。下端插入铁狮背腹,两尊铁狮,一公一母。公狮脚踏绣球,奋足欲奔,母狮和颜悦目,足下踩着一只幼狮。这种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构筑,是儒家中庸怀柔、普心向善思想的体现。

  罗川泰山庙,位于四郎河南岸,城西1000米处,山上的庙宇为青帝祠。殿中青帝坐西面东,以示朝阳迎春;殿庑为明朝画师罗理(真宁人)及弟子張仙童所作的道仙人物绘画,神态各异,堪称奇笔;庙东后院庑种,有一女仆牵马彩塑,为诸庙泥塑珍品;宋朝时期此地再建孙娘娘庙,酬祈青帝的农历3月28日传统庙会延续至今,仍为民间一大盛事。

  罗川有历代文物遗迹近四十处,古宅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有零散民居和沿街建筑群,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还有明清时期的里巷——书院巷和北华山巷,分别长五百七十米和一千三百八十二米。这些历史遗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体系,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静穆的恢宏,一种含蓄的非凡,一种内敛的高昂,更是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典范,一段为民爱民的写照,一种信仰的活化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在定格成一个标本的同时,也衍化出了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必将激励后人谦卑自牧,正身清心,奋发勤劳,善美孝道,清廉为公。

  如今,罗川城成为历史遗留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城,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名副其实的“缩影地”,这里古韵遗风,沧桑历历,一山一景,一廊一柱,令人神思翩跹。一九五三年在正宁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黄河象剑齿证实,这里曾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千年历史沉淀了其特有的人情、风俗、建筑、文化,使古老的县城与淳朴安详之民风、美丽迷人之景色、外华内秀之文化相辅相成,琴瑟共鸣,又根植于这块正大光明、宁静致远、为公为民的文化土壤中,让我们能感受到她的博大与辉煌。她犹如镶嵌在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保留着历史文化的熠熠荣光,更焕发出绘就实现“中国梦”的流光溢彩,正以国家政策全覆盖的战略优势、多层经济圈叠加的区位优势、连接陕甘延伸全国的交通优势和能源富集的资源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为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文化广播影视局民研所干部,庆阳市作协会员,先后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一百余篇。)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