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穿行子午岭】常年生活在林区,搬出来后他们过得咋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五顷塬回族乡孟河村的集中安置点。

  庆阳网讯(记者  何海峰 贾勇峰 吕赟)“近几年,我们将生活在子午岭林缘区山林里的群众进行了搬迁,给他们盖了新房子,解决了水电路问题,并积极引导他们发展特色产业,群众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9月8日,记者在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孟河村采访时,村支书马胜宪说,自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以来,孟河村有31户群众从山里搬到了新的居民点,全村2016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300元。

  孟河村村民石生权家以前就住在深山沟里,生存环境恶劣。“以前,我主要靠种地为生,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虽然产量不错,但由于价格便宜,收入却不高;想着发展养殖产业,可因为在林区,有生态环保要求,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设施饲养,就放弃了。”石生权说,搬到塬上后,他告别了窑洞,住进了新房,吃水不用去河里挑了,柏油路也通到了家门口,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也开始着手发展产业,利用原来的耕地种草养了7头牛,今年又流转了38亩土地,种植药材“生地”,预计每亩可收入3000元以上。“就在昨天,我还把家里养的牛卖了两头,收入了16000元。”

药材种植为搬出深山的农民带来更多收入。

  与石生权一样,正宁县西坡镇高红村村民孙守富原来也住在山里,2015年,在全镇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他把家搬到了村部附近的新农村。“我以前种了60多亩地,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利用扶贫贷款,养了两头猪、10头牛,日子比过去好多了。”孙守富说,搬到新地方,出行、孩子上学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他也可以安心发展产业,多挣钱,尽快脱贫了。

  正宁县林缘区共有五顷塬、西坡、三嘉3个乡镇。五顷塬是全市唯一的一个回族乡,我市于2011年启动了《全市“1+9”少数民族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工程,林缘区群众搬出来的相对比较早。西坡镇、三嘉乡抢抓易地扶贫搬迁的机遇,也将林缘区群众进行了搬迁。“林缘区群众居住条件差,发展产业受限条件多,只有进行搬迁,才能集中精力攻坚突破,按期实现脱贫。”西坡镇副镇长梁海峰说。

五顷塬回族乡孟河村的集中安置点,不远处便是茫茫林海。

  从山里搬出来,如何住得稳,能发展?这就需要产业支撑。五顷塬回族乡在全力发展“塬面苹果、山地玉米、全乡劳务和草畜”产业的同时,今年与正宁县步天医药集团签订了药材种植销售合同,引导群众流转土地种植丹参、生地,实行保底收购,农民增收基础更加稳固。西坡镇在做好传统苹果、草畜、蔬菜产业的同时,利用距离县城近的优势,突出技能培训,积极进行劳务输转,仅2016年,就有组织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3700人次,创劳务收入5800多万元。三嘉乡继续在苹果产业上做文章,按照“川区拓展延伸上规模,塬面填平补齐全覆盖”的思路,巩固和扩大新栽苹果幼园950亩,其中散户栽植800亩,在稳产增收上取得了新突破。

林区边缘的居民集中安置点。

  群众搬离了,生活变样了,原来耕种的山地,也不能闲置。正宁县林缘区的3个乡镇,利用退耕还林和“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有利契机,将农民原来的山坡地进行造林绿化。“从2002开始,我们陆续对搬迁群众的坡耕地进行植树造林,目前共造林面积4000多亩。”马胜宪说,造林树木主要是刺槐,由于刺槐的特殊性,一来可以达到绿化的效果,二来可以有效阻止周边群众进山放牧,真正实现了“人退林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