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民生
30万公里的反哺情 ——记西峰区肖金镇上刘村刘晓银和她的养父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李馨怡)    她,是西峰区肖金镇上刘村的一名普通妇女,却是村民眼里最孝顺的养女,她的名字叫刘晓银。

    刘晓银的婆家在上刘村,娘家在杨咀村,从上刘村到杨咀村有7公里的山道,刘晓银每天要在这条山道上往返4趟,只因杨咀村住着她心里牵挂的养父母。

    这条山道以前是土路,后来变成了砂石路,但总免不了坑坑洼洼,每次往返28公里,刘晓银风雨无阻,一走就是30年。

    “回家的路,再泥泞都是温柔的。”刘晓银说,一路上,要在哪里转个弯、哪里要爬个坡,她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

    1967年春天的一天,杨咀村的刘希寿和曹扣夫妇俩回家时在村口看到了一个用布包起来的襁褓,里面躺着一个女婴。周围的村民都说这女婴有“病”养不活,然而一声细微的啼哭声却让刘希寿夫妇迈不开步子,夫妻俩决定将女婴抱回家。

    这个女婴就是刘晓银,是刘希寿和曹扣唯一的女儿。“我们把她抱回家,用羊奶喂她,后来怕这个女儿多心,也就没有再生养,这一个‘独生’闺女,宝贝着呢,跟亲生的没区别。”9月16日,记者见到了已经85岁高龄的刘希寿,回忆过往时,他嘴角含笑,很自豪地向人说着他的女儿。

    “那会儿,最揪心的就是生火烧奶,尤其是秋季阴雨连绵,要把潮湿的玉米秸秆和叶子点着,着实不易。”刘希寿说。

    村里人都以为养不活的女娃,就这样被刘希寿养活了。在杨咀村,和刘晓银一起长大的人,都知道刘晓银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六几年那会儿,家家都穷,吃饭都成问题,可她的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她苦着,扯衣服要先给女儿扯,每逢赶集都不忘买糖给她。”杨咀村村民曹义圆说。

    曹义圆家和刘晓银的娘家是邻居,他们也是一起长大的玩伴,曹义圆回忆,刘希寿年轻时患有皮肤脓疮,经常能看到刘希寿担着的担子,一头挑着猪草,一头挑着他闺女,而刘希寿肩膀上的脓血却从衣服里渗了出来。

    刘晓银4岁时,头上出了个瘤,村里人都劝刘希寿夫妇俩放弃,自己再生养一个孩子。看着这个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闺女,刘希寿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又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远赴他乡求医救女,终于让刘晓银恢复了健康。

    10岁时,刘晓银从村里人口中知道了自己被抱养的事情,她当时不信,跑回家询问母亲。“我是不是抱养的,母亲点了点头,我才知道为什么其他人家里都有好几个兄弟姊妹,我家就我一个女儿。”刘晓银说,她和她的养父母之间,早已经超越了血缘。

    后来,刘希寿夫妇还帮着刘晓银找到了亲生父母。“长大后,我们一起去看过我的生父母,那一天,我又跟着养父母回来了。”刘晓银说。

    结婚前,对于未来的丈夫,刘晓银只有一个条件——“要常常回养父母家给二老做饭,老了要为父母养老,他应了,我就嫁了他。”刘晓银说。

    婚后,刘晓银生下一女,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却很幸福。一如婚前约定,刘晓银常常都会回家给二老做饭,从上刘村到杨咀村,再从杨咀村返回上刘村,每次往返28公里,一年一万多公里,刘晓银一走就是30年。

    每次,刘晓银早上在婆家做好饭菜后,就带着女儿去娘家给养父母做饭,下午到饭点时,刘晓银再次往返婆家和娘家一趟。收麦、种菜、做饭、洗衣……不论是婆家的活儿,还是娘家的活儿,刘晓银都一样不落。刘晓银还给父母修缮了窑洞,扩建了两间厦房,小院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条、温馨舒适。

    刘社平理解妻子对养父母报恩心切,为了支持妻子,他特意买了一辆自行车,并称之为“报恩车”。就这样,刘晓银经常往返在上刘村和杨咀村之间,有时还带着女儿一起去娘家,刘希寿夫妇也过上了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

    时光辗转,刘晓银的女儿也结婚了,女儿女婿体恤母亲每天奔波,特意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给母亲,方便母亲与养父母见面。

    从杨咀村到上刘村,沿路的很多村民都认得刘晓银。杨茂龙在路边经营一家超市,他常常都会见到刘晓银从他的超市前经过,有次下雨,山路湿滑,刘晓银从车上摔下来,他过去扶起她,让她在店里歇歇,她却说父母还在家饿肚子,要赶去做饭,说了声谢谢后就匆匆赶去了。

    “这条敬孝路,她走得不容易。”杨茂龙说,她带着孩子经过超市,要给父母买些点心,却舍不得给孩子买棉花糖。

    “我只愿有生之年,能够尽心尽力孝顺二老,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2007年,养母曹扣突然瘫痪,高昂的医药费让刘晓银这个农村妇女犯了难。她和丈夫商议再三,决定由丈夫刘社平南下打工,自己留下来照顾养父母,女儿女婿也将外孙、外孙女留在了刘晓银身边,南下打工凑医药费。

    丈夫和子女外出打工后,刘晓银依旧每天往返两村,一个人打理着几十亩地,每月拿着丈夫和女儿寄回来的生活费,大部分钱都支付了二老的医药费,日子过得紧巴巴。

    “村里人时常看到她把养母背到车上送去医院,自己花钱很省,却经常给两位老人炖排骨补身体。”曹义圆说。

    去年,养母曹扣住院期间,养父刘希寿也病倒了。看着病床上的养父母,刘晓银咬了咬牙,将家里的土地租出去,在西峰区人民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做饭洗衣、端屎端尿,专心照料二老。

    王娟的老人当时和刘晓银母亲在同一病房,现在说起刘晓银,王娟仍记忆犹新。“她是病房里最勤快的家属,照顾父母就像照顾孩子,端屎端尿一点也不嫌弃,为人也很热心,我忙的时候还会帮我照看老人。”王娟说,当知道刘晓银照顾的是养父母时,她和病房里的其他人都被感动了。

    乌鸦反哺,小羊跪乳。刘晓银说,她做的这些,都是寻常子女该尽的孝。

    “我只愿有生之年,能够尽心尽力孝顺二老,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刘晓银说,不管到什么时候,她和她的丈夫、女儿都不会离开养父母。

编辑:孙雅茹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