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一种无我的艺术修为 ——刘艺鸿书画篆刻艺术赏评 ■刘 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镇原县是文化大县、中国书法之乡,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三岁孩童皆舞笔弄墨,耄耋老人仍笔耕不辍,爱好书法、研究书法、习练书法乃古之传统,亦今之常态。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浸润下,刘炽、张宸枢、张炳麟、焦国理、焦澍生等书法大家留下了不朽名作。而今,在翘楚书坛的俊彦中,刘艺鸿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冉冉升起,为镇原书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于刘艺鸿而言,书法不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生活,也是一种丰富的生活艺术。他的情感、阅历、品味、修养都毫无保留地融入线条和笔墨之中。他的书法中,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他的书法中,彰显着他的气质、散发着他的个性、透露着他的胸怀。漫漫的成长之路就是他的书法历练之路,点滴的生活碎片皆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用执着、睿智和天赋书写性情,凸显和构建自己的书法空间。

    刘艺鸿出身贫寒,祖辈务农稼穑,但与镇原大部分家庭一样,他也成长于一个喜好收藏、张贴字画的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孩提时,他就对书法就产生了朦胧的兴趣。及至小学,才接受了相对规范的书法教育,每次的大楷作业就是他施展灵性的舞台,也让他对书法的认知从兴趣迈向了爱好。由于家境困难,家人常省吃俭用为其购置毛笔宣纸。家人的大力支持使他在书法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而探索至今。

    从对书法的懵懵懂懂、不甚了解,到对书法艺术的不懈探索,刘艺鸿饱尝艰辛。在学书的道路上,他坚持过、收获过、喜悦过,也曾迷茫过、失败过、挣扎过。廓清迷雾,他发现书法才是他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苦并喜欢着。

    和每一位有成就的书家一样,刘艺鸿在传统上狠下功夫。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又入唐宋,降及明清,皆所摹习。他师法的碑帖,皆多角度、全方位地撷取,行书取法古气、书卷气,经久耐看。“二王”的书札、《圣教序》《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苏轼的《寒食帖》等,他常爱不释手,临池不辍,力求字字精到,气息贯通。

    刘艺鸿的书法成就,源于其深厚的知识功底,源于深邃的笔墨精神,更源于他厚积薄发的灵性,以至于他常能随心应手,匠心独运。他常凭灵性作书,纯粹一种无我的状态,情溢笔端,古意四溢,用笔振迅,在有力与无力之间。他注重线条的内蕴,在行笔中求灵动、求字势、求精致,让字势在规矩中驰骋。可以说,刘艺鸿把对书法这种特殊意识形态的认知发挥到了极致。

    除此之外,刘艺鸿还兼修国画和篆刻。由于他书、画、印三修,故用墨特别讲究,在书法中融以画理,对于章法大疏大密,黑白错综,实处见虚,一扫前人平板的布局,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他的书法受王羲之《大观帖》的影响最深,有超长线条的纵意宣泄,气势连贯,笔意流畅,纵横挥洒,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绵绵无尽的创造性思维。其国画受吴昌硕、王雪涛等花鸟画名流影响颇深,用笔大胆自然,不失法度,格调古雅,耐人寻味。篆刻受古玺、汉印及吴昌硕、邓石如等名家印风陶染,古朴自然,刀法爽利,残破大胆,造成很强的印面视觉效果。

    如今,刘艺鸿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诉诸书房、案头,修炼自己的知识学养、艺术修养、审美境界乃至人生境界,潜心创造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其书法、绘画、篆刻作品屡屡入展获奖,多幅力作发表于专业杂志报纸,年轻的他已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为能撑得起镇原艺坛的新秀。同时,他身兼镇原县书协副主席、潜山书画院副秘书长和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在书法教育推广方面孜孜不倦,竭心尽力。不论何时何地,刘艺鸿都努力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不断拓宽自己的创作空间,借助笔墨、颜料、刻刀等载体,表达自身的艺术美感和心灵性情。

    “非方闻博洽,无以周知,非寂静通玄,无由感悟。”道尚贯通,学贵根柢。用艺术展现自我,用艺术参悟生活,用艺术传递美感——这就是刘艺鸿。

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