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续有大学教师因各种原因卷入舆论旋涡,陷入种种尴尬。而前不久发生的浙大“冯钢事件”更是将此尴尬推到极致,让笔者再次深深感叹,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提高媒体素养的必要,大学教师尤其迫切。
媒体素养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但首要的是对媒体、对传媒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现在的媒体及传媒环境跟过去比,最大的特征就是主流媒体的传播中心地位在削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语中心,每个人手里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影响社会。这个言论极度开放的传媒环境,好处是破除了传播垄断,给了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但是海量的信息也给人们增加了甄别的难度。同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还需要人们对不同媒体的认识及应对有所区别。比如,微博是开放的平台,在上面的每一次发言都应该慎重,尤其是具有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特征的大学教师,发言容易受到大众关注。也许冯钢教授心里颇多委屈,他在微博上最初要表达的可能主要是对于推免制度的质疑和女生能否坚持科研的担忧,并没有性别歧视的主观意愿。毕竟作为导师,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成就。然而,他的表达不够精准,客观上体现出了性别歧视的倾向。于是,哪怕是四年过去,他的微博仍然被人翻出,因而卷入舆论的旋涡。
除了对媒体及传媒环境的正确认识之外,媒体应对也很重要,尤其是舆情来袭的时候。媒体应对,有许多方法、手段和程序,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下可能方法手段还各有不同,最为重要的标准就是回应好社会的关切。回应好社会关切最需要的是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处置,千万不能被非理性的声音牵着鼻子走。作为一位拥有社会学家头衔的知识分子,冯钢教授在舆情出现的时候,本来完全可以理清思路,把微博的本意解释清楚,对无端攻击进行有效反击,或者通过主流媒体在更大范围内向大众解释本意。然而,很遗憾,冯钢教授没有这样做。他先是傲慢待之,不理睬、不解释,当有人要求他道歉、有人起底他的成长经历时,他便失去了冷静和理性,跳起来加入论战,从论战发展至口水战、骂战。最终爆出了“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的言论,从而坐实性别歧视之嫌,让舆情陡然升级,直至他的微博被禁言。
诚然,在这起舆情事件中,我们不能一味说道冯钢教授的不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网上公共舆论场一直缺乏一种应该有的辩论精神和理性规则,戾气由来已久。公共讨论的机会多了,然而误会也多了、谩骂也多了、舆情危机也多了,甚至社会撕裂。造成这种局面,有管制方面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媒体素养教育缺位,国人媒体素养普遍不高。在这样一种形势之下,作为负有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大学教师,更有义务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更有义务做好表率,教育好学生,引领好社会风尚,共同推动构建一个风清气朗的公共舆论场。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大学教授,更应该发挥自己在舆论场的正面影响。
其实,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学会运用媒体是更为重要的素养。也许有的教师会固守象牙塔里的“高雅”,对此不屑一顾。我们也必须承认,学术的价值在于原创,但是,无数的事实也证明,学术的价值还在于有效的传播。学术传播的有效途径除了学术期刊之外,还不应该忽视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应用学科领域,巧妙地运用媒体宣扬学术观点、借助社会舆论推动学术研究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时,通过媒体,也是大学教师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表达意见、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总之,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媒体的力量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大学教师一定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千万不能与之为敌。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