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走进庆阳历史追寻先周文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读彭金山先生的《高原泾水间的先周文化》一书,此书属于“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彭先生依据历史典籍、考古发现和民间文化资源,探究庆阳文明演变的轨迹,内容翔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是融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人文读本。

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本书共六章,《周族始祖——弃》一章,主要讲弃的出生与取名,先生探究了各种传说,我较为相信“与人野合而有身”与“弃首子之风”之说。至于周祖先贤活过90岁甚至118岁的说法,我觉得是古人无法精确记住年龄而附会,因为即使现代,也有那没有时间概念的荒野之人,在大人物已经去世好久,其子孙代替他行政多年了还不知道人家已经换代了呢。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凉地区经济落后的麻武乡,还有村老激动地流着泪问救助人员说:“这些粮油是毛主席叫你给我送来的吗?”可见在交通与信息落后地区的老百姓心中伟大领袖毛主席活过一百岁他们都信呢。真是“寂寞山中静悄悄,不知岁月老。”

我是环县人,看到书中有关庆阳的历史文化和含有古意的地名与传说,真想再次踏上那片热土,贴近古人的淳朴胸怀,让那深厚的历史泽润我的心田。

《不窋奔“戎狄之间”》一章,彭先生综合各种史料及传说,厘清了不窋出奔的原因乃“失官而出奔戎狄之间的时间,以帝孔甲时代更可信一些”。不窋出奔的原因,除了“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和不窋不满夏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而另寻他路,还有军事挑战一说,“军事挑战导致遭到夏王朝的军事镇压,最终惨败,不得不率族逃往戎狄之间,他们不是不想留在始祖封地关中,而是站不住脚了。”而“戎狄之间”就是今天的庆城。

第三章《承前启后的鞠陶》,彭先生展示了《史记·周本纪》《汉书·古今人表》《国语·周语》《庆阳府志》及庆阳籍的学人论述,探究了鞠陶在陇东的丰功伟绩主要体现在对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对陶瓷业的开创上。“陶复陶兮”就是教民掏挖窑洞居住和对陶瓷的发明制作。彭先生将各种形式的窑洞做了细致的介绍,令从小居住在窑洞的我大开眼界。

第四章《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彭先生写道“公刘率族迁豳对周族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对于豳的地理位置,则综合史料分析及出土文物佐证,得出“豳”即宁县。关于迁豳的原因,又从政治、文化、地理、经济、军事五个方面做了探究,认为公刘迁豳是其历史必然,经过了不窋、鞠陶两代人的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已经积累了相当好的经济基础和人脉族源关系,公刘南下东进是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就大业,实现政治重心的南移和疆土的扩张。彭先生称“迁豳是一首具有史诗性质的英雄赞歌。”

第五章《从太王迁岐到武王灭商》分四节讲述。“太王迁岐”中解读了《诗经·大雅·绵》,太王古公亶父由豳迁岐,娶妻姜女,率族人修建居室,划分田亩疆界,设置管理机构,建都立国的历史功绩。彭先生就太王迁岐的原因通过《孟子·梁惠王下》《庄子·让王》的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戎狄侵犯,古公亶父为免除百姓战争才让出了豳地迁岐而居。体现了太王的仁德与周祖以人为本,以德立邦,以和为贵的一贯理念。太王传位给具有雄才大略的季历。季历在军事指挥方面才能卓越,却被商王文丁囚杀于朝歌。季历的儿子文王姬昌徳威广施,赢得天下人归之。文王去后武王姬发继位,在太公望和周公旦的辅佐下,灭商建周。

最后一章《古豳遗风》中,彭先生分三节做了阐述,认为先周农耕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它渗透到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仅从精神文化层面说,农耕文明对国人的影响有“重土意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敬祖守孝,尊长爱幼的伦理观”“农本色彩鲜明的民俗文化”。彭先生指出环境恶化及报复性灾难越来越多,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很值得整个人类去思考,去认识,尊奉之。”认为农耕文化对“笃信忠厚的人格守护”与“和为贵”的处事原则的形成,产生了至为重要和深刻的影响,使传统农民形成了敦笃忠信、恪勤修业、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事原则。

“陇东民俗中的农本意识”一节中,彭先生透过陇东13县2区的民俗事象分析了其中深刻的文化蕴藏,指出“农本,便是陇东民俗文化一个鲜明的价值指向。”在“陇东民俗文化资源现状及意义”的研究中,彭先生结合具体的民俗活动如“燎疳”等,做了分析归纳:浓郁的自然崇拜色彩,与封建迷信相杂糅,古风遗俗的活化石,不朽的人生教科书,松散背后的序列整合。

彭先生意犹未尽,又写了《附篇》,详细地记述了他参加万人公祭周祖陵活动的过程,文中回顾了公祭的盛况,表达了先生对周祖的真诚感念;还阐述了“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他把农耕文化的内涵概述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举了定西等地的正反实例,并引用了《诗经》《尚书》《史记》等文典,做了细致的阐释。

读完本书,我感谢彭先生为我们著作这本通俗翔实的作品,让我们对家乡的先周文化有了条理清晰的认识,对淳朴民风的传承有了更强的意识。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