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文教
绽放新时代文艺之花——2017年庆阳戏剧发展回眸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7年9月27日晚,由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创编排导的大型陇东民歌歌舞剧《绣金匾》在市政府礼堂隆重首演。(照片由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提供)

        庆阳网讯(记者 焦敏龙 实习生 白媛)陇剧、秦腔、道情等戏曲剧种作为我市地方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2017年,全市戏剧工作者着眼基层,服务群众,挖掘主题,捕捉灵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排、复排多部传统戏剧,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涌现了一批品德高尚、艺术精湛、有理想、有担当的戏剧艺术人才,有力推动了庆阳文化建设的步伐。

  老戏种焕发新活力

  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受地域文化传播影响,多年来,我市群众素有唱秦腔、听秦腔的传统。为了让这门传统的艺术在新时代里更好发展,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7年我市戏剧工作者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2017年3月18日晚,大型红色现代秦腔剧《南梁!南梁!》在市政府礼堂举行汇报演出。该剧由我市本土编剧刘镜、畅快担纲剧本创作,板胡演奏家张小平作曲,国家一级导演安炜执导,讲述的是1935年陕甘边南梁苏维埃政府遭到国民党马鸿逵部第三次围剿,庆阳人民掩护红军伤病员脱险的故事,重点反映了南梁白马坡村村民高玉琴、高母与红二十六军某部营长周大同之间的鱼水深情,塑造了周大同、高玉琴、高母、牛贵等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部剧的创排与上演,使广大群众更为深刻地了解了庆阳人民为红军及南梁苏维埃政府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副总经理杨玉龙说。

  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现代秦腔剧《倒水湾》自2016年在我市上演后,受到市内外各地戏剧界关注。2017年,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与声韵剧院继续联合排演该剧,并先后远赴宁夏等地连续开展巡回演出140多场。

  一直以来,秦腔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观众基础,成了我市戏剧市场的票房保证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影像形式对秦腔这门古老艺术的推广非常大。

  去年8月,由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排演的秦腔《桃李梅》和陇剧《清风亭》两部剧目,被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成为迄今为止我市首批正式出版的戏剧演出光盘。

  “陇剧娘家”精品连连

  陇剧是我市地方戏曲代表剧种,由民间皮影艺术“陇东道情”发展而来,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已成为全省戏曲百花园中一朵成熟娇艳的艺术之花。去年5月22日晚,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之际,陇剧以交响音乐演唱会的形式,登上了市政府礼堂的大舞台。

  演出当晚,陕甘两省部分著名表演艺术家、演奏家联袂出演,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同台演绎,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窦凤霞精彩演绎了陇剧的开山之作《枫洛池》唱段,国家一级演员、庆阳籍红梅大奖获得者尚小丽再现了大型历史陇剧《医祖岐伯》的经典唱段,陇剧《刘巧儿》选段“枝头喜鹊叫喳喳”奏响了欢快的乐章,《清风亭》选段唱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特别是76岁的陇剧表演艺术家戴兴民演唱的《假婿乘龙》唱段,让观众再次领略了陇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整场演唱会全面展现了我市近60年来陇剧演唱、演奏艺术发展的成就,回顾了陇剧经典剧目的精彩片段,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近年来,以革命历史故事为题材的陇剧创作发挥着缅怀先烈、鼓舞民众的重要作用。去年9月27日,在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期间,由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创编排导的大型陇东民歌歌舞剧《绣金匾》在市政府礼堂演出。该剧以绣荷包、绣红旗、绣金匾、新绣金匾这“四绣”为主题线索,集庆阳的红色革命文化、香包民俗文化、陇东民歌文化于一体,场面宏大、风韵独特、情节感人。

  庆阳市黄土缘演艺公司连续为市直、区直各系统、本地高校等单位公演9场,演出期间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不仅如此,平凉市崆峒区部分单位也组团前来观看。

  令人眷恋的原生态陇剧音乐,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观众的欣赏口味,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反复实践的问题。市剧协主席刘治平认为,陇剧剧目建设要加大恢复原有剧目的力度,不仅要有现代戏,还应该多有改编、新编的名剧名作,要提升队伍的自信与凝聚力,特别关注和培养编剧人才,注意发现和吸引青年才俊。

  灯影下续写传承

  “哐哐哐、哎嗨哟……”50岁的皮影戏教师邓永斌一声吆喝,皮影戏中的“生、旦、净、丑”角色在幕布上悉数亮相。白色幕布一侧,16岁的王帅龙敲击乐器,配合着团队的表演。幕布后,17名学生手持皮影和乐器,“指挥”着一个个戏偶在光影与伴奏中闪、转、腾、挪。

  作为全国皮影戏的重要一支,环县道情皮影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两宋“以羊皮雕影”而有“影戏”至今,流传于环县的皮影戏广受群众喜爱,“皮影戏班一驴驮”是环县一道独特的文艺风景,而2017年,我市道情皮影继续大放异彩,民间演出精彩纷呈。

  记者了解到,2017年,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皮影制作、表演、编排,《李成上学》《乌鸦告状》《柱儿抢亲》等现代皮影剧目,广受师生好评。而在皮影艺术的保护上,环县成立了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下设道情音乐、皮影艺术、道情剧目和档案资料工作室,承担皮影艺术的传承保护。全县尤其注重发挥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确定每名传承人至少要培养徒弟3名以上,让古老皮影艺术薪火相传。

  作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目前,环县道情皮影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在2016年底结束的历时1年时间的甘肃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中,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演出团体多达36个,而我市也成为全省目前皮影戏演出团体最集中、最为活跃的地区。

  2017年,文化助力扶贫攻坚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正宁县文广局组织的文化扶贫活动走遍了全县19个贫困村。在星月笼罩下的乡村舞台前,在煤油灯照亮的白纸下,《双玉环》《剿华山》《三打白骨精》《乾隆征金川》等剧目精彩上演,演员们和着三弦琴、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双手舞动着皮影,扯开嗓子唱着道情,时而高亢,时而婉转……

  “这样的演出活动接地气,让我们在劳作之余,享受到了文化的乐趣,增强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榆林子镇党家村村民党拴印说。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