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培养全科医生,新政出台只是个开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管叫“全科医生”,还是“家庭医生”,他们是整个中国极度需要的角色。

上周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你口无遮拦的样子,真丑》的文章,其中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家长被告知只需回家吃药后,家长脱口而出的是“你孩子发烧39.3℃你会怎样?我诅咒你孩子天天39.3℃”。

且不论这位家长的德行问题,只揣度一下他的经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病人多、等待长,从挂号到分诊再到验血拿到结果后再就医,过程中势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如果只得到一句“回家吃药”,病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试想,如果全科医生能走进“日常”,患者到家门口几步之遥的诊所,或者是打个电话就有医生来家看看,那情绪势必会稳定很多,火药味也会大大降低。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就将全科医生提供的诊疗称为“熟人医疗”,他将百姓得病在乡镇社区的处理率定位在了80%。也就是说,如果全科医生的制度完善而健全、全科医生的配备充足而到位,那么上面这个例子中的诊疗案例并不会发生在三级甲等医院,甚至根本不会发生这个“真丑”的冲突。

为了实现“熟人医疗”,新出台的《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科医生的培养与激励入手,希望用内外兼修的制度之手让全科医生的名声焕然一新,达到引才的目的。

《意见》出台之后,究竟能不能让全科医生在健康中国的事业中落地结果?笔者认为,可能还需要多考虑几个方面。

首先,最需要解决的是“公众期待值”的问题,忌高也忌低。有人把全科医生的点落在“全”上,认为他们无所不能,这是不现实的;而另一些人认为全科医生只能诊治一些小症状,要诊得准就要找大医院的专业医生。

前者通过解释宣传可以纠正,正如曾益新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全科医生知识结构不一样,他的知识面宽泛广博,针对问题能够开“一扇门”,但并不解决。例如知道什么情况下要给心脏放支架,但并不会亲自放支架。而后者则需要真正坐诊的全科医生用自己的实力改变。目前当诊的医生在怕担负责任的心理之下,经常怯于为患者决定处置方案。可见在职业教育上,除了专业过硬之外,还要传递一些“软素质”,如通过担当、沟通、协调等行动来在公众中立威。

其次,依照计划,全科医生到2050年将增加50万人。他们的工作方式是否仍旧像现在这样,留在诊室等病人上门?要形成熟人医疗,先要解决“熟”的问题。熟人医疗需要医生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去,甚至要熟悉到干预公众每餐的饮食。这种全新的工作机制,如果只靠医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不能长久的,而应该建立与全科医生工作性质相一致的工作制度,在制度上进行工作形式的确定。

一个措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并不是确定的。如果认为一个《意见》发布后就万事大吉,那就有些想简单了。在推动全科医生走进现实的过程中,还少不了努力。

编辑:梁伯睿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