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黄帝的医师岐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岐伯,北地安化(今庆城县)人,轩辕黄帝的医师,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中医理论的奠基者、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岐伯不但是一位医学家,而且是位博学家。他明察哲理,才智过人,通过分析和诊治疾病,并与黄帝共同探讨医术、成就《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他还通过论述治国为政的道理,辅助黄帝灭蚩尤、败炎帝,定居中原。既是黄帝臣,又为黄帝师。因岐伯多才多艺及对人类的杰出贡献,所以后世尊其为“天师”,史书方志对歧伯及其事迹多有记载。

  《汉书音义》曰:“歧伯,黄帝大医,属使主方药”,黄帝使其尝味草木,并与其论医。黄帝问,岐伯答,两年间歧伯回答了黄帝提出的1080个问题,黄帝遂尊他为“天师”。战国时期,医学家们将黄帝与歧伯的医论谈话整理成《黄帝内经》流传至今,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史称“医书之祖”或“歧黄要术”。

  《资治通鉴》:“黄帝命岐伯作铙钹、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南宋郑樵《通志》说“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张隐庵《黃帝经世素问合编》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日天师。”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隋书·音乐》记载: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风敌励兵”。这些记载说明,岐伯是一个上知天文,下及地理,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辅助黄帝成就大业,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歧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皇甫谧又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谓“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记载“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无准确年代可考,大约著成于战国时期。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有人说,早在岐伯之前,我国民间早已有医术相传,岐伯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集其大成。毫无疑问,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岐伯并非生而知之者,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获知无限的医学知识。所以,《内经》是我国古代众多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奠基者岐伯的贡献最大,因而人们才称中医为“歧黄之术”,岐伯也被尊为我国中医学界的鼻祖。

  岐伯是庆阳人,自然受到了庆阳人民的尊崇和爱戴,自古以来就有人修祠建庙,世世代代也祭祀不辍。《庆阳县志》记述“岐伯庙存县城南嘉会门外”,《庆阳府志》也载文“岐伯庙在今南原”,即旧时安化塬,今庆阳市董志塬。这说明,庆阳境内的岐伯庙不止一二处。2003年,庆城县(原安化县、庆阳县)又在东山周祖陵森林公园内复建岐伯庙使其成为弘扬庆阳古代文化的一大景观。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