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斩断龙脉的鞠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鞠陶,周先祖后稷的孙子、不窗的儿子,史称“周老王”。因“斩龙脉”故事,庆阳百姓则讹传其为“周懒王”。

  夏朝孔甲年间,夏后氏政衰,鞠陶随父不窋迁居鬼方的戎狄之间(今庆城县一带)。父亲在位执政时,鞠陶主要负责挖陶窑,大力改善部族及其当地百姓的居住条件,使当地百姓由游牧开始定居,因此被后人称为鞠陶(鞠者,抚养、盈多也;陶者,窑也)。不窋死后,鞠陶主政部族,他继承先祖遗风,继续提倡陶复陶穴,大力发展农牧业,除了教百姓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外,还亲自下地劳动、放牧牛羊,饲养鸡鹅。相传,庆城县城东的“鹅池洞”就是鞠陶当年养鹅的地方。县城东北70里的地方,还有鞠陶放过羊、造过林的“天子坳”、“天子沟”,甚至还有他耕田种地的“天子掌”。

  鞠陶一生勤奋自重,艰苦创业,在积极改善百姓生活条件、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不断加固不窋城(即今庆阳县城)以保证部族及城中百姓的安全。不窋城,也叫凤凰城(因其状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故而得名)。《庆阳县志》云:“据史书记载,此城为周祖不窋所筑,原为一高阜,古人不规矩于圆,依势筑城,其形似凤,故称‘凤城’。”据说,旧时设东南西北四门,城墙为台阶削土而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人的不断修建,“凤城”已经扩大成“凤凰城”了。“凤凰城”分南北两个区块,南称“凤”,北谓“凰”。现如今,当地人称北区为“皇城开发区”,意为周先祖居住过的“皇帝城”、“天子城”。

  由于县城四面环山,河水绕城,正好坐落在环县境内的环江(亦称西河)与华池县境内的元城河(亦称东河)交汇处,下游被山峦阻隔,出口不畅,容易造成大水围城之势。尤其是每遇突降大雨,东西两河暴涨,经常面临淹没城垣的危险。为了城内居民的安全,鞠陶经过详细勘查,决定削掉两河在城南相汇处的一座山头,让河水直流出谷,以减轻洪水对城垣的压力。于是,鞠陶亲自带领部族和民众,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南山挖开一个大口子,使河水畅通无阻的向南奔泄,后人把这件事称做“周老王斩龙脉”。当时削崖凿壁的遗址至今尚在,人工作业的痕迹依稀可辨。

  提起“周老王斩龙脉”,在庆阳还有一个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另类版本“周懒王斩龙脉”的故事。话说不窋城(即庆城县城),四面环山、河水绕城,地上有凤凰罩、水下有金龙闹,原是天地间绝无仅有的“风水宝地”。因为有环江龙在水下护城,所以,水涨多高城就会升多高。对此,周懒王(即周老王)却浑然不知,盲目决定斩山放水,以防河水淹城。谁知,他白天带人挖开的山口,晚上就自动闭合起来,天天如此。周懒王只好每天大量增加劳工,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无济于事。一天夜里,因为看不惯环江龙飞扬跋扈的东河河伯,托梦给周懒王说,山口开而自合是因为环江小龙作祟,成千上万的人白天甩开膀子挖一天,不如环江小龙夜间弓着身子抖一下,并且告诉他用马莲草降伏环江龙的办法。第二天午夜,周懒王按照河伯出的主意,在山口重新闭合的瞬间,用一根巨大的马莲草叶子在山口弥合处轻轻锯了一下。突然间,山崩地裂,河水一泻千里。原来,马莲草的叶子形如利剑,两侧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齿牙,非常锋利,是仙界争斗时常用的暗器,轻轻一“锯”就将龙脉斩断了,龙血顺水而下,到处飞溅,染红了半条川。环江龙死后,河水没有了龙脉,所以就变成了苦水。从此以后,环江水就变得苦涩难咽、不能饮用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将挖开山谷的地方称“斩山湾”,流淌龙血的地方叫“染河川”,环江与东河交汇后的河水叫马莲河。据说,龙脉斩断后不窋城的风水也被破坏了。不然,方圆百里能出三斗六升油莱籽一样多的文臣武将和大小官员,也许这就是人们把他叫做“周懒王”的缘由所在吧。

  史实也好,传说也罢,都反映了庆阳人对鞠陶的怀念。在周老王鞠陶主政期间,庆阳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过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稳日子,却是不争的事实。鞠陶死后,葬于县城西60里刘家坪北,后人称“天子家”。自此以后,庆阳大地就陆续留下了周先祖不窋陵、周老王鞠陶陵、周行宫、周旧邦牌坊、鹅池洞、斩山湾、凤凰城等许多周祖遗迹,备受当地百姓的尊崇。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