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华池
【中国城市报】黄土高原上兴起了“南梁红”——革命老区打造宜居宜游红色文化小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处革命老区的国扶贫困县,甘肃华池县,依托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资源,立足全县旅游资源,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大地上,确定了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生态、人文为两翼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创出了“红色南梁”这一耀眼的文化品牌,带领华池人走出一条富民脱贫的新路。

航拍南梁小镇 

传承红色基因 旅游成扶贫亮点

南梁,在中国版图上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以“两点一存”载入史册。

上世纪30年代初,在残酷的反围剿斗争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了以华池县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块“硕果仅存”的红色区域,成为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革命的烽烟已经散尽,尘封的历史不能忘记。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同志到甘肃庆阳视察时明确要求,“对南梁的革命历史一定要好好研究”。

目前,华池县以南梁革命纪念馆为中心的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已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集参观、教育、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这些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让南梁一跃成为黄土高原上独具魅力的红色小镇,也为实现革命老区华池县整体脱贫贡献的重要力量。


南梁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英雄纪念碑

华池县委书记辛少波向记者介绍:“南梁红色景区建成后,游客剧增,累计接待游客398万 人(次),年均增长率44.1%,实现旅游收入7.4亿元,年均增长率53.4%。”

除了独特的红色背景,华池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中国出土最早的旧石器遗址赵家岔洞洞沟举世瞩目;中国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纵贯东部,御敌边塞秦长城横亘北端;北宋名臣范仲淹修筑的大顺城等古城寨堡境内遍布。与此同时,华池县物产资源富集,境内森林、土特产品、草畜、中药材和石油等资源丰富,子午岭林区原始次森林面积达150多万亩,红色旅游景区大小凤川森林覆盖率高达80%,构成了天然“氧吧”,是名副其实的休闲养生旅游胜地。

依托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华池县做起了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的文章。以子午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为重点,将东华池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目前全镇发展第三产业810户,从业人员3556人,占全镇从业人员的60.7%。现在,南梁红色小镇,建成红色旅游农家乐110户,实现收入1500万元,全镇旅游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60%左右。2017年全镇GDP达到18.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977.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50元,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3.7%和11.4%。” 辛少波对记者表示,旅游业已经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以产带村 助力老区振兴

行走在小镇上,经常见到别致的二层窑洞,以及极富陇东特色的传统小吃:洋芋卜拉、油菜面、粘米饭、荞面圈圈、苦苦菜。这些以往平常的农家菜,成为了城里人念念不忘的美食。如今,南梁通过互联网,把这些土特产卖到了全国。

以红色文化作为变革驱动力,华池县不断延伸文化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南梁革命烈士纪念馆新馆

“刘巧儿”作为新中国妇女解放典型,红遍了大江南北,刘巧儿的原型就在华池县。华池县以打响“巧儿香包”品牌为抓手,不断促进华池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做强民俗文化产业,华池县还将民间刺绣能手、剪纸能手等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培育“巧儿”“星萍”等龙头企业,带动“春霞绣坊”“晓丽绣坊”“锦绣坊”等一批个体经营者。同时,采用“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大户、生产大户发展专业村、专业户”的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县城、王嘴子乡、上里塬乡为主的香包文化片区和以香包、刺绣、剪纸为主的文化产业链条,带动景区周边的农户从事文化旅游经营活动,实现纯收入1300万元。

记者了解,华池县近期将重点实施好南梁通用机场、荷花池旅游度假村、列宁学校改扩建、景区停车场、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红色旅游、苗林产业、设施蔬菜等富民产业开发。

辛少波告诉记者,“力争到2020年,把南梁打造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中心和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平研究中心,将南梁镇打造成为旅游观光、宜居宜游、享誉全国的特色小镇。”

在华池,红色文化产业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如今的华池人正带着微笑,向“人文华池、富裕花池、美丽华池”方向大步迈进。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