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渠人磨面记
作者: 安志鹏 陈飞 来源: 庆阳网 发布时间: 2018-04-24 09:13:30
一键分享到:

 

磨面机

    庆阳网讯 (记者 安志鹏 陈飞 )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裹挟”下,磨面从人工走向了机械化。磨面设备的更新,面粉来源的变迁,让磨面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磨面,与发展同轨、与社会同步,不仅前渠人,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历史,也通过磨面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磨面,这个往昔前渠人生活中最抢眼的事,如今已经不被多少人关注,村上那台“牛哄哄”的磨面机也被尘封了起来。

  前渠,宁县盘克镇的一个贫困村。上世纪80年代以前,磨面“霸占”了人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

  据马克俭老人回忆,当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石磨,每天有一个固定劳力负责磨面。由于设备简单粗糙、操作笨重费力,一个人从早到晚只能磨出50斤左右的面粉。

  198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俭听说了磨面机的事情。实地考察后,他筹集1400元,安装起了前渠村第一台电动磨面机。前渠人从此告别了手工磨面的历史。

  村里有了磨面机,合上电闸就能磨出面,1个小时能磨100斤面粉。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了,拉架子车的牲口绕着老马的磨面机房拴了一大圈,到处能闻到牛粪、驴粪味。

  为了让群众磨面有一个好秩序,老马“出台”了磨面规矩:先到先磨。他用小本子记下了每个人到来的时间和顺序,按号操作。

  这台机器让老马成了村上最忙的人,这也让他赚了不少钱。起初磨100斤麦子,6毛钱,最后涨到8毛钱,老马每天能赚10块钱左右。

  一年之后,村民许银也安装了一台同样的磨面机,但磨面的生意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机械化使得磨面效率大大提高,但群众前来磨面的过程却曲折异常。

 曲折的山路

       前渠村,地处两山之间,湘乐河从中穿行而过。这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被8条大大小小的沟渠截成了9段。这8条天然的沟渠,成为前渠人磨面路上最大的障碍。

  据村上老人们介绍,当时磨一次面,一般都是3个人,最少需要2个人,一个牵牲口的,一个拉车的,一个推车的。遇到沟渠,架子车难以通过窄窄的独木桥,村民只能将粮食卸下,先把牲口牵过对岸,然后把粮食一袋袋扛过去,再把架子车厢、车轱辘依次扛过去,最后重新套牲口、装车、出发。   

  曲折的山路

       遇到一个沟渠,就这样重复一次。村民磨一次面,从天色微亮出发,到披星戴月归来,整整一天,大部分时间耗在了路上。

  这样的路,前渠人走了近20年。

  

新的通村路

    2003年,前渠村“两委”班子换届之后,4个村干部带着卷尺和标杆,立誓要为村民打通一条坦途。他们自己丈量土地,规划路面,动员群众出工出力,风风火火地干了一年,一条宽5.5米、长7.5公里的“民心路”修通了。

  路修好了,但8条“可恶”的沟渠却依然阻隔着前渠人的磨面之路。

  2004年,村上动员群众遇沟搭桥,解决“沟患”。前渠人又用了一年的时间,以人工之力修建了8座石桥。

  2005年,这条路铺上了砂石。 

    

新的通村路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村民李天军安装了一台大型现代化磨面机,把原来1小时磨100斤面粉的时间缩短到10分钟左右。毫无疑问,这台磨面机成了村里最牛的磨面机。

  自然而然,原来的两台小型磨面机逐渐淡出了前渠人的视野。

  除了拉架子车磨面,有的村民还开上了三轮车,把原来路上需要折腾大半天的时间缩短到了几分钟。

  弹指一挥间,10年过去了。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前渠,政府出资,对村上7.5公里通村路进行了硬化,加固了8个石桥,更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自此,磨面不再是前渠人的难肠事。

  就在道路升级、村貌变迁的时候,培育苗木风靡了整个村子。广阔的好“钱景”,让前渠人“弃耕从苗”,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把土地腾出来发展苗林产业。

  苗木让很多前渠人赚得盆满钵满,很多群众都开上了小汽车。

  没有了耕地,自然没有了粮食,磨面也就无从谈起。

  从2014年开始,前渠人食用的面粉几乎都是从街道和县城买回来的。

责任编辑: 吴树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带有“陇东报”“掌中庆阳”“庆阳网”讯头、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视频等新闻作品以及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版权均为陇东报社所有。未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陇东报社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已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的,在转载、下载使用原创作品时,必须明确注明作品刊发媒体、作者、时间等完整信息来源。否则,陇东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934-592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