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和谐段村。陈飞 摄

 庆阳网讯 (记者 安志鹏 ) 在段村和前渠村采访的10天里,我们要么住在村部,要么住在群众家里,因为离得更近,才能感受得最为真切。这两个村虽然地处不同的乡镇、在两个不同的方位,但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我们坚信:它们的未来不只有脱贫和小康,还会走得更远。

如今的前渠村。陈飞 摄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段村党支部书记牛庚强,是一个85后公务员,年轻有活力,点子多、魄力大。担任村干部的4年里,段村由贫困村一跃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产业从零起家,由短平快迈向稳定的集体经济,班子团结,群众认可。前渠村党支部书记马宁源是一个70后的“林老板”,个人从苗木起家,然后带领群众大规模发展苗林产业,让村上很多人享受到了“绿色福利”,办事公正,群众信赖。

段村村支书牛庚强。陈飞 摄


  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是群众的主心骨,是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所在。松散的、软弱的、有失公允的带头人,群众只会叹气,不会服气。一个村干部,如果连“廉关”都过不了,如何过得了群众的“心关”;一个村干部,如果连自己的日子都过不好,如何做好群众的“当家人”;一个村干部,只要诚信为人、诚心为民,群众自然心悦诚服、心服口服;一个村干部,只要公正不偏颇、公平不存私,群众必然满是欢喜、满心欢迎。很显然,段村和前渠村的“当家人”都做到了,近些年,这两个村子没出现过一个上访户。

前渠村。陈飞 摄

  脱贫攻坚,产业为大。段村是养殖种植农家乐、林下“掘金”、葡萄“飘香”,产业多点“开花”;前渠村是苗林“当家”,一业独大,“绿色银行”鼓起了群众的腰包。有了集体经济,村干部说话办事就有了底气;有了集体经济带头,村子发展就有了样子,群众也就有了“样板”。所以说,在诸多扶贫手段中,产业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即使群众脱了贫,也会很快返贫。

记者们在段村采访养鸡户。陈飞 摄

  精准扶贫,重在扶人。段村贫困户张红兴,媳妇患病近20年最后不幸去世,小儿子先天性肢体残疾,大儿子结婚欠了一屁股债。这些年,他搞焊接、养牛、养羊、养鸡,到处倒腾,就想发展,闲余时间,写书法、刻印章、发“快手”,他的生活并未失色。前渠村贫困户孙涛,自幼离开了父母,多年前媳妇又患病离世,他独自拉扯两个孩子几十年。近些年,他把目光瞄向了苗木市场,探索了一套自己的育苗理论,在苗木市场并不景气的这几年,他的苗木依然很受欢迎,光苗木一项每年收入4万多元。

前渠村党支部书记马宁源。赵丹 摄

  贫困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面对贫困,他们不认输;面对生活的重担,他们一肩扛起,想办法、找出路,把日子过得色彩斑斓。在精准扶贫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等靠要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味地给钱给物不是扶贫的初心,我们应该鼓励群众自己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己动手,自我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坚强的人、有志气的人、会发展的人。诚如此,我们的国家,不仅会全面小康,必将实现伟大复兴。

记者在段村采访葡萄种植户。 陈飞 摄

  一个村子的发展,全靠“当家人”;一个家庭的发展,全凭内部突破。在脱贫攻坚、决战小康的征程上,我们是经历者、记录者,我们见证着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也走着自己的心路。希望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好,也希望我们汲取力量、淬火升华。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