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燕子归来香依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闫晓峰

  华池出了个刘巧儿。

  1943年农历四月初六,在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的华池县,当18岁亭亭玉立的美丽女子封捧儿,在莺飞草长的春色里,心急火燎地沿着柔远河谷从家乡悦乐一路南下,第二天赶到陇东分区行署所在地庆阳县城,寻找分区专员马锡五为自己的婚姻案告状时,她可能也想不到,她本人连同这桩婚姻诉讼案,将会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为追求婚姻自由提供了一个实证样本,并因此创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走群众路线开展审判与调解结合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从此,一个名为“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就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于陕甘宁边区并传遍整个解放区,继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传遍大江南北,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我与艺术中的刘巧儿第一次接触,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大学期间的事了。大学四年,几乎是至少每周一次,学校都要在既是礼堂、又当饭厅的大食堂放映电影。一块银幕,挂在食堂的最里边,听到高音喇叭里广播的放映通知,吃完晚饭后同学们自己从宿舍扛着凳子去食堂。要看得好,就要早早去占前排位置。因为食堂地面是平的,没有坡度,越往后面就越费劲,只能看见半边银幕和前面人的后脑勺。遇上个好电影,全宿舍七八个同学就把凳子都早早地拿去,距离开演时间还有一会儿,就留下一个人看凳子占着地方,其他同学在外边转悠一会儿,要到放映时再进去。

  看评剧电影《刘巧儿》,大家一听是个老电影,又不是故事片,我记得同宿舍的同学都不愿意先去占地方,说到时从后面看看就行了,又不是啥好电影。我去时已经开演,人也是满满的,只好站在凳子上看完了整场电影。改革初期,百废待兴,万事朝新,文革中许多优秀影片都解禁重演,外国的许多优秀影片也源源不断地走上国内银幕。电影,成了那时候我们青年人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对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来说,这样一部黑白戏曲片中,反映的革命战争年代“边区新型劳动妇女”爱上了“劳动模范”的爱情故事因少兴趣而看得懵懵懂懂,似乎只记住了主演的名字叫新凤霞,对评剧的调调灌了个耳音。而《刘巧儿》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庆阳华池县,其原型人物叫封芝琴,更是一无所知,同学中间好像也无人提及过。

  第一次见到封芝琴老人,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的事儿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地区农机局工作,具体哪一年我记不清了,好像是三四月间的一天,陪省上下来的工作组到华池出差,半路上不知那位领导提及,你们华池有个刘巧儿是中国名人哩,名气很大,咱们顺路应该去看看她。那时公路状况不好,吃过早饭,坐北京吉普车从西峰出发,一路颠簸不停走到华池县城,快也得四个多钟头。记得那天我们出了西峰,一路向北,过驿马关,下十里坡,出庆阳老城,沿柔远川再继续北上,临近中午时分,过了悦乐不远,到了一个叫张家湾的路边小村子。车停在河边公路上,沿着左手边西山爬上十几米一道斜坡,有不太大的一个小院子,面北朝南,有三孔窑洞,中间主窑,东首厨窑,西首柴窑,窑顶上长满青苔野草,几处低矮的酸枣丛夹杂其中,有的从崖面上探出头来,中窑山墙上还有个燕子窝垒在那儿。对着柴窑门口,院子里有副石碾子,碾子旁边堆放着农家的一些杂什和柴草,普普通通大山里庄户人家的模样。封芝琴老人当时大约六十岁左右的年龄吧,一身蓝布褂,头上系块毛巾,热扑扑、笑盈盈地跑前跑后招呼大家中窑里坐,又是倒水倒茶又是要做饭给大家吃。挂在窑墙上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好像她先一年从省上参加人代会回来,有人指着照片向她问这问那。她华池方言说得慢条斯理,不紧不慢,双眼炯炯有神,我和大家一样,沉浸在一种好奇兴奋的情绪中。都说了些啥话,今天我一句都想不起来了,但当时那种氛围至今似乎还感受得到。

  当一位心仪已久的艺术形象的原型人物突然就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不同的人,因阅历不同,心中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急匆匆来草草一转圈,我们就要告别。临出院门,不经意间,一阵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从耳边传来,回头一望,窑门山墙上的小燕子正叫得欢,院子里有了不速之客,捕食回来的老燕子惊恐地在天上飞上飞下不敢落窝。坐到车上,继续往华池县城走的路上,不知谁说了一句,看封芝琴老人今天的长相,年轻时不知有多漂亮,怪不得张柏儿家要半夜三更抢亲哩!话一出口,一车人都笑了。

  前行中,燕子纷飞,封芝琴老人站在芳草青翠、山花盛开的庄院门前笑眯眯向我们挥手告别的情景,宛若一幅陇东底色的山水画,定格在大家的脑海中。

  

  自那儿以后有二十多年,我再也没有机会同封芝琴老人见过面。工作闲暇乱翻书,探究脚下这块土地的历史,才知道文艺作品对“刘巧儿”婚姻案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

  最先出现的,是在1944年10月9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刊登的美术家古元木刻版画《马锡五同志调解诉讼》,版画用同年《解放日报》的一篇社论《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向解放区的读者详细描绘了这桩婚姻纠纷案的前因后果:

  在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华池县,温台区四乡封家园子居民封彦贵,先在1928年将3岁的女儿封捧儿(封芝琴乳名)许配给张金才的次子张柏儿,又在1942年5月,封彦贵见女儿既已长大,而现时聘礼大增,遂企图赖婚。一面教唆捧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要求与张家解除婚约,一面却以法币2400元、银元48枚暗中许与城壕川南塬张宪芝之子为妻,张金才得知后告发,经华池县府判决,撤销了后一次婚约。1943年2月,捧儿到赵家洼子钟聚宝家吃喜酒,张柏儿亦到,由第三人介绍,虽然两人没有当面谈话,捧儿已表示愿意与柏儿结婚。但到了同年3月,封彦贵以法币8000元、银元20枚、哗叽呢4匹另许捧儿与庆阳新堡区朱寿昌为妻。张金才得悉后,即纠集家门叔侄张金贵等20人,携棍棒为武器,于3月20日深夜闯入封彦贵家,封姓家人惊恐四散,遂将捧儿夤夜抢回成婚。封彦贵告到县府,经判决:张金才徒刑六个月,张柏儿封捧儿婚姻无效。当时封张两家均不同意,附近群众亦感不满。适值马锡五同志赴华池巡视工作,经上诉前来,受理后,首先详细询问当地区乡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其次又问了附近许多群众,了解了一般舆论趋向,下来就派平日里与封捧儿接近的人去谈话,再亲见切实征求她的意见,了解她是否愿与朱姓结婚,她说:“死也要和张柏儿结婚的!”全部真相既明,于是协同华池县上同志举行群众性的公开审理,将与此案有关的人一并集合起来,审明:封姓屡卖女儿,张姓的张金才为首,张金贵为次,纠众抢亲属实。以后复征询封捧儿对婚事的意见,与前无异。最后征询到场群众对全案的意见,一致认为:“封姓屡次卖女儿,捣乱咱政府婚姻法,应受处罚。张家黑夜抢亲,既伤风化,并碍治安,使四邻害怕,以为盗贼临门,也应处罚,否则,以后大家仿效起来,还成什么世界。”群众特别关心的,就是张柏儿、封捧儿两人的婚姻问题,认为一对少年夫妇,没有问题,不能给拆散。至此,一切都弄明白了,于是判决:张柏儿与封捧儿双方同意结婚,按婚姻自主原则,其婚姻准予有效;但不论新式旧式,均应采取合法手段,黑夜纠众抢亲,对地方治安及社会秩序妨碍极大,因之科处张金才、张金贵等以徒刑,其他附和者给以严厉之批评,封彦贵以女儿为货物,反复出卖,科苦役以示儆戒。群众听到这一判决后,十分高兴,认为入情入理,非常恰当。各当事人听到这一判决后,受罚者也表示自己罪有应得,胜利者(如张柏儿、封捧儿)更是皆大欢喜。尤其重要的是因此用最生动的实例当场教育了群众,教育了工作人员。

  社论在生动地总结马锡五走群众路线的审判方式同时,也使得封芝琴婚姻一案在解放区家喻户晓。

  1945年,在陇东中学当教员的袁静编写秦腔剧本《刘巧儿告状》,在延安公演大获成功。剧本情节出自封捧儿婚姻诉讼案,但对人物的姓名进行了修改,除“马专员”不变外,封捧儿改为“刘巧儿”,封彦贵改为“刘彦贵”,张柏儿改为“赵柱儿”,并以“告状”作为剧名。《刘巧儿告状》上演不久,陕北著名盲人说书艺人韩起祥来到延安说书,依“刘巧儿告状”的故事,改编出《刘巧团圆》,并四处说唱。《刘巧儿告状》《刘巧团圆》一时风行解放区,被改编成多种地方剧,在全国上演。

  解放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掀起文艺界宣传新婚姻法的高潮,为配合新婚姻法宣传需要,开始对《刘巧儿告状》和《刘巧团圆》进行改编,到了1956年,新凤霞主演的评剧电影《刘巧儿》上映,刘巧儿这一艺术形象走向全国。

  在文艺作品一次次塑造当中,封芝琴从事件的主角,逐渐隐身到幕后。刘巧儿的原型是封芝琴,今天问起来,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可能还是有许多人不知道吧。

  

  1924年5月15日,封捧儿出生于甘肃省华池县温台区四乡封家园子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按现在行政区划,应该是城壕乡火连湾村张巴塬村民小组。一条发源于子午岭大山深处的城壕河,由东向西绵延几十里,缓缓流去,许多支流冲刷而成的沟沟壑壑,行成黄褐色的褶褶皱皱,张巴塬就是这无数条褶皱中的一个,这里封闭、偏僻、落后。

  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举旗闹革命,同南梁一山之隔的城壕川成为最早播下革命火种的地方。抗战军兴,这里又是陕甘宁边区模范县的模范区,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大生产运动筹军粮做军鞋支前抗日,革命的烽火点燃了穷苦庄稼汉埋在心灵深处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激情。

  城壕川里出过边区劳动模范张振财,1942年在大生产运动中他带头搞变工互助、开荒种地,以一人之力,不到十天就开荒25亩,加上以前开垦的荒地,年终收获粮食一万三千多斤,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陇东分区书记马文瑞还给张振财颁发了一块长1.75米,宽1米的木头大匾奖状,镌刻“劳动模范”四个大字。这块木匾作为革命历史一级文物,至今还陈列在庆城县博物馆里。

  封捧儿不会忘记,在城壕川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上,边区政府工作人员宣讲新婚姻法带给自己的激动与兴奋。老英雄张振财接过牛缰绳,牵着奖给他的牛稳步走出会场的自豪神情,那样深深地感染鼓舞了她。那是一个翻了身的农民主宰自己命运的结果。挣脱捆绑在妇女身上的绳索,争取婚姻自由,她的初心种子,也许就是在这个红色革命时代里,生根发芽的。

  封捧儿1943年同张柏儿结婚后,为自己起名封芝琴,三年先后生了两个儿子。1947年2月,她送心爱的丈夫参军。1949年3月,张柏儿所在的陇东独立营,在庆阳县桃花崾岘同国民党军激战中负伤,复员回家。不幸的是,封芝琴和张柏儿共同的爱情结晶,两个心爱的儿子都在临解放时先后夭折了。面对命运的伤害,封芝琴老人没有倒下,坚强不屈地扛过了一次又一次灾难。解放后育有两女,抱养一子,都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继续无怨无悔地谱写着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

  2005年,组织上派我到华池县工作,到2009年调离,四年间,我也记不得陪上级领导、外来的客商到她家里去过多少次。2006年,我陪一位参加过保卫延安的蟠龙、青化砭等战役,在老合水战役中负过伤的离休老同志,去看望封芝琴老人,他见面就说:“我年轻时在咱这儿打仗,那会儿就知道您哩。”几位老人高兴地像孩子一样,拉着手激动地舍不得分开。

  在前任县上领导的主持下,在封芝琴老人家里原来老地方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窑洞,院子里盖了六间新瓦房。外面来人越来越多,随后县上在面朝东的三间厦房里,还专门布置了一个刘巧儿事迹陈列馆,里面摆放着好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老人参加会议,同许多领导和名人合影的照片、几十年来获得荣誉的奖状及她亲手制作的刺绣作品。有一年陪同省作协主席马步升和民俗专家李建荣教授到封芝琴老人家,李建荣教授走进封芝琴老人家的厨房里,看见案板上放着一摞红花白瓷碗,赞不绝口地连声说这碗好哩,能代表封芝琴老人的品格,质地高洁,花开鲜艳。封芝琴老人看他喜欢,说要是喜欢,送给你们留作纪念。盛情难却,我们就一人拿了两只。送我的两只碗,我一直很珍惜地放在书柜架板上。

  70岁过后,封芝琴老人患上了糖尿病,身体状况时好时坏,听力也不如从前,但不管天气迟早,来人多少,但凡有客人来,她都早早地迎候在大门口,双手拉着客人的手,一小步一小步缓缓地走着,仔细地辨听来人的每一句问话,她还是那么亲和的语气一句一句清楚地回答着,从容、耐心。她成了庆阳革命老区一张靓丽的名片,县上成立了“巧儿艺术团”“巧儿香包刺绣公司”,就连悦乐酒厂也开发出了“巧儿福”系列白酒。封芝琴老人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省、市、县三级几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家乡建设提出过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6月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甘肃视察,还专程看望了她,对老人家说她的事迹教育了我们几代人,祝福她健康长寿。

  

  2009年离开华池调任庆城工作后的第一个重阳节,我同县上的几位同志专程回华池看望了一次封芝琴老人,那次老人说我离开华池后,有次她到庆城女儿家去,想找我,不知我人在哪里,就在县委大门口的石头台子上坐了一上午。她叙说间不知怎么就落泪了,惹得在场的人都泪花满眼圈转。突然,我有一种难以叙说的愧疚之情涌上心头。在任期间,为老人所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说是要全力打造这一张名片,提升县上对外的知名度,加快县上经济发展,里面或多或少还藏有出点政绩的个人“小九九”,而真正为老人设身处地做的事又有多少呢?

  2015年2月12日晚上九点多,我赶往延安参加一个会议的途中,单位上打来电话,说封芝琴老人去世了。望着车窗外车灯照射下飞驰而过的黑黝黝的山峦,我陷入了深深的哀思之中。一段光阴,正像这车窗外的山脉,刹那间就被抛在了车后,流逝的光阴,给了封芝琴和张柏儿这对夫妻向往光明、追求婚姻自由的最好见证和说明。

  是的,在偏僻的西北小山村里,再平凡不过的一对青年男女,历史的机缘给了他们谱写传奇的机会,而之后漫长平凡的人生历程,又让人们见证了他们相爱、坚贞、毅力、坎坷、缘份、机遇、抗争、不舍、守望、无悔等等爱的丰富内涵。从最初的司法案件、法律文本到木刻板画,再到“刘巧儿”系列文艺作品,一桩普通的婚姻和爱情故事,不再单纯是一个家庭的私事。我们今天在重新欣赏“刘巧儿”系列艺术形象时,容易忽略甚至忘记的是创造传奇的“封芝琴”们。她们是普通民众,更是传奇英雄,面对命运的一次次挑战,她们生生不息、坚韧不拔地在平凡中创造着奇迹。历史虽然渐行渐远,但这种不朽的精神之光,将会永远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又到了燕子北归的季节,恍惚间似在梦中,我又瞧见几十年前封芝琴老人家院子里穿飞的燕子,直楞楞扑到我眼前。那山、那水、那人,还是那么亲切和熟悉。冰雪消融,河水东流,杨柳依依,山花漫野,燕子带着春的消息,飞越江河高山,回到曾经别离的家园,又一个新的生命轮回即将开始。

  燕子的啁啾声中,新凤霞那清新婉转的唱腔在空中悠扬地回荡……

  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

  我和柱儿不认识怎么能嫁给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

  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燕子归来,留香依旧。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