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黄河象化石的发现与勘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骨骼化石标本,这就是著名的黄河剑齿象骨骼化石。这具大象骨骼化石身长8米,体高4米,门齿长3.03米,除尾椎以外,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这在世界大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极为少见。

  1973年1月20日,合水县板桥几位农民在修建水电站工地挖砂时,发现一段粗壮的“龙骨”化石。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经当地政府、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合作挖掘,化石为一头大象的骨架。因为这具大象化石是在黄河流域发现,所以被命名为“黄河象”。黄河象化石是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

  今年是黄河象化石出土45周年,从1973年1月20日黄河象化石被发现,到1973年4月5日正式发掘、5月17日发掘结束,以及后来黄河象化石如何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过程,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勘查保护、发掘过程中的一些珍贵图片,本报将一一呈现,以飨读者。

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黄河剑齿象化石

  ■文/图乔旺堂

  20世纪70年代初,在陇东黄土高原轰轰烈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中,合水县调集数百名社员,在马莲河畔板桥人民公社穆旗生产队豁口修建水力发电站。

  1973年1月20日,当地社员慕金峰、张柱安、甘杨明和李文福在豁口电站工地附近挖砂时,挖到一对粗壮的“龙骨”。当时豁口电站工程建设负责人姜登冸(曾任合水县粮食局局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带领身边工作人员赶到挖出“龙骨”的地点进行查看。露在外面的两个比碗口粗的龙骨断茬,使他又惊又喜。这么粗大的“龙骨”姜登冸从来没见过,他觉得里面很可能还埋有很长很长的“龙骨”。

  究竟是什么动物骨头变的“龙骨”,他虽然说不清楚,但认为很有价值,必须先把现场保护起来再说。于是就近从社员家里找来了镢头、铁锹,两人就地砍挖了许多野生酸枣刺枝条,围堵封存了“龙骨”出露地点。同时,很快把豁口新发现大“龙骨”的消息和他在现场看到的详细情况报告了县文化馆。

  县文化馆馆长樊效仁和文物干部许俊臣闻讯后,立即起身赶到挖出“龙骨”地点,拨开保护化石的酸枣刺枝条,仔细查看了出露在黄土坡面上的两处“龙骨”断面。“龙骨”质地致密、色泽白嫩、粗壮圆润,实在少见。樊效仁认为是两只大爬虫(大蟒蛇)在交配中死于此地变为化石的。而许俊臣认为可能是其他动物化石,不像是“大爬虫”化石。在各抒己见中,许俊臣随手采集了几块化石断块回到了豁口电站工地。许俊臣给姜登冸说明意图,请木工制作了一块一米见方的木牌,老许买了一小桶红油漆和一支毛笔,书写好“禁止挖掘”等内容的保护化石的告示牌,扛着这块告示牌第二次来到“龙骨”地点,牢牢地拴在酸枣刺条上,才离开现场。

  合水发现的“龙骨”在“文革”中的1973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科研生产很难进行的情况下,有幸经历了严格的逐级上报程序:由发现者呈报到县上,由县上呈报到地区,由地区呈报到省级,由省级呈报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发现到省上派员勘查,合水“龙骨”在享受一条龙呈报礼遇中经历了56天的保护期,没有遭到破坏和盗挖,现场保护工作做得很好。

  1973年3月初的一天,兰州大学教务处沈光隆先生(后为西北大学教授),来到本校地质地理系谷祖纲老师家中,问他可愿承担一项省上勘查化石的任务,并把当时担任兰大教务处处长崔乃夫(20世纪80年代曾任国家民政部部长)批转的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化组勘察合水化石介绍信交给谷祖纲。这位手术后伤口还未愈合的谷老师,想到近几年来,不是交代问题,就是下农村去工厂进行劳动改造和接受再教育,内心中洗心革面的政治酸楚和没有做一点实际工作的忐忑不安与愤懑,促使他痛快地答应下来,愉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任务。

  1973年3月10日,谷祖纲和甘肃省博物馆的谢骏义受命奔赴庆阳实施勘查合水发现化石的任务。当日清晨,谷、谢二人准时赶到省革委会大院,搭乘省上送“省革委会陇东农村路线教育工作队”的大轿车。谢骏义回忆说,由于他认识省革委会政治部文化组的王毅和王廷山,经过二位领导的努力,才使他俩乘坐上了这趟便车。大轿车行驶到静宁县招待所住了一宿。晚上,谷、谢二人拜访了当时主管全省文物工作的王毅和王廷山,听取了王毅对这次勘查合水化石时要做到“观察鉴定文物时,一要看共性,二要看特性,在进行比较中找出特性,从中辨认化石的科学价值”等指示。领导的关怀无疑增强了他俩的决心和信心。3月11日上午,到了平凉,下午2时,谷、谢二人乘坐从平凉发往庆阳的长途班车,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所在地西峰镇后,进行了接洽工作,办理相关手续。

合水板桥马莲河畔黄河象化石发现地

  1973年3月15日,谷、谢二人去长庆油田指挥部地质部门查阅相关地质资料,结果一无所获。

  3月17日清晨,谷、谢二人到达合水后住进县招待所。谷祖纲回忆说,由于他们拿的是省革委会介绍信的缘故,被安排住在带有热炕的甲级客房中。当天午饭后,两人去合水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局接洽工作,文卫局主办干事冯一心接待了他俩。看了介绍信后,冯一心拿出他俩去长庆油田指挥部查阅地质资料时从庆阳地区文化教育卫生局开的介绍信说:“你们上午不是已经来过了吗?”谷祖纲说:“这真是天大的怪事,我们今天上午才到合水县城啊!”

  事出有因,原来是长庆油田指挥部对化石情有独钟的研究和爱好者,得知该消息后急匆匆地拿着谷、谢二人去他们那里查阅资料的介绍信,冒名先于谷、谢二人到达合水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局接洽后,立即去“龙骨”发现存在地点进行了勘查辨认后又回到了合水县城。

  时值当日下午2时许,谷、谢二人在去县文化馆途中,看见一辆北京吉普车停放在县城大众食堂门前,忖度片刻,认为县上的小车不可能停在这里,想到当时有车的单位极少,会不会是长庆油田指挥部的车呢?便驻足车旁等了一会。走出食堂的几个人正要上车时,谷祖纲上前拉住车门把手搭讪几句并说明来意后,果然是“长指”去“龙骨”点的人员,其中,一位皮肤白皙、操东北口音的汉子说:“我们今天上午去化石点看了一下,是一只‘大爬虫’。”“大爬虫”的结论是从他在现场看到露在外面的化石断茬和被挖走的粗而又长的“龙骨”埋藏所留印痕如“大爬虫”得出的。同时指着手里一小块白色化石附着的蓝色围岩说:“没问题,是白垩系的东西。”还讲了一些有关化石的知识。长庆油田这位热衷化石研究的电测员,凭着距离化石地点不到20公里路程和有车的便利条件,抢先去合水化石点的这段逸闻趣事,折射出人们对合水“龙骨”的极大关爱和兴趣。

  3月18日下午,县上把谷、谢、许三人送到豁口电站工地。正在修建的马莲河简易木桥尚未竣工,也无船只,过不了马莲河就到不了化石点,当晚只得留宿电站工地。当晚,谷祖纲在煤油灯下一遍遍地翻看带在身边唯一的参考书《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初步判断可能是大象门齿的化石,方安然入睡。

  3月19日早饭后,三人到达化石点。许骏臣上前拿掉保护着现场的那些酸枣刺枝条和保护牌后,一米见方的黄土坡面上只有两块椭圆形白色“龙骨”断面,一左一右上下错开地展现在眼前。镶嵌在黄土层中的两块“龙骨”断面的直径分别为26厘米和22厘米,周围再也找不到其它化石踪迹。在继续勘查中发现靠近左侧断面前方的黄土崖面上留下一条约2米多长呈蓝灰色有些弯曲由粗变细的埋藏痕迹。谷祖纲认为是大象门齿化石,不是爬行动物化石,他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两人的认同。不幸被社员当“龙骨”挖走的大象门齿,有幸存留下来的这条清晰可辨的左门齿埋藏痕迹,由谢骏义当场绘制成图,记录在案,成为后来修复黄河象门齿最直接最可靠的基础材料和实物证据。

为方便勘查发掘黄河象化石,当地政府在马莲河专门搭建了一座便桥。图为发掘人员行走在便桥上。

  在穆旗村吃过午饭,许俊臣告知生产队长把社员挖到的“龙骨”收回送来,在一筐“龙骨”断片中,勘查人员反复翻检,仔细观看辨认,终于找到一块磨损的门齿前端。三人欣喜若狂,高兴万分,并告诉生产队长和社员兄弟保存好挖到的其它“龙骨”。三人急匆匆地带着这块门齿前端化石再次来到化石点,仔细勘查和辨认后,心中都有了数,认为终于摸到了底牌。

  当天晚上,三人围坐在一起,讨论了现场勘查化石后的看法。谷祖纲初步认定是大象化石的门齿。这一结论是从那块象牙齿端的磨蚀程度和门齿被挖走留下的痕迹得出的,其他两人表示赞同。

  3月20日,有着十几年文物考古发掘丰富经验的谢骏义,提出进行试掘探个究竟,以便掌握第一手现场材料,向省里汇报时证据事实理由就更充分了。化石勘查负责人谷祖纲同意后,勘查人员立即动身再次来到化石点,就地雇用了两个社员,从齿断面下方向里挖掘,每挖一段便清除浮土看一看,到午饭后挖进半米多深时,才露出了完整的颌骨,一对门齿的根部紧紧地长在颌骨中,露出的这段门齿长度各为50厘米。太阳西沉时,让两个社员用和上泥巴的酸枣刺枝条,把试掘的挖口层层糊严实,插上老许写的那个保护告示牌,三人连夜步行赶回合水县城。

  3月21日上午,许俊臣和县文卫局苟自昌局长来到招待所,谷、谢二人向苟自昌汇报了对化石点的看法,并请他转告县革委会领导。中午时分突然接到通知,县革委会主任要听取化石勘查情况汇报。时任合水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合水县武装部部长张文德,接待了三人勘查小组并听取了他们的详细汇报。汇报快结束时,县革委会办公室秘书送来一份加急电报,张主任阅后递给谷祖纲和谢、许三人传阅。

  电报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给合水县革命委员会的。内容是:“长庆油田指挥部电告,合水县发现大量化石,我所即派人来,请保护好现场。”谷祖纲当即表态说:“目前省里还没有处理这些化石的力量,希望上面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合水。”

  后来得知“长指电告”的电报是黄第潘和爱人钟小春女士(夫妻二人都在长庆油田指挥部工作)因与周明镇(教授、著名化石专家)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得知合水发现大量化石的消息后,把这一新闻作为头条消息抢先发到身在北京的周明镇老师的案头。“长指电告”的根子仍源于谷、谢二人去长庆油田指挥部查看地质资料时所惹的“祸”,使黄、钟夫妇获得了合水发现化石的消息,又因他俩都是学生物学的科班毕业生,对古动物化石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

  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样利用他们有车的便利条件,依然抢先去化石点进行了现场勘查,知根知底后拟发了有着不可估量、佐证分量很重的“长指电告”电报。

  谷祖纲连夜撰写了《庆阳地区合水县马莲河豁口电站工地附近木瓜沟嘴化石点勘查汇报》,认为从化石埋藏较为规则、保存完整(没有断裂、擦痕)、周围没有掺杂其他化石碎片等情况看,可能为死后原地埋藏;再从齿端部磨蚀较多和试掘时露出完整的大象颌骨来看,有可能是因为年老而死亡的大象。从已暴露的这些情况推断,该化石点很可能埋藏一个孤立的且保存较完整的大象化石,今后可继续试掘或许能获得一具较完整的骨架。这份《勘查汇报》材料复写了十几份,分送到相关单位、领导手中。长庆油田指挥部、电测员、钟小春也收到了《勘查汇报》。

  合水发现大象化石的消息传遍了陇原大地,传到了兰州军区冼恒汉政委的耳际,传到了北京城。黄河象化石在经历漫长沉睡的岁月之后,将重见天日。

  架在马莲河上的简易木头便桥,于1973年3月19日傍晚搭建完成,是专门从豁口电站通往合水“龙骨”点的保护桥。

  中科院古脊椎所发给合水县革命委员会“我所即派人来,请保护好现场”的电报,触动了谷、谢二人,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电报,他俩考虑最多的是中科院古脊椎所派人来是进一步勘查还是参与发掘?若要发掘由谁家主持?发掘经费由谁家负担?发掘出土的化石归属及我省将如何应对这些迷惑难解的实际问题。就在他俩不能妄自做主、无可适从的紧急关头,两人商定,认为应尽快向王毅汇报。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王毅已离开平凉地区到庆阳地区的正宁县继续搞“农村路线教育”工作。

  3月22日,谷、谢二位离开合水县城(合水没有发往正宁县的班车)到宁县县城住了一宿,于3月23日上午乘坐由西峰经宁县发往正宁的班车,中午时分到达正宁县革命委员会所在地——山河镇。经与正宁县革委会政治部联系得知,王毅在距县城30公里的湫头人民公社新庄子大队蹲点。两人急匆匆地跑到正宁县汽车站,赶乘由县城去湫头的班车。不巧,班车已开出一个多小时而且还是隔日发车。在时间绝对不允许等待的紧急关头,谷祖纲留在县城去收购站和县文化馆寻找“龙骨”,谢骏义从县上借了一辆自行车带上干粮和水壶,终于在下午两点多钟见到了王毅和王廷山。王毅听完汇报后,知道不是爬行动物而是大象门齿化石,这里至少能挖到一个完整的大象头骨化石时,拍手叫快。

  王毅和王廷山商议后指示了四条:一是向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化组孟祥启组长电话汇报若同意后,给北京中科院古脊椎所发电报。二是若中科院古脊椎所派人来,我们要跟到底。从发掘一直到学术研究、整理材料,参加全过程。三是若中科院古脊椎所不来人,你们即回兰州。如果能从兰州大学请到人,我们省上自己发掘。这些意见仍需告诉孟组长。如文化组一时抽不出人来,请开介绍信,由省博物馆派人联系。四是同意你和谷祖纲撰写的电报内容。

  3月27日上午11时15分,谷、谢二人终于把在正宁县湫头人民公社与王毅、王廷山商定的电报内容,电话汇报征得孟组长同意后发到了北京。电报内容如下:

  北京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与古人类研究所:

  3月21日,你所给合水县革命委员会的电报收悉。经我们初步勘查,化石产于第四纪亚粘土层中,判断为大象门齿化石,长约250厘米,初露的门齿横断面清晰可辨,大象颌骨保存完整。门齿与颌骨连接完整。这里至少埋藏了一具完整的大象头骨化石。不是爬行动物尾部化石,周围未发现其他化石。目前,化石现场仍在完好的保护中。拟派甘肃省博物馆谢骏义参加发掘工作和学习研究,撰写论文的全过程。现候于庆阳地区招待所。请即将行期直接电告谢骏义。

  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化组

  1973年3月27日

  心身疲惫的谢骏义先生终于有了喘口气的机会,觉得轻松了许多。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被推上行政主事岗位和走进黄河象发掘现场的新挑战,箭已在弦。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