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庆阳游击队发展探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游击队从创建、壮大到整编,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在其十六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采取分散、流动、袭击的作战方法,在敌统治区内,游击队员充分利用熟悉当地地理情况的有利条件,用手中有限的武器弹药,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有效地破坏了敌人交通运输、通信侦察、指挥补给系统,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实现了装备由最初的大刀长矛到后来的精良枪炮、力量由成立时的寥寥几人到为主力部队补充兵员、斗争从开始的打到土豪劣绅到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三个历史性转变,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庆阳全境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其许多的英雄人物和战斗事迹,依旧在庆阳广袤的土地上传颂。

 

(一)

 

大革命失败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西北红军早期领导者在国民党政府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于1928年7月回到国民党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陕甘边地区,利用地方军阀扩充势力的机会,采取“白色”“灰色”“红色”三种斗争形式,广泛开展兵运工作。1930年夏季,刘志丹、谢子长二人首次来到庆阳城,打人陇东民团军司令谭世麟部挂名建军,取得了直辖3 团的番号,谢任团长,刘任第6营营长,马锡五负责军需,驻防三道川,从此拉开了在庆城及其北部山区传播红色革命思想的序幕。由于红色思想的传播和对民团军阀、匪患的不断打击,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军事干部,积蓄了革命武装力量,在此基础上,于1933年11月下旬在南梁小河沟成立了庆阳游击队,队长杨培盛,指导员习仲勋(后惠子俊),人员8名,有枪3支,装备以大刀长矛为主。

庆阳游击队成立后,为了解决革命力量弱小的问题,在队长杨培盛奔走串联下,用10多天时间,就动员了30多名从陕北来南梁谋生的小商贩和雇工参加了游击队,在二将川、东华池、太白一带活动。为了解决装备差的问题,在杨培盛的带领下,闯入二将川刘坪堡,收缴民团枪30余支、手榴弹30多枚。接着,与保安游击队配合,将作恶多端的阎家洼子民团团总赵富奎的家眷10余人抓获,迫使其缴枪65支。经过人员和装备的补充后,随红四十二师部队在合水攻打了固城堡子敌据点,在宁县观音庙攻打了国民党警察所,参与了西华池战斗。经过这几次战斗洗礼后,游击队具备了基本的作战能力,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获得了许多战斗生活物资,人员得到了相对的固定,主要活动在庆北地区。在这期间,庆阳游击队攻打了悦乐上堡子,打开了“恒义和”的租粮仓库,就地分粮2000余石、烟叶子1000多斤,并分配牲畜700多头,羊800余只;消灭了大沟门民团和田生孝的地主武装。在刘家沟,经过宣传动员,争取寨头刘生枝主动交出全部枪支;没收了紫坊畔塔儿掌土豪胡克申家粮食500石,牛100多头,羊2000余只,白洋1000块,一部分留作军用外,其余均分给贫苦农民。由于对土豪劣绅、民团匪患的不断打击,在庆北地区人民的心中树立了较高的声誉,为庆北苏区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秋季,庆阳游击队发展到100余人,分编为5个中队和1个少年先锋队,赵文善、张志孝、王兴成、李占义、、杨凯分别任一、二、三、四、五中队队长,刘全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其中三中队于1934年11月改为骑兵中队,隶属于第二路陕甘边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发展壮大后,庆阳游击队在队长邵怀德、政委张秀山的领导下,参加了楼坊坪攻打张廷芝部据点的战斗,三、四中队配合骑兵团赶跑了庆阳卅里铺民团团总朱寿,消灭了孙家湾子恶霸孙元俊,攻克曲子镇,消灭了民团团总李恒泰、区长朱文成、保安队长崇敬义等人。1934年11月,庆阳游击队抽调60余人编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二团。其余40多人仍编为3个中队,张志孝任队长,王宝珊任政委。1935年3月,庆阳游击队配合红二团、西北抗日义勇军、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大队攻打驻悦乐黄大原田崾岘的国民党三十五师骑兵团部队,并参与平定了独立团叛乱,在老爷岭狙击敌三十五师部队对南梁的进攻。后随红二团在白豹川活动,曾在阎岔与敌三十五师部队作战。不久,集体编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三团。剩余10多名骨干在元城子重新组成庆阳游击队,队长王宝珊。1935年11月后隶属华池战区军事部。1936年春,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5月编入庆北游击队,9月庆北游击队编入陕甘独立营为一连。

(二)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共合作的需要,国民革命军十八集团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进驻庆阳,履行保卫陕甘宁边区西南大门的神圣职责,一驻就是八年。在这期间,边区庆阳没有建立游击队,而是在留守兵团三八五旅民运科王兴有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庆阳县民众抗日自卫军大队,王兴有兼大队长,万成章任副大队长。自卫军大队的骨干力量是庆城中队,中队长张守勤,副中队长刘正明,教练田彦虎。中队下辖4个分队,共1000多人,各区、乡都普遍组织有自卫队,武器主要是土枪、马刀、棍棒。

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在原庆阳民众抗日自卫队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编成了庆阳县抗日自卫军大队,由县长朱开铨兼大队长,具体领导县保安科开展工作。当时的建制是区设营、乡设连。通过调整组建,全县共成立了7个自卫军营、45个连、146个排、338个班,4773人,武器是土枪、马刀、棍棒等,主要活动区域是庆阳市、高迎区、新堡区、卅铺区、赤城区、驿马区、桐川区。

1942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重新调整整编边区自卫军工作的决定》颁布以后,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及时执行这一决定,对全县范围内的自卫军进行了重新整编,编为普通自卫军和基干自卫军,共37个连,3356人。其中普通自卫军为25个连,2511人;基干自卫军为12个连,845人。1944年2月,为了切实加强对自卫军的教育和兼管,按照边区组织条例,自卫军大队长仍由县长苏耀亮兼任,阎崇山任副大队长,负责实际工作。1945年8月,由杨福祥任大队长,阎崇山、葛维潘任副大队长。1946年初,对全县自卫军进行了整编,共编7个自卫军营,其中庆阳市自卫军营长王仲英,高迎区自卫军营长崇生录,新堡区自卫军营长王增福,卅铺区自卫军营长黄润,赤城区自卫军营长王培仁,桐川区自卫军营长曹彦福,驿马区自卫军营长姓名不详。

自卫军自成立后,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协助边区庆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动员、参军补充主力部队、维护各区乡的地方秩序、在红白区交界处盘查放哨、搜查缉拿奸细盗匪、查禁贩运违禁品等诸多项工作,为庆阳地方政权的巩固、经济建设和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

   

解放战争开始后,为适应新的革命形式,庆阳县县区游击队又纷纷成立。1946年10月,庆阳县成立了驿马、赤城两个游击队,县上为中队,队长杨福祥。1947年2月28日,胡宗南部四十八旅、二十四旅、一四四旅及新编第一旅、骑兵第一旅进攻陇东,3月1日占领庆阳。至此,陇东战争爆发,原庆阳县自卫军除一些骨干充实到游击队外,该组织自行解体。

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发展,1947年6月13日,庆阳地委发出指示,要求将各县游击队扩大到800至1000人,每乡有一游击小组,每区有一游击中队,每县有一游击大队。对现有游击队必须下决心派最好的干部进去,进行整顿,积极配合主力作战,促使游击队得到锻炼并在胜利战斗中巩固提高和壮大。按照地委指示精神,1947年11月,庆阳县政府重新组建了游击大队部,下辖驿马、赤城、庆阳、高迎、新堡、桐川、卅铺7个游击队,受庆阳县政府和陇东军分区双重领导。后经过整编,共设有3个中队,主要活动在驿马关以北地区。其中高迎区游击队长张四海,指导员杨易举;新堡区游击队长刑千吉,指导员崇生隆;桐川区游击队长杨俊章,指导员王甲祥。县游击队大队大队长先后由杨福祥、刘明山兼任,指导员先后由刘泽西、杨安仁、杨福祥、赵云山兼任,张学明、王富林先后任大队副,武占斌任副政委,陈凯道任参谋长。

由于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随后又将各区(市)游击队改编为4个中队,共计300余人。其中庆阳市机关干部、公安局警卫队为第一中队,队长田养虎,指导员任华,约20余人;新堡、高迎、卅铺为第二中队,队长黄金祥,指导员李浩然;赤城、驿马、桐川为第三中队,队长郭维藩,指导员张鸿玉;县保安科警卫队编为第四中队,队长李富财,指导员武铁汉,侦查队队长张发。成立后的各路游击中队,拿起刀枪、长矛、手榴弹,钻山进林,拔据点、毁碉堡、割电线、埋地雷、放哨盘查、捉拿敌探逃兵,消灭小股敌匪,用袭击、困扰、破路、牵制等办法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使敌陷入游击战争的深渊之中,寸步难行,有效保卫了庆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1947年5月参与了野狐沟事件、12月土桥遭遇战,1948年5月1日参与了二轱塬战斗。仅1948年庆阳游击队就作战25次,摧毁保甲60余次。

1949年4月,在县保安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庆阳县公安中队,设队长、指导员各1人。1949年10月,庆阳县游击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编入地方部队陇东分区警备第三团,成为维护地方稳定团结的一支坚实力量。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