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与庆阳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庆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一、指挥红军在庆阳作战
1935年10月9日,毛泽东率领红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庆阳市镇原县的孟庄、山岔镇一带。嗣后在陇东行军九天,他一边研究支队的行军路线、对敌斗争,一边处理全国的军机大事。为了指挥战斗,战胜敌人,他对红军过往区域的敌情、地形等等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下达了许多批示、命令,指挥陕甘支队走出陇东。1935年10月13日15时毛泽东给先锋部队首长彭德怀拍发电报说:“(一)一纵队本日行七十里左右到达苗家庄、郑家湾、小南沟之线宿营。明日拟经河连湾到洪德城及其以东地区宿营。(二)二、三纵队明日应经河连湾南端进至洪德城东南地区宿营。(三)据十二日由环县来人称,环县有敌三十五师两团,曲子镇有敌多少不明,该日晨环县尚未到骑兵,但昨今两日骑六师有到达可能。至追我之敌今日可能到毛家川、连家川之线。(四)明日我军到达及通过洪德城、环县之线,须准备与可能来之骑兵作战。敌小则消灭之,敌大则钳制之,而从其间隙乘夜通过该线。”14日21时,毛泽东又给彭德怀发出电报称:“一、敌一营在河连湾守堡未下,我四大队现监视之。我二大队两个连在其以南十五里处警戒策应你们,余在洪德城一带宿营。明日拟行六十里进至耿家湾及其附近宿营,后日则经苗家河、罗保原向保安县进。二、曲子镇十一日到骑兵,环县及二十里沟口本日有到骑兵可能,明日可能截击你们。二十里沟口有敌步兵一营。三、二、三纵队必须乘夜通过洪德城、环县之线,明日到耿家湾以南地区宿营,后日与一纵队取平行路东进。”按照毛泽东的命令,红军三个纵队顺利通过了陇东。
毛泽东和周恩来、彭德怀于1936年5月18日共同签发《关于西征战役的行动命令》。嗣后,许多电文中直接提到了陇东的一些地方。6月2日,毛泽东给彭德怀发出电报称:一军团主力应向环县急进;一部在庆阳、曲子之线;主力占领环县后准备占领洪德城;派一个团附骑兵一连及电台向三岔前进,准备三天占领三岔。6月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庆阳、洪德城线及其东西地区是西方根据地的重心,是镇原以北人口经济条件较好地带,应与一军团一个师及军团政治部一半及陕甘宁红军主力全力担负,亦限七月半完成初步赤化。”“请你于赴洪德城时取道两城附近作一调查,并当面部署八十一师工作。爆炸药物与步枪子弹均已向外面设法。目前可撤回,打其出扰部队,弹药到后再行攻城。”6月15日10时,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称:“阜城必须稳占, 不可让东北军占去。庆阳一带之东北军,尚不知与我们有关系否。这件事现在一面电张,一面请你派杨出至阜城以南筑工事,严拒来敌。如贸然进犯,则给以打击,是不会妨碍大局的。”
毛泽东指挥环县山城堡战役的伟大气魄,我们同样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1936年10月下旬,山城堡战役确定后,毛泽东虽住在陕北,但他时刻牵挂着战事态势,多次给前线指挥员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贺龙等发出电令,具体协调部署,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决战前夕,为万无一失,确保胜利,毛泽东又委派周恩来亲临山城堡战役的作战前线,了解准备情况,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据作者统计: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曾发出巩固陇东革命根据地、在陇东与敌军决战的电令有6份,点到陇东一些县、乡、村名的电文有15份。
二、关怀和支持庆阳的文艺、教育、司法、新闻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对庆阳的文艺事业十分关注和支持。1939年6月13日,庆环农村剧校成立后,庆环分区领导人马锡五和赵守一、墨遗萍、彭飞等亲自过问剧校的工作,指导他们改编抗日剧本,引导剧校走上为抗战服务的正确轨道。1940年8月20日,庆环分区迁驻庆阳城,改为陇东分区,庆环农村剧校也随之迁驻庆阳城,改为陇东剧团。他们先后编演了大量消除封建陋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抗日、颂扬大生产运动,宣传广大群众踊跃支前的剧目,深受群众好评,为边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41年,陇东剧团演职人员在延安鲁艺培训深造期间,举行汇报演出,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挥笔题词:“向前进,勇往直前!”
毛泽东对庆阳的关怀还表现在教育、司法、新闻事业等方面。1940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委派陆为公到庆阳县城筹建陇东中学,培养急需人才。陆为公从延安临走时,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请毛泽东题写了“陇东中学”四个字带回庆阳。在毛泽东的支持鼓舞下,陆为公同陇东分区的干部一起克服困难,在当年9月建成陇东中学。陆为公把毛泽东题写的“陇东中学”四个字精心放大写在木板上,刻成立体字,作为学校门牌。1942年7月下旬,陇东特委以陇东中学首届毕业生为主,组成“陇东青年学生参观团”,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接见。当时参观团推选麻韬、张志强为代表,给毛泽东献上了绣有“人民驼手”的锦旗。自1942年起,陇东专员公署专员、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在开展老区司法工作中,亲赴争讼地点同群众共同断案,由于紧紧依靠群众,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一些纠缠多年的疑难案件,纠正了一些冤假错案,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讼累,深受群众欢迎,群众称马锡五为“马青天”。这一新民主主义司法精神的产物,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亲自批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于1944年3月13日正式提出和解释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共陇东特委机关报——《救亡报》于1942年7月改版易名时,毛泽东应报社请求,为该报题写了《陇东报》报头,沿用60多年。
三、领袖与庆阳人民心连心
毛泽东非常支持和关怀庆阳在大生产中涌现出的英雄以及优秀文艺人才。1943年1月,中共西北中央局高级干部会议闭幕,西北局对带领群众搞经济建设卓有功绩的干部给予隆重奖励。毛泽东为获奖的时任中共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题词“密切联系群众”;给时任陇东专署专员马锡五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给时任三八五旅旅长兼陇东军分区司令员王维舟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给时任华池县县长李丕福题词“面向群众”。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陇东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于是产生了一大批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革命新生活的颂歌。其中环县曲子镇刘旗村孙万福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新正县汪庭有的《十绣金匾》和镇原县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边区真正好》,便是这类民歌中的代表作。1942年11月,孙万福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了他。他的感情像决口的堤坝,一泻千里,即兴唱出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著名的颂歌。后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经作家贺敬之稍加润色后,在整个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久唱不衰,一直流传到今天。
与《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相映争辉的是“艺术英雄”,新正县的汪庭有创作的颂歌《十绣金匾》。汪庭有采用陇东人民喜闻乐见的《绣荷包》曲调,大胆创作,编唱出了长达十段80句的《十绣金匾》,描绘出了一幅边区党政军民同心同德、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后来这首民歌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对原作的歌词作了改动,将“十绣”锤炼、压缩为《三绣金匾》。1944年11月,汪庭有在边区文教英雄大会上受到嘉奖,毛泽东题写“艺术英雄”四个字赠送给他,这个光荣称号伴随着汪庭有的后半生。
新宁县南仓村村长刘志仁,出身贫苦,是群众社火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编演了许多精彩的文艺节目,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喝彩。1944年10月,他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召开的文教英雄大会,获得特等艺术奖,被誉为“新秧歌运动的旗帜”,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毛泽东还送给他一条毛毯。1944年10月,庆阳县三十里铺的社火头黄润和他带领的社火队,光荣地参加了边区文代会调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及第三届生产展览会同时在延安召开,陇东分区出席大会的代表共计59名。当时,毛泽东为边区特等劳模华池县的张振财颁发了锦匾;边区创办义仓的新正县特等劳模张清益同时也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宴请。会上,陇东地委在给中共中央的关于大生产的总结报告称:1939年2月2日,党中央、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我们陇东分区党政军民积极响应,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高潮。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努力,全分区共开垦荒地40万亩以上,仅1943年,就新开垦荒地22.6万亩,比原有面积扩大十分之一,全分区每人增加耕地一亩,增收细粮5万石(合750万公斤),相当于陕甘宁边区当年增产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部分农民实现了“耕三余一”,有一些农民达到了“耕二余一”、“耕一余一”,实现了丰衣足食。毛泽东听后说:“你们干得好,是大生产的模范,其经验理应推广。”
毛泽东给予庆阳的关怀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庆阳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激情,毛泽东的影响力,也扩大和提升了庆阳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
(作者单位:中共庆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文章来源:中共庆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