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益(1903年—1966年),新正县三区一乡(今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长舌头村)人,贫苦农民出身,从小受尽生活的磨难,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他10岁丧父,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寄居在亲戚家里。母亲给人家上锅做饭,他则成了一名小童工,苦熬苦挨。14岁时离开亲戚家后,张清益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张清益坚强不屈,独立有想法。白天卖青果,晚上就到附近的尚家塔荒山去开荒,在辛苦劳动之下,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张清益家乡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张清益除自己开出的7亩荒地外,又分得山地30亩。他年轻有力气,又肯吃苦拼命,没几年就翻了身,不仅有足够的粮食吃,还有了些积蓄,在雷庄成为人人称赞的种田能手和红火户。
1935年,雷庄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张清益被选为乡主席,同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动员群众,组织开荒队,带领大家开荒种地,发展生产。
1938年初,国民党政府东北军发动对关中特区的进攻,新正县被敌人占领。在敌人“围剿”清乡中,张清益在村里办起了一所保立小学,选派一名可靠的同志当教员,他自己在学校当管理员。两人把学校作为地方党组织、游击队秘密活动的联络点,他们掩护革命同志,搜集和传送情报,在当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同年10月以后,关中苏区相继收复,区、乡政权重新建立,张清益又担任一乡党支部书记,后来又先后担任过三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新正县供销社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边区的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号召。1940年,陕甘宁边区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这一伟大运动中,张清益首创了开义田、办义仓,其优秀经验和先进事迹,传遍了整个关中和陕甘宁边区。
大生产运动一开始,张清益满腔热情,积极响应。张清益是从开荒种地中走过来的,翻身后他还曾组织过开荒队,亲身体会到这是一条发展生产的好路子。他一边自己没黑没明苦干,为群众作出表率,另一边组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争取多开荒地。当年全新正县开荒地5300亩,他们所在的三区名列全县前茅,受到表扬。1941年,张清益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如果发动大家投工开出一块公共的荒地,公地产的粮食归大家所有,统一储存使用,逐年积累起来既可防灾备荒,又能支援抗战,这该多好啊。他把自己的想法提出后,立刻得到本村群众的一致拥护,又经过大家讨论补充,一套方案完成了。这个方法就叫办“义仓”,集体开的公田叫“义田”,义田打的粮食叫“义仓粮”。1942年初春,全县开会安排大生产运动计划时,张清益把他的想法和群众讨论的办法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书记史梓铭听后大加赞赏,给予了热情支持,鼓励他回去后组织群众大胆试办。张清益回乡后,经过认真讨论,决定首先在一个乡实行,并在群众大会上进行了动员。提出第一年先在雷庄开义田20亩,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劳动力,每人给义田出工25天。这个计划到3月底实际完成义田32亩、当年净收义仓粮1600斤。翌年春,用这些义仓粮解决了部分缺粮农户的春荒,保证了生产的顺利发展。开义田、办义仓的成功实践,使张清益决心扩大试办范围。他利用集日,在长舌头街上进行了3次公开讲演,介绍雷庄办义仓的好处和经验,号召各乡群众都能挤出一点时间,开义田、办义仓,防备荒年,支援前线。在他的倡导下,1943年三区共办起义仓23处,二区共31个行政村,其中26个就办起了义仓。这一年雷庄乡的义仓进一步巩固发展,共办起5处,开荒地65面,收义仓粮5000多斤。
1943年陕甘宁边区和西北局号召进一步掀起大生产运动热潮,张清益开义田、建义仓的创举在全关中分区推广,各县普遍开展起“向张清益学习,建立义仓,防备荒年,支援战争”的群众运动。从4月10日到5月1日,短短的22天时间里,关中全分区开义仓田16000多亩。新正县共4434户,有劳力6900多个,其中5576名劳力都参加了办义仓活动,占劳动力总数的80%。这年开义仓田1100多亩,收获义仓粮21800余斤。
张清益的创举赢得了党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解放日报》《群众日报》都多次连续登载他和雷庄义仓的经验和先进事迹;他本人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先后出席了1943年11月召开的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和1944年12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张清益仍然坚持他劳动英雄的本色,发扬当年创办义仓的革命干劲和创业精神。在合作化运动中他担任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群众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被中共陕西省旬邑县树立为“十面红旗”之一。之后他被多次选为人民代表,先后光荣地出席县、省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交给他的神圣权利。
1966年1月,这位深受人民尊敬的劳动英雄,因病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