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陇东英烈】不以“劳模”自诩的劳模李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湖(1897年—1969年),甘肃省华池县悦乐镇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曾任华池县第一届参议会议长、第三届参议会常驻议员、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委员等职。

  旧社会,李湖一家是庆阳大地主“恒义和”的佃户,在高额地租的盘剥下,全家终年辛劳,却过着吃糠咽菜、食不果腹的生活。为寻找一条出路,李湖只得出门拜师学做木活,农忙在家干活,农闲奔走他乡,糊口在外。

  1933年,陕甘边党组织把建设革命根据地的重心放在南梁地区,使庆北的革命斗争迅即得到发展。李湖积极支持侄子培福、培堂参加革命,投入开创庆北苏区的伟大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许多农民纷纷迁居华池解放区。为妥善安置移民、难民,支持边区建设,李湖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安置工作。1939年华池受灾,他把自家的12石糜子全部调剂给赵改仓等10多户无籽种、无口粮的困难户,及时把解放区人民的温暖送给移民、难民。李湖这种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的可贵精神,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政府的表扬。在1939年华池县第一届参议会上,李湖当选为华池县第一届参议会议长,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为克服边区经济财政困难,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42年,华池人民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李湖带头在悦乐上堡子村组织起有80人、11对牛、500多亩地的变工队,实行贫富互助、普遍变工、开荒扩耕、发展生产,解决了长期以来在生产大忙季节村里一些有劳力无耕地、有耕地缺劳力、无畜户耕种难等困难,提高了劳动效率,推进了生产发展。年底,他领导的变工队实现了“耕一余一”(即耕种一年,可吃两年),给全县树立了榜样。

  当时,棉花和棉布是边区军民生活中奇缺的物资,国民党封锁外面运不进来,当地又无种棉的习惯。为了缓解棉花供给困难,1943年,李湖在华池县首次试种棉花,并获得成功。在种植时,他精耕细作,注意摸索和总结经验,当年产棉11.2斤,打破了“华池种棉不结花”的说法。这年,李湖先后出席了华池县和陇东分区的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被分别树立为华池县和陇东分区劳动英雄。11月26日,李湖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又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第三届生产展览会和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边区政府领导人的接见。尤其是亲耳聆听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组织起来》的讲话,更使他心明眼亮。会后李湖回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把各户的当家人召集在一起,商定来年互助合作的生产计划,并把自己参加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给大家,把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和边区政府的指示传达给村村户户,使上堡子村全部农户都参加了他的变工互助组。

  在广泛实行互助合作的基础上,李湖在上堡子村发起了讲卫生运动,并制订了上堡子村《卫生公约》,要求:一、每户要有厕所和粪便堆放处;二、每天打扫一次室内外卫生;三、妇女要勤剪指甲,勤淘洗水缸,禁止缠脚;四、禁止求神治病,有病要请医生诊治。这些措施,使全村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对当时在农村普及卫生常识、减少疾病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他领导的上堡子村和张振财领导的城壕村以及白马庙村,成了华池县有名的卫生模范村。

  李湖是农业生产中的劳动英雄,也是热心办学育人的有识之士。他带领上堡子村群众,发挥互助合作的力量修建了上堡子小学,并任校董。学校初建没有桌凳,他收集各家废旧桌凳十余套,亲自维修后供学校使用;孩子们笔墨纸张缺乏,他用自家的木料,亲手制作土盘31个,送给学生习字;教员薪金来源有困难,他带领变工队开荒30亩,又筹地一晌,分种小麦和棉花,使教师每年供给有余;学校没有办公费,他组织群众向合作社入股,获10万余元(边币),用于教学开支。李湖就是这样,一心扑在办学上,把上堡子小学办成了当时华池第一个经费充足、向学生实行“全免”的学校。华池县政府在全县教联会上推广了李湖的办学经验,上堡子小学亦成为华池民办小学的一面旗帜。

  1944年12月22日,李湖再次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又一次受到了党和边区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接见,倾听了毛主席《我们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他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树立为甲等劳动英雄。大会奖给他锦旗1面、奖金2万元、耕牛1头、毛毯2块。边区政府的隆重奖励,给李湖以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他把自己的2万元奖金全部借给本村的经济困难户,让他们用这些钱去购置农具,发展生产,更是把政府奖给自己的耕牛送给了变工队套不起牛犋的生产困难户徐克敏。

  1946年2月,华池县第三届参议会隆重召开,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深孚众望的李湖,被选为华池县第三届参议会常驻议员和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委员。大会还奖给他书有“植棉模范”的锦旗一面。

  全国解放后,李湖虽两鬓染霜,但仍辛勤耕耘。他关心群众疾苦,1960年曾上书省政府反映当时农村不实事求是的情况,使问题得以解决。他胸襟宽广,生活俭朴,不以“劳模”自诩,备受人们敬重。1969年8月8日,李湖因病去世,享年72岁。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