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张岔村的突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闫慧 路娜)初夏时节,记者一行穿行在子午岭林区深处,透过层层叠叠的“绿色屏障”,一条22.2公里的通村油路打通了张岔村与外界的联系。

  沿路进村,只见小河流水清清亮亮,梯田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田间绿油油的药材苗长势喜人。

  近5年来,华池县林镇乡迎来了喜人的变化。

  小药苗撑起大产业

  2017年,离任村干部崔生会、杨青山以及贫困户刘志荣,带头发起成立了华池县林镇双塔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三个平均年龄60岁的老汉带着全村人种植药材,决心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如今,30座大棚里培育着白芨苗,1500亩药材基地初具规模。几十户村民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育苗、定植、除草、浇水、施肥,忙得热火朝天。吃大锅饭,记工分,从早忙到晚,可大伙儿都说,这样的日子过得有滋味,有盼头。

  建村30多年,张岔村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热闹”。

  夏日,阳光下的大棚格外耀眼。大棚内,一株株细小的白芨幼苗在湿润里的土壤里生长着。到今年八九月份,它们将给村民们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按去年的价格计算,一年生白芨苗每株可以卖到4毛钱,1个平方米育苗2000—4000株,30棚大概9000平方米,可育苗2000万株左右。粗略估算可实现销售收入720万元,预计每棚白芨苗销售利润可达15万元以上。除去移植过程中的损耗、投入成本以及人工成本,最初加入合作社的20户社员平均每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其中18户为贫困户。

  “白芨原本生长在亚热带,北方只要能种成功就有市场。因为南方客商比较喜欢选用咱们的苗子,这些苗子的成活率能达到在90%以上,适应性很强。”离任村干部崔生会说。

  回想起艰难的“创业”历程,崔生会的心中感慨万千,这一株株小小的苗子,牵动着全村人的心。“天冷的时候怕冻,天热的时候怕旱着。现在正是要紧的时候,天天都离不开人,有时候我们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回,饭都顾不上吃,但谁也没怨言,就想着把这些苗子看好,因为这是大家的产业,也是大家的希望。”

  位于林镇乡东北部的张岔村,东与陕西省志丹县义正乡交界,南与合水县太白镇相邻,距东华池街道22.2公里。共辖东沟、西沟、双塔沟3个村民小组,135户430人,属华池县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户207人,贫困发生率为48.9%。

  曾经以种地和放牧为生的张岔村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家家户户的地里也种上了黄芪、板蓝根、生地等中药材;村民们见面打招呼,三句话离不开种药材。

  “我们张岔村一直是贫困村,现在有了这么好的产业,又有这么好的扶持政策,只要大家抱成团一起往前奔,整村脱贫就有希望。”离任村干部杨青山这样对记者说。

  一个梦想 共同致富

  从1986年新勘界建村起,崔生会先后担任过张岔村的村主任、村支书之职,直到2016年卸任。

  30年的村官之路,崔生会见证着张岔村的发展变化。多年来,因为靠近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交通不便、出行不畅,张岔村的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400亩,人均耕地面积8亩,过去主要是以全膜玉米和苗林栽植为主。村民们有传统的养殖习惯,但是封山禁牧之后,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张岔村境内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里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红军后方医院、被服厂、枪械所、造币厂、干部学校、烈士陵园、鄂豫陕会议旧址等。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些旅游资源能否开发建设仍待考量。

  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村干部崔生会。这次成立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想法,源于他的两次外出学习经历。

  一次让他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识:要当好村上的“一把手”,就要考虑到全村今后的发展思路,没有想法啥也干不成;一次让他见识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前景。

  2015年学习归来,崔生会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思路——张岔村立地条件较好,光照充足,气候也比较湿润,如果能把中药材种植成功,群众致富就不愁没有门路。

  这个想法得到了乡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2016年,由林镇乡政府牵头,市招商局驻张岔村帮扶工作队带领村干部及群众代表一行10人,前往陇南市康县进行中药材种植项目考察。除了天麻、猪苓、黄芪等适合在本地种植的中药材之外,崔生会还瞅准了中药材里的“稀有”品种——白芨。这种具有止血生肌、美容养颜作用的“高级药材”,因为野生资源枯竭,人工种植规模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前景十分广阔。

  崔生会主动辞去村支书职务,一门心思投入到村里的产业发展上。2017年,按照“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方式,采取“共同投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由两名离任村干部带领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了华池县双塔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同时,在张岔村党支部带领下,经村级协商民主管理议事会民主协商通过,以三户联保的方式为贫困户社员发放3—5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作为入社股金,共筹措合作社启动资金80万元;社员户均出让土地1.5亩,转化为合作社固定资产;依托中国光彩事业项目新建钢架大棚30座,用于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张岔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华池县林镇乡乡长黄金锋告诉记者,30年前,因为这里地处子午岭豹子川腹地,有地种,有柴烧,少受外界干扰,所以周边陕北吴起、志丹的困难户纷纷拖家带口来到此处安家。直到2010年,张岔村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通村道路,村民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张岔村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村新修通村油路1条22.2公里,水泥路1条9公里,砂石道路5条36公里,漫水桥3座。仅交通设施投入的项目资金已经超过5000万元。

  此外,全村新打小电井68眼,水窖9口,所有农户实现安全饮水;农电网改造架设线路30公里,解决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实施危旧房改造28户,所有贫困户达到住房安全标准。

  2017年,“中国光彩事业庆阳行”项目在张岔村新建羊棚35座,投羊175只;猪舍60座,投仔猪180头;新建钢架蔬菜大棚30座。

  “通过这些扶贫项目的实施,张岔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得到改善,群众发展产业的希望有了,动力也更足了。”黄金锋说。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正是眼下张岔村人的集体写照。自合作社成立以来,20户社员每户至少出1个人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全员实行工分制,1小时记1分10元,每天12个小时120元。去年修水窖的两个月时间里,村民们支起大灶,集体买集体吃,活干累了就在树底下躺一会儿,浑身都是土,脸也晒得红红的。

  吃大锅饭,记工分,抢着干活争着出力。崔生会说:“我在这村上工作30年,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村里有这样的场景。乡上的干部们也没少操心,一天天的往来跑,有时候基地忙得走不开人,不管我们把电话打到谁跟前,要带个什么东西,他们都二话不说从县上给拉回来。”

  2017年底,合作社种植的30棚白芨育苗成功,因为销售时间有些晚,只卖出一部分苗子,当年收入40多万元,合作社留用一部分,村集体分红1万元,其余全部用于前期投入和人工支出。

  今年,合作社将30棚白芨苗重新进行定植,并与陕西省盘龙植物药业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带动全村群众种植黄芪、板蓝根、生地等中药材1500亩。华池县积极协调世行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贷款197万元,用于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同时,政府以每股3万元配股,再带动26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整合天津北辰区对口帮扶资金176万元,为合作社投入10个暖棚,将张岔村的剩余贫困户全部带动起来。

  瞅准产业,组建合作社,在大胆的尝试中让所有贫困户看到希望,这条脱贫致富路,不仅凝聚着张岔村人摆脱封闭、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贫困村寻求发展的突围之路。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