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一张“热心办学”奖状的传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图 本报记者 郑朝静

  一张“热心办学”奖状,记载着徐廷昌造福百姓的故事,传承着节俭、热心助人的传统美德,并鞭策激励他的后人为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奋斗。

  徐廷昌是合水县段家集乡化沟村人,生于1879年,1949年5月病故,享年70岁。曾任宁县北乡广仁里(今合水县段家集乡)绅士。1940年至1944年三次赴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主席和边区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1944年11月11日至1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徐廷昌作为先进代表出席大会,荣获“热心办学”奖状和其他纪念品,并得到毛主席的赞誉。

  这张奖状,徐廷昌的后人悉心保存至今,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对老一辈优良品质的肯定,更是激励他们不断向前、传承家风的最好载体。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给徐廷昌的“热心办学”奖状

  创私塾立集市

  造福当地百姓

  徐廷昌出身寒门,7岁丧父,母亲改嫁,由远房叔祖父抚育长大。25岁娶妻成家,生7男1女。他为人坦诚豪爽,豁达大度,凡事不拘小节,见义勇为,有胆识,讲义气,颇孚众望。

  1929年,西北饥荒惨烈,陇东尤甚。当地郭、杜二绅士勾结土匪抢劫百姓,祸及乡邻。年正方刚的徐廷昌挺身而出,邀邻村郝孝雄等人赴宁县(时段家集属宁县北乡广仁里)县衙告状,为民请命。县属派兵围剿众匪,捕捉匪首,放粮赈济难民,并将郭、杜革职。应民众请求,徐廷昌接任广仁里绅士。

  徐廷昌任绅士的第二年,倡导办起了两所私塾,招收贫民子弟上学读书,为地方培养出了一批人才。1933年至1934年,两次组织民众筑建了阎岘子、搭岘,疏通了东西、南北车辆通道。清末,集市倒闭,他倡导建立了丁家嘴沟圈集市,因屡立不兴,移立段家堡,段家集由此得名,集市贸易至今兴旺不衰。他还主持修建了化沟庙玉皇庙楼和段家集庙宇,段家集庙宇前后两殿、东西耳房、戏楼等20余间,立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庙会,成了群众传统的会期。组办的社火队,班底就设在自己家,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颇受群众喜爱。

  徐廷昌虽为一方绅士,乃为小康之家,周围邻居求助借贷,有求必应。穷人子弟结婚困难,或解囊相助,或按户分摊,自承债权。为人解忧排难,邻里感德赠匾两块,一曰“重高望寿”,一曰“慈悲有德”,前清秀才石俊岳为其60寿辰作颂:“清而不骄心无渣,慈悲有德孚众望”。

  “白皮红心”

  心系共产党

  1931年9月,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在合水县固城麻峪村整编后,在宁县盘克开展游击活动。1932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徐廷昌在自己管辖的嘴头村见到了刘志丹。经过刘志丹讲述革命道理,反复教育,徐廷昌对共产党、红军的性质、宗旨有了认识,从心里愿与红军合作共事。从此他与刘志丹游击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游击队搜集情报,掌握敌情,筹措资金。他为游击队筹枪4支、白洋布若干尺,成为名副其实的“白皮红心”人物。

  1934年冬,红军游击队给养困难,刘志丹传话给徐廷昌,要他为部队筹备越冬经费。徐廷昌慷慨受命,出卖自家原地20亩,购大烟土百余两,连夜让三子徐占荣送交游击队。在红色革命处于困难时期,他不避风险,宣传革命道理。他说:“共产党、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爱穷人,不欺民!”在他的鼓励教育下,许多青年人主动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

  1936年,国民政府废除旧制,改绅士为保长。徐廷昌力辞公职,民众一再挽留,勉强由三子徐占荣接任保长。西安“双十二事变”促成国共合作抗日,陇东划为八路军募补区,政权属国民党领导,抗日后方援助会属共产党领导,徐廷昌支持三子徐占荣辞去保长职务,从事后援会工作。

“热心办学”奖状复原照片

  三见毛主席

  获“热心办学”奖状

  1940年2月,合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段家集归属合水。9月,徐廷昌以“开明绅士”当选为合水县第一届参议会常驻议员。冬季,他参加陇东分区开明人士、社会贤达参观团赴延安参观,见到了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聆听教诲。返回后,他积极创办村学和农民夜校,做出了优异成绩。

  1941年9月,合水县召开第一届参议会,实行“三三制”领导,徐廷昌以“开明绅士”当选县参议常驻议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和政权建设工作。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第二届参议会议,徐廷昌以合水县常驻参议身份代表全县人民出席会议,第二次见到毛主席,向毛主席汇报了合水建政工作,并与李鼎铭先生同组讨论。他在会上发言说:“我有7个儿子,准备上前线,边区政府要几个,我就给几个!”这一番发言博得与会者的交口称赞。徐廷昌未食其言,先后送三子徐占荣、四子徐占祥、六子徐占国、七子徐占邦参军参政。徐占邦于1947年5月在西华池三楞嘴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

  1944年11月11日至1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徐廷昌作为先进代表出席大会,第三次见到毛主席。一次与毛主席同桌就餐,徐廷昌无意中拣食遗撒在桌上的米粒,毛主席颇为感动,称赞说:“此乃中国农民之美德也!”一时传为佳话。会议奖给他“热心办学”奖状和其他纪念品。他把毛主席的赞誉铭记在心,鞭策自己努力奋进。

  1946年2月,合水县召开第三届参议会,徐廷昌当选合水县人民政府委员。1947年7月,徐廷昌被国民党宁县政府捕押,在狱中受尽酷刑,身患重病,被保外就医。1949年5月,徐廷昌病故。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们:“不要忘记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

  发扬优良品质

  传承革命精神

  这张“热心办学”奖状,经徐廷昌四子徐占祥、六子徐占国保存后,现由曾孙徐德忠保管。徐德忠是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他说,经过家人的一致同意,他们想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将这张奖状捐献给国家。“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对后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徐德忠告诉记者,徐家现有人口262人,其中有党员10名,参军8人,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着,有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还有在北京、西安、银川、兰州等地做生意的,生活都过得有声有色。

  徐德忠说:“有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直到现在,家里有孩子想要去当兵,家人都是极力赞同。”

  徐廷昌的曾孙女徐淑惠今年55岁,是合水一中的一名教师。她告诉记者,在她小的时候,家里的老一辈人生活都十分节俭,但又把粮食分给穷苦人家,救济穷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善良热心在老一辈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到现在,我们教育孩子时,也都以身作则用这些优良品质来教导他们,比如对老人的赡养,邻里之间的帮助,为人处世上,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徐德忠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了曾祖父这个榜样,我们今后会继续继承和发扬他的优秀品质,传承革命精神,传承家风。”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