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环县
政府搭台群众演 自主烹饪“精神餐”——环县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政府搭台群众演 自主烹饪“精神餐”

——环县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纪实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安志鹏

  8月的一个晚上,一阵小雨过后,环县县城二十里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上的文化大戏又开演了。道情声声、秦腔阵阵、唢呐高亢、红歌嘹亮,传统唯美的皮影戏、自编自演的小品、节奏明快的舞蹈,文化之宴点亮了这方质朴、淳厚的土地。

  烹饪这些文化大餐的,并非专业团队、职业艺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普通群众。他们在政府引导下,自选项目、自发组队,自编自演、自弹自唱,成为这一系列文化大戏的主演。

  让生活“带劲”

  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历史底蕴深厚,各种文化碰撞交融。在劳作之中、闲暇之时,唱一段道情、吼一嗓子秦腔、看一折皮影戏,成了环县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

  为了让群众有舞台、艺术有阵地,2014年,环县依托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率先建起百姓大舞台,发出了“百姓大舞台有梦你就来”的倡议,定期不定期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2015年5月,环县又沿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布设了秦腔戏苑、道情自乐班、民歌大家唱三个固定场所,由专业团队“领唱”,逐步带动有意愿、有爱好、有能力的群众上台参演。3个月后,群众的热情一路高涨,替代了专业团队,成为舞台的主角。

  随着参与群众的持续增多,环县又根据现有阵地,对各个项目进行了轮流排班,紧接着又陆续增设皮影戏苑、唢呐自乐班、农民城自乐班等三个固定场所,并返聘3名县剧团退休职工作为各个点的专业导演,指导群众演员搞好文化活动。

  环县文化馆馆长王生亮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自1992年调入文化馆之后,他潜心研究、积极衔接,始终为群众文化活动而努力。“县里每年投入经费100万元,组织开展县城群众文化活动900多场次,参与业余演员1000多人,观众达52万多人次。”王生亮说。

  韩贵兰和曹粉娥都已年过六旬,2015年后半年,两个人学唱学演时一见如故,共同组建起了道情自乐班,收纳群众学员120多人。韩贵兰根据母亲的生活轨迹,自编道情《开心老太婆》,对比新旧社会变化,颇受好评。久病缠身的曹粉娥学会道情、打拳后,一度压抑的她实现了病情、心情的“双好转”。

  彭天河退休之后,组织成立了中老年体育协会,现有会员500多人。中老年体育协会每年在百姓大舞台开展专项演出4至6场,观众最多的时候超过了3000人。

  不只是城里人,环县各个农村的群众也开始走上县城的百姓大舞台。从今年7月下旬开始,环县组织全县21个乡镇的自乐班进城演出,并根据表演情况,由政府给予优秀团队相应资金奖励,由赞助企业以物品形式奖励优秀个人。这些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每晚观看人数至少千人。

  让风尚高雅

  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精神放松,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追求。

  张艳莲曾以打麻将为乐。偶然一次,她在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散步时,看到各个点上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道情自乐班。这一试,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徐粉霞在县城帮儿子带孩子。孙子上小学之后,她开始跟着各个自乐班学习。如今,不识字的徐粉霞不仅能唱七八段道情、十几首红歌,还学会了不少字。去年,她还报考了环县老年大学声乐班和道情班,开启了全新生活。

  在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活跃的“艺人”遍布各个领域和年龄段。

  30岁出头的邓龙龙在县城修车,每天早上8时至10时、晚上7时至10时是他在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学艺”的时间。邓龙龙说,平时修车乏累时,吼一嗓子道情,拉一曲二胡,很解乏。

  “自从集中组织了各个项目的群众文化活动,游手好闲的、打麻将的少了,吹拉弹唱搞艺术的多了,整个县城的风气也变得更好了。”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正锋说,县里还依托独具环县特色的传统皮影戏,以移风易俗为主题,打造了《养老》《看病》《相亲》“三部曲”,目前正在编排之中。

 让艺术接力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8月1日晚9时许,一个5岁小女孩的《映山红》吸引了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上所有人的目光。

  这个小女孩名叫李雨彤。她现在会唱十多首民歌、一段道情,还会表演几段舞蹈,钢琴演奏还获得第十四届“青春中国”甘肃青少年才艺大赛甘肃总决赛一等奖。

  由于受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上曲目的吸引,李雨彤经常要求妈妈带她来这里,并主动请缨上台表演。几年前,李雨彤的爸爸不幸去世,她将歌曲《妈妈不要离开我》改编成《爸爸不要离开我》,感动了很多观众。

  “像李雨彤一样,走上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各个舞台的小孩子、年轻人还有很多,这也是我们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个重要目的,希望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经典艺术有人接力。”作为环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拓者,王生亮想得更加长远。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传承,环县在道情、皮影、唢呐等场所加挂了“传习所”的牌子,并与时俱进为抖音、快手直播设立了平台,全县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直播的达到500多人。

  郭建义是直播团队中的佼佼者。他来自环县小南沟乡,平日里在县城开三轮车跑零活,陪女儿读书。去年,他利用干活间隙重新拾起了儿时的爱好——唢呐,并教授女儿学习。今年2月,他以女儿的名义在快手上注册成立了“郭鑫父女正能量直播间”。

  “孩子弹琴,我吹唢呐,配合演出的《满堂红》《慢担水》等曲目得到网友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很多人都向我咨询唢呐的事情。”郭建义说,直播平台建立后,每逢周末,他就带女儿去环江民俗文化风情线的唢呐传习所表演、切磋、直播,目前他们的粉丝已近6万人。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