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礼 让(马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期在供给不足状况下生活的人,不得不争,争座、争道、争食,久而久之,争成了习惯,成了民风,甚至连声音也要争个高低,公众场合唯恐自己的声音被别人盖住。争还不够,就抢,于是,一拥而上,抢个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已经习以为常。放在不习惯争、不习惯抢的地方,被人诟病耻笑,常常会影响到群体人格与形象,直叫人羞愧脸红。所以公共场合到处都有“让”的提示,这也正是不让这种现象存在的证明。

  让的基本意思是不争,反义词就是争。让有不同的让法,有谦让、忍让、礼让等等。谦让是一种修养,忍让是一种无奈,礼让应该是常态。就是作为普通人,在正常情况下,都应该以礼相让。

  在不用对号入座的短程公共交通工具上,给老弱病残让座,这是“礼”,受让者表示感谢,也是“礼”。如果不让,就有点失礼;如果虽然年轻体壮,但确实累了,或者身体不适,没有让座,应该体谅和理解。就像朋友到访,带点小礼物,是“礼”,不带,也不算失礼,总不能因此把人赶出家门吧?如果有人因此大发雷霆,以道德的名义指斥别人,恶语相加,甚至甩耳光,出老拳,这就不是礼的问题了。甚至有倚老卖老者,强行坐在人家大姑娘的腿上,这不仅是无礼,纯粹就是非礼。以自己的无礼,怎么能要求别人有礼?

  礼让行人,是基本的交通规则。斑马线上被让的老人小孩回身向司机鞠躬的画面,不是令人感动,而是让人心酸。本来理所应当的事情,搞得好像遇到活雷锋了似的。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车应当让人,人也应当快速通过,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时期、一些拥堵的路段,有些人在别人礼让的时候,却大摇大摆,慢条斯理,甚至手里还玩弄着手机,以无礼对待有礼,这“礼”也就难以为继了。在有一些场合,尽管很想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也很困难。比如上下班高峰时候,在机关的电梯前,如果一味礼让,恐怕要么提前半小时上班,要么天天迟到。只有人人有礼,让才能长久,才能成为习惯,成为风气。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