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宁县
母女裁缝44年 用剪刀记录服装变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爱珠给顾客试穿衣服

  庆阳网讯(记者 郑朝静)在宁县新庄镇街道,有一间不起眼的裁缝铺,默默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新庄人生活的变化。

  56岁的张爱珠是这间裁缝铺的主人,她的手艺都是跟母亲学的。1974年,张爱珠的母亲李当先为了挣工分当了裁缝,母女俩一坚持就是44年。

  从挣工分到开裁缝铺,从朴素的黑灰蓝到款式多姿多彩,从制衣到改衣,李当先和张爱珠母女俩手中流淌过的,是衣橱里44年的芬芳年华。

  从挣工分到开裁缝铺

  20世纪70年代,李当先家生活拮据,家里人口虽多可劳动力少,夫妻二人劳动挣的工分根本不够一家人生活。为了能多争取一点粮食,1974年,34岁的李当先买了剪裁书自学缝纫技术,并且花100元购置了一台旧缝纫机,自此在生产队做衣服挣工分。

  做一身衣服可以挣7个工分,李当先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熬夜做衣服,她不管多苦,都想要让6个孩子念上书。

  1981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李当先家里的情况有了些许缓解。她从商店赊账给自己换了一台大缝纫机,在新庄镇街道租店面开裁缝铺。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成品衣服,家家户户穿的都是用缝纫机做出来的,所以活特别多。李当先除了自己做衣服,还免费带了五六个学徒,做一身衣服能挣4元,面料好点的可以挣5元。

  李当先回忆,那时人们对于衣服的样式并没有太多要求,朴素就是时尚,人们做衣服的标准是合身、牢固、耐脏,男女老少穿的大多是由“毛蓝布”“白四布”“劳动布”制作成的中山装、大众服、便衣服,因此,黑、灰、蓝就成了当时街头的主流色。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人们只有逢年过节才做新衣服,家里兄弟姐妹多的,从小就接收哥哥姐姐、父母淘汰下来的衣服穿。”李当先的大儿子张文会说,“虽然母亲是个裁缝,但我们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兄弟姐妹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

  李当先告诉记者,她给家里人做的第一件衣服,是1990年小儿子考上电力学院,她去街道花十几元扯了“的确良”布,做了一套学生服。

  回忆起过去的事,李当先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但让她欣慰的是,6个孩子都完成了学业。

78岁的李当先偶尔还会帮女儿打打下手

  从黑灰蓝到追求时髦

  母亲做衣服,张爱珠从小就喜欢站在一旁看,高中毕业后,张爱珠便和母亲一样,当了裁缝。

  要说服饰上的变化,就要从1990年说起,那一年,新庄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当先家的生活也有了明显改观。

  从1990年起,服装面料开始流行“涤卡”“的确良”等,服装样式受潮流的影响,人们不再局限于一板一眼的黑灰蓝服装,西装、休闲装、学生装、夹克等都流行了起来。

  后来,女性服装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裙子,那时候,姑娘们走在街上,“撞衫”不足为奇。穿一条款式新颖的花裙子上街,回头率可高了,还会有自来熟的人上前问几句“布是从哪里扯的”“裙子在哪家裁缝店做的”……

  衣服不再局限于满街黑、灰、蓝“制服”,成千上万人穿同一款服装,而是流行什么穿什么,喇叭裤、蝙蝠衫风靡一时。那时,“时髦”的定义是有一件喇叭裤,再后来,“时髦”的代名词就是港裤、蝙蝠衫、燕尾服……踩脚式健美裤也流行了一段时间,凡是女生,不管体型胖瘦,总有那么几条。

  1980年新庄镇街道有了第一家开食堂的个体户,后来商店、裁缝铺、电器维修铺、理发店、书店等逐渐增多,再到1990年以后,有了水果店、羊肉馆、照相馆等。新庄镇街道从一条破烂的小路到如今大小共6条街,从交通不便到通了汽车,还改造了新庄小学、中学,建了新农村和住宅小区。“生活真是不一样了!”李当先说。

  现在,农村人不再缺衣少穿,穿得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过去没新衣服穿,现在人们都是挑着穿!”李当先说。

画线

  从制衣到改衣

  张爱珠当裁缝已经35年了,新庄镇街道从原先的十几家裁缝铺到现在只剩张爱珠这唯一一家,张爱珠说:“我还得继续做下去,虽然做衣服不那么普遍了,但农村人还有制衣需求,况且,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少会做手工活,更需要我这样的裁缝呢!”

  街上的服装店越开越多,后来又有了网购,裁缝铺的制衣生意没有以前好了,如今,改衣服成了张爱珠每天最主要的任务,每逢新庄镇集市,张爱珠就得从早忙到晚。

  年轻人喜欢在网上买衣服,但很多衣服买回来试穿后发现不合身,便来找张爱珠改衣服,除了要求把衣服改合身的之外,一些有主见的人会提各种要求,比如将连衣裙改成半身裙,长裤改成七分裤,外套收腰,袖子改成不对称式……

上拉链

  如今的衣服面料多样,有些衣服改起来还不是那么容易,张爱珠遇到过几次棘手的情况,比如给带毛里的防寒衣换面子,耗费了她一天的时间,但最终还是将崭新的衣服交给了顾客。

  时代在变化,张爱珠也不是故步自封。张爱珠给自己用了几十年的老式缝纫机装上了小型发动机,省时省力,能提高效率。平常在网上她还经常学习新的剪裁技术,遇到样式好看的衣服,张爱珠就用手机拍下来留存,也有顾客发来图片要求张爱珠照样做一件,她都能让顾客一一满意。

  张爱珠说:“回忆起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购买服装,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材质好坏、耐用与否。转眼间,人们便在服装款式、色彩等方面有了更多关注和讲究。现在,人们的衣柜塞满了各种衣服,就连有些新奇的面料都叫不上来名字了,我也得继续好好学习哩!”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