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时评
【黄河魂】盘活乡村优势资源 吹响旅游扶贫号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践行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网络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彻底摆脱贫困的“突破口”。贫困地区要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其强劲动力始终来自扶贫这一引擎。

  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脱贫攻坚以来,国家投入大量扶贫资金用于开发乡村旅游,这些资金的投入,不是花完为止,而是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旅游扶贫应结合实际,不能“纸上谈兵”,盖“空中楼阁”,因为不是每个村都适合去发展旅游,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乏的深度贫困村并不适合发展旅游扶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去分析研判,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各地应以谋为先,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旅游扶贫达到的预期,清晰制定相应策略,这样才能“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前期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方案,做到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方案精准、路径精准。立项之前,应该先去一些成功的品牌化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借鉴,包括经营理念,运作模式,资源利用等等。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民俗风情、地理地貌等在内的村域现状。要提前规划好发展类型和发展模式,是主打农家乐,还是发展民族风情、特色产业、农业观光、红色旅游类型,是采取村民独立发展模式,还是政府扶持介入,或者是企业带动发展等模式。要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量身定做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路径,做到“内外兼修”。

  坚持开发资源,打造专属特色

  古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当前,个别地方的旅游扶贫过分依赖于农业资源,而对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不突出。旅游扶贫专属特色不仅仅是局限于特色产业,还应包括人文风俗、地理地貌、文化遗址等等,彰显出独有个性,才能突破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各地应在突出“青山、绿水、宁静、质朴”的同时,坚守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本土性、独特性,综合考虑好周边环境,立足“一村一品一特色”全面打造村域独立特色,有个性的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各地应把“本土”“本真”“本味”融合在一起,把田园、花园、家园融合在一起,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把农区、园区、景区融合在一起,把民情、民俗、民史融合在一起,围绕“缅怀历史、农业观光、田园采摘、户外运动、生活体验、民俗展示”等类型,全方位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集聚地。还应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美丽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抱团发展,发挥人才效应

  俗话说“众心齐,泰山移”。旅游扶贫不能单打独斗、集中力量去扶持一人一户。有的地方拿一户人作文章,大笔资金投入,亭子、假山、花园、水池盖的不易乐乎。殊不知,这样的扶贫,只是扶了“冰山一角”。旅游扶贫的本质是要通过做大做强村域整体经济,拉动周边经济的上行,从而有效降低整体贫困面,稳步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这样才能真正摆脱贫困,防止脱贫反弹。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推行“村企联建”“村村联合”“户户联营”“人人联动”等抱团发展模式,采取组织共建强基础、队伍共管提效能、资源共享添活力、产业共抓促发展的方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充分激发贫困户“双创”活力,让贫困户成为旅游扶贫的开发者、经营者和实践者,这也是“分则力散,专则力全”的道理所在。另一方面,要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力度。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多功能性,立足旅游发展全局,旅游人才不应该只局限于专门服务于旅游业的群体。各地应根据旅游扶贫发展战略规划,量身制定旅游人才培育计划,人才培育方向的拓展、目标的定位等方面必须在“规模化、特色性”上做文章。要善于洞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地运用超前意识,结合地区的特色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要注重强化师资力量,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将教学方式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注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的规模化和特色化。只有这样,旅游扶贫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提升。(陇平)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