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宁县
众志成城战贫困——宁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通讯员 杨强)今年以来,宁县干部群众以不拔穷根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何打好这场硬仗?打硬仗就要有铁纪律和硬措施。如何才能让群众彻底走出贫困?宁县精心“排兵布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分管领导担任12个专责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委担任9个脱贫攻坚战区指挥长,乡镇党委书记担任18个攻坚队队长,省市县乡村五级帮扶组织的6676名干部共同构建起贫困村“五个一”帮扶责任体系。同时,宁县建立“334”常态化督查保障机制,成立专门的组织督查机构,督查结果与帮扶干部考核挂钩,对未完成当年脱贫计划和违反工作纪律的一律问责。

  做精“菜单”巧“烹饪”

  在宁县平子镇北堡村贫困户朱俊良家的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图表。图表里,不仅有脱贫计划,还有产业培育、技术培训及住房、健康、教育等惠农政策一览表,这份图表既是脱贫的“菜单”,也是脱贫攻坚的“作战图”。

  为真正做到“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宁县采取贫困户“点菜”、部门“配菜”、帮扶干部“上菜”的扶贫措施,县上按照人均奖补5000元、每户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扶持标准,制定出台了72项精准脱贫和10项巩固提升奖补“菜单”。依照脱贫“菜单”,对有劳力且有一定技术的贫困户,围绕到户奖补菜单,重点扶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剩余劳力且可输转的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统一组织输出和维权;对有一定劳力且本地打零工的贫困户,全部入股“331+”扶贫企业,并根据家庭劳动力状况,或自主发展产业,或引导进入扶贫车间、扶贫田间务工,或从事公益岗位,多渠道增收脱贫;对无劳力预备兜底的贫困户,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支撑“鱼渔双授”

  宁县按照“鱼渔双授”的思路,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最有效的“利器”,全面实施农村“三变”试点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率、贫困户入社率和技能培训率均达到100%。

  在合作社建办中,宁县通过企业带动、能人领办、支部引领、科技服务等途径积极扶持引导。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要求每个贫困村至少建办1至2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至少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对达到规范化要求的“331+”产业扶贫合作社每个补助5至7万元,对吸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占用工总量30%以上的龙头企业奖补50至100万元,保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同时,宁县多方筹措资金2.9亿元,按照“项目跟着目标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确保72项到户产业及153项技能培训奖补资金100%支付到户。

  扶志扶智双向发力

  扶贫先扶“智”,宁县以“志、智”双扶为突破口,变“输血”为“造血”,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致富增收信心。

  群众的需求就是培训的计划,今年以来,宁县开展“地头式”“院落式”实用技术培训102期,通过开办“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大力推广脱贫户和贫困户见面会及“以德扶贫”经验,让“扶勤不扶懒”成为帮扶导向;建办乡(镇)级公办婚介所及村级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和集体婚礼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同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加大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保障力度,使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在实施“先诊疗后付费”的基础上,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268个,与10841名建档立卡患病人口开展签约服务,对五保、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100%兜底保障。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