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儿时的灯笼(师正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儿时的灯笼

师正伟

儿时,一过年,我就掐着指头盼望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踏着月光,挑着红灯笼和小伙伴一块撵月亮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

那时候,农村还没通上电,晚上漆黑一片。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户户大门口就悬挂起一盏又圆又大的红灯笼,有的上面写着自家姓氏,称为姓氏灯,人们认为“灯”与“丁”谐音,挂上姓氏灯,寓意家里添丁进口、人丁兴旺;有的上面写着福禄寿囍字样,象征着家庭幸福美满,平安如意。月满之时,昔日黑暗的村庄灯火通明、璀璨亮丽,远远望去,呈现出一派“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的景象。

那时候的灯笼样式繁多,方的、圆的,手工扎制的、彩纸折皱的,安装上轱辘用红头绳拉着跑的、手提的、竹棍挑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多数灯笼用一根细长的竹棍挑着,灯笼纸上画着《西游记》《封神演义》《八仙过海》等戏曲经典人物和花、鸟、虫、鱼等图案,在月光的映衬下,里面跳跃着的红豆般的小火苗,犹如一颗红心在生命的旋律中舞动。

记忆中,每年正月十五的前一天,父亲将高粱秆截成长短不一的小棒,再用竹签、细线制作成灯笼框架,然后在雕刻着不同图案的木版上刷上墨,用裁好的粉连纸或薄薄的白纸拓印出来,接下来母亲再用多彩的颜料描色,然后用糨糊糊在框架上,最后用羽子和小木板制成放蜡烛的底座,一个小巧精致、生动形象的灯笼就完成了。

元宵之夜,天刚一擦黑,我就迫不及待的和小伙伴们一起踏着月光、打着灯笼,东家出、西家进,最后聚到生产队的大场里,跑来撵去,追逐笑闹,互相对比谁的灯笼造型乖巧,图案逼真,色泽鲜艳。夜色渐浓,出来“赛灯笼”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场里,盏盏红灯摇曳,点点星火交错,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的逗趣声,响成一片。

儿时的一盏红灯笼里摇曳着烛光和热闹,盛满了团圆和幸福,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承载着孩子们的欢乐与梦想,寄寓着大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浓浓的乡情乡韵,在我心底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烙印。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