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大河奔涌润庆阳——盐环定扬黄甘肃专用工程建设报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何海峰 李彬)水是大自然最美的景观,更是生命延续发展的源泉。水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

  庆阳是一个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并存的地区,全市水资源总量13.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加之受季风气候影响,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多,冬春季极易出现旱情。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解决困扰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饮水问题,庆阳老区人民将眼光瞄向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流经甘肃,但未经庆阳。黄河离庆阳最近的地方是距环县甜水镇100多公里的青铜峡。

  “我们一定要把黄河水引过来,告别吃水难。”很久以前,庆阳人民就许下了这样的宏愿。

  黄河日夜奔流,滚滚向前。黄河之水,并没有从“天上”而来。缺水的老区人民,只能望河兴叹,梦想看似那么的遥不可及。

  一代一代的庆阳儿女,接续追梦,四方奔走,从不轻言放弃。

扬黄工程引水渠(资料图)

  1992年7月30日,一个载入庆阳水利史册的日子。这一天,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甘肃专用工程开工典礼在环县甜水镇隆重举行,工程从规划阶段转入建设实施阶段。

  梦想,开始照进现实。

  盐环定扬黄工程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也是亚洲最大的农村供水工程。这一工程分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共用工程和各省专用工程。甘肃专用工程全部位于庆阳境内。

  盐环定扬黄甘肃专用工程的实施,让环县20多万人喝上了黄河水。目前,已延伸到庆城县,并继续向庆阳市区延伸。

  干旱缺水的辛酸历史

  环县历来就干旱缺水。

  《环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山童水劣,世罕渔樵,风高土燥,秋早春迟”。

  1929年,因旱灾,环县数千户群众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逃荒讨饭,饿殍满野。

  在革命战争年代,水源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了水源,就控制了敌人的命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成败。

  1936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环县山城堡打响了长征路上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役。数万人在山城堡周围来回运动穿插,吃水就成了第一要紧事。

  山城堡位于今天的环县山城乡,水资源向来短缺。当时,能供数万人饮用的水源,只有山城堡的李井子。李井子也是山城堡境内唯一的甜水泉。

  这个水源,被红军提前一步控制了。战争开始前,彭德怀在前沿阵地部署战斗时,专门派了1个营的兵力把守水泉,保证了红军的饮水,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如今,当地人亲切地称此泉为“红军泉”。

  新中国成立后,据统计,1957年至1987年31年中,环县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春旱19年,伏旱20年,秋旱15年,两季连旱17年,三季连旱7年。

  1986年后季到1987年,环县竟然出现6季连旱,北部8乡镇1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20毫米,之后年年大小旱情连续不断。旱段最长的时间达408天,河水断流,塘坝干涸,井泉水位下降,造成人畜缺水、山上少草、田里断苗,亢旱连日,干渴的农民为水而舍死求生。

  干旱严重的环县南湫乡代家洼、党家洼两村群众,吃水要到单程58千米外的宁夏下马关取水,不少农户一天只吃一顿汤饭,一家人用一碗水洗脸后余水还要喂猪;毛井乡红糜湾村群众赶着几天未喝水的羊畜,日夜兼程到28千米外的高家洼村高滩滩饮水,疲于奔命,最终把肥羊拖瘦,瘦羊拖乏,乏羊拖死。

  小南沟乡马阴山村群众贾世宽爷孙俩为了让窖中雪块融化,先将火盆吊放在窖中,过了一个时辰吊孙子下窖舀水,因窒息而死,爷爷下去抢救亦死;连家川村30多岁的妇女常玉玲,目不忍睹自家牧养集体的50多只羊羔和自己小孩喝不到水的窘况而悬梁自缢。

  环县北部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矿化度,含氟量很高,水质苦涩,每公斤含氟量超过正常饮用水1毫克的4.5倍到27.5倍。长期饮用高氟水出现氟中毒,轻者牙齿发黄,关节疼痛,重者骨骼萎缩、肢体变形,生活不能自理。仅1.1万多口人的甜水镇,严重的氟骨症患者就达92例。

  万建秀20岁嫁到甜水镇时身体强健,到了1986年,39岁的她变得骨瘦如柴,肢体弯曲,已经卧床两年多了。50多岁的翟玉英、翟玉兰姊妹俩,从山城乡嫁到甜水镇,两家相隔一条百米宽的小沟,氟骨症恶化后一个卧床不起,一个拄拐杖出不了家门,三年没能相见。劣质水像无形“杀手”,摧残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急切地呼唤着生命之水的降临。

  这如泣如诉的渴饮苦难史,期盼着真正“甜水”的到来。

  曲折漫长的决策过程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从酝酿论证到开工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初,宁夏银南地区提出为盐池县引黄河水的设想,1974年开始工程规划。甘肃闻讯后即派人协商,要求同时为相邻的环县引水。

  1978年,甘宁两省(区)成立了盐环工程联合设计组,并于当年向国家水电部上报了规划报告。随后,陕西也提出同时给定边引水的问题,经三省(区)协商,又经过几年的勘察论证,1984年,三省(区)政府联合向国家计委提出共同兴建“盐环定扬黄工程”的报告。

  国家计委复函同意三省(区)意见,肯定了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986年,最终批准工程设计流量11立方米/秒,陕甘宁分配比为2∶2∶7,工程定名为“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

  该工程涉及陕甘宁三省(区),盐池、环县、定边、同心四县,覆盖面积1.01万平方千米。工程建成后可解决36.2万人,127.13万头羊畜饮水问题,同时可发展灌溉面积32.13万亩。

  投资建设这项以人畜饮水为主、亘古未有的盐环定扬黄工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名蜚四海、誉载中外。工程分三省(区)共用工程和各省专用工程,共用工程1988年开工建设,1996年全面竣工。

  甘肃专用工程从1987年开始前期工程,省水电设计院于当年7月完成了《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供水规划报告(甘肃部分)》。1990年8月,省上组织水利专家对该工程规划方案进行了现场专题论证。1991年10月,省政府以甘政发〔1991〕182号文件对工程总体规划作了批复,肯定了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明确工程主要是以解决环县北部人畜饮水困难为主,剩余水量在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发展灌溉,确定人畜供水范围为环县北部11个乡镇。

  按照省政府对项目规划的批复精神,省计委以甘计农〔1991〕988号文批准一期工程立项,明确一期工程先建成29千米输水干渠和甜水灌区工程。1992年,省建委批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核定工程总投资为6306万元(1996年调整为9965万元),解决甜水镇的人畜饮水及地方工业用水,发展灌溉面积2.35万亩。

  1992年7月,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庆阳老区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纷纷表示全力以赴支持投入建设,一心早日圆了世代盼水梦。

  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

  一期工程自1992年7月开工建设以来,先后有甘肃省水利厅工程地质建设公司、陕西省冯家山水利水电建设公司、宁夏军区国防工办、平凉水电工程局、崇信县水利工程公司、原庆阳地区安装公司、原西峰市电灌局、原庆阳县水利施工队、环县水利局施工队等十几家省内外施工企业参与建设。

  工程区地处毛乌素沙漠南沿,雨量稀少、气候干燥,环境恶劣,全年多为刮风天气,刮起黄沙,遮天蔽日,闭门塞步。工地临时工房常常被刮掉屋顶,建设者脸被风刮黑了,眼睛被沙打红了,嘴唇手背皴裂了,但他们并未退却,坚持天天在风沙中施工。

  沙漠气候多变难测。1993年8月29日,突然一场大暴雨下了40分钟,1号隧洞进口涌进了8000多立方米泥浆洪水,施工单位连夜从260多公里外的西峰调回7台水泵,抢险抽水两天两夜才保住了洞身。

  1994年7月16日,大洪水袭击了沟道中的2号隧洞出口,正在洞中施工的工人张建忠、李中学、李中成,奋力从齐腰深的洪水中游出洞口。当队友把他们从80多米深的悬崖下吊上来时,个个成了泥人,被洪水冲走衣服的张建忠说:“龙王没请走,越要好好干。”

  施工最难的是隧洞工程,在全长29千米输水干渠中,有条长度9.76千米的隧洞,其布设在沟道以下的断层流沙段就有2.48千米。

  艰难的掘进中,地质复杂多变,险象环生,遇到坚硬的岩石,风镐、风钻、煤电钻、凿岩机等机械能用的全都用上,打不下就放炮,炮一轰就塌,边塌边清边支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多处还遇到了腐蚀性很强的地下水,水流到草上,草被毒死,溅到皮肤,奇痒难忍。

  洞顶漏水如雨下,脚下泥浆尺余深,每天要在这阴暗潮湿的隧洞里涉水往返好几千米,队员们只得穿着雨衣雨鞋施工,带水作业举步维艰。在洞内,风镐、电钻轰鸣刺耳,爆破的硝烟、运输机的尾气熏呛难忍,一天下来,工人们大都脸色黝黑,有的甚至还出现了耳鸣、短暂性失聪。

  冬天洞内洞外温差30多度,洞内作业一身汗,出到洞外一身冰,感冒成了常事,但从指挥部到施工单位,从领导到施工队员却无一退却。指挥部负责人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昼夜奋战在施工一线上,隧洞不通,寝食难安,哪里有险情难关就出现在哪里,有时废寝忘食,通夜“连轴转”。

  建设工地随处可见动人事迹。施工中,2号、3号隧洞共发生大小塌方470多处,其中塌段最长521米,塌量在50立方米到1000立方米的98处,最大一处塌方4200立方米。处理最严重塌方段,一些专家建议,采用“固结灌浆”等办法。这些办法虽然可行,但耗时过长,最短预计需一年多时间。

  工期紧迫时不我待。在既能减少工伤事故,又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指挥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反复讨论,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的精神,最终采用了“打茅干、短开挖、放小炮、强支撑、快衬砌”的“土”办法,仅4个月就突破了难关。

  在三处塌高43米至100米的冒顶段抢险中,几十米高的凌空面下实施强行支护令人望而却步,但“久经沙场”的施工队员却凭着胆识和智慧,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搭架支撑。席彪、刘登明等队员几次被塌方砂岩土块从支架上打了下来,洞内旋即形成了五六米的倒进尺,工友们把他们从被埋的沙土堆里拉出来,他们定定神又冲上去支护。

  木支架不行就用钢拱架和轻轨,甚至连用麦草、胡麻柴塞缝等原始办法也使上了,直至将围岩塌面支住安上拱片为止。

  民工负责人贾文明在抢险清理隧洞洪水淤泥时,七天七夜未合眼,当任务完成走出洞口,手中的馒头没顾上咬一口就睡着了。民工苏正北一只脚腕骨折,伤情稍有好转就拄着拐杖继续开卷扬机。

  39岁的马国权是原西峰市电灌局聘用的助理工程师,施工中经常用手顶着胸部,经工友们再三劝说去医院一查,肝硬化已到晚期,在医院住了20多天就悄然离世。50多岁的工程师李彦瑞,在他请假准备回家为儿子办理婚事的当天晚上,去工作面检查时,不幸摔下74米深的竖井身亡。

  自工程开工以来,轻度工伤不计其数,重伤中77名同志骨折,6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还不到20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那屹立在茫茫荒原上气势恢宏的泵站和巨龙般的管道、隧洞,为英勇献身的英雄们,树起了千载丰碑。

  在施工中,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对原设计进行了“开挖变隧洞”、“明渠变箱涵”和“改线移位”等较大修改13处,既减少工程量缩短工期,又节约了资金。施工质量从严把关,无一疏漏,建成项目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1.2%。

扬黄续建工程张南湾水库(资料图)

  水通甜水镇梦想成真

  1996年5月,黄河水终于通向了一百多公里外的环县甜水镇。

  一淙淙涓涓清流淌进了一片片新开辟的裸露干涸、等待滋润的农田,饱经干旱、风沙、氟水之苦的环县甜水镇群众,终于喝上了来自黄河的甘甜水,世代梦想变为现实。

  通水时,农民群众个个喜笑颜开,在渠边水头争相放鞭炮祝贺,他们不但喝上甘甜水,而且永远共享灌溉之利。

  75岁的张作英,20多年前因氟中毒引起腰腿疼,黄河水来时她让女儿用车子推上她随着人流来到渠边,看到水从1米多粗的管口喷涌而出时,她兴奋地说:“后辈儿孙再也不怕这氟骨症了。”

  1996年5月13日,通水庆典隆重举行。

  曾经决策筹建扬黄工程的甘肃省委原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李子奇等领导到场祝贺,他们对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省上有关部门和地县领导以及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完成的仅是第一期的骨干工程,大量工作还在后面。要继续发扬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一鼓作气,完成一期工程的全部任务,为二期工程打好基础,保证整个工程计划如期完成。”

  庆典会毕,工程指挥部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对已建成投运的工程精心检修,使其臻善臻美。同时,以庆典会为契机进行战地动员,迅速抓好续建工程,建设者们征尘未洗又秣马厉兵,不改初衷,为这恢宏壮丽事业又吹响新的战斗号角。

  至此,历经十多年努力,原来“遥望黄河数百里,不知何时到我家”的企盼愿望,变成了“星灯石火三千日,涓涓清流过家门”的美好现实。

  一期工程如期完成,2002年7月通过了省级竣工验收并被评为优良工程。工程建设期间,指挥部被原庆阳地委、行署命名为“八五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5月被水利部水利水电质量协会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

  引水到县乡夙愿实现

  甜水镇通水了,环县其他乡镇、相邻县区的群众还在翘首期盼。

  为了使工程连续实施,尽快达到规划目标,从1997年开始,甘肃省政府就委托省水利厅组织专家进行考察论证。

  1998年10月,省计委、省水利厅同意开展扬黄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委托省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二期工程可研工作,2000年,按原规划方案编制完成了可研报告。

  2002年12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122 期《投资逾八亿引水难止渴———盐环定扬黄工程配套建设乏力》一文上作了重要批示:“请培炎同志阅酌。建议计委会同有关省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使这项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减少损失和浪费,同时要认真吸取教训。”

  2003年初,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先后组成调研组,对工程进行了全面调研,要求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重新调整用水规划,进一步优化可研方案。省计委、省水利厅参考有关意见,对原方案进行了审查论证,提出二期以南线工程为主,引水到环县县城,沿途向东西方向辐射的方案优化意见。

  据此,省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及时进行补充勘测,多方案比选论证,重新编制了受水区用水规划,确定了受水范围和用水对象,优先保证了人畜饮水、城镇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了生态用水,压缩了农业灌溉用水,既考虑了“水跟人走”,又考虑了“人跟水走”,使水资源配置和工程布局更趋合理。

  2003年5月,省计委、省水利厅再次组织专家对新方案可研报告初稿进行了审查,省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又根据审查意见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的指导意见,对报告多次修改完善,完成了《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甘肃专用二期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4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在北京召开了盐环定扬黄工程建设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该工程要在年内立项并争取开工建设,同时,委托黄委会对三省区可研报告进行审查汇总,报水利部审查并呈报发改委批准立项。

  按照水利部要求,黄委会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并于 2004年3月现场踏勘调研。2005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多次听取汇报,再次组织现场调研,并召开了第二次协调领导小组会议,使可研报告进一步得到完善。2006年2月,可研报告正式通过水利部审查,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8年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环县42位村支书的来信上再次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对环县水利工程给予支持。200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立项。

  根据批复的工程方案及规模,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供水主管线自一期工程6号隧洞出口延伸至环县县城,在赵家洼分设西一支管,在洪德新庄子分设东支管,在二十里沟口设西二支管。输水管线全长193千米,其中主输水管线长74千米,支管线长119千米。新建70万立方米调蓄水库1座,净化水厂7座,加压泵站13座,调蓄水池39座,计划总投资4.67亿元。工程建成后,可解决环县县城及北部10个乡镇18.9万人、31.38万头羊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并为加快当地资源开发,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工程前期工作就绪后,2009年4月17日,在洪德乡张南湾水库库址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宣布“扬黄续建工程开工!”

  又一场轰轰烈烈工程建设序幕在环江沿岸拉开。

  续建工程的建设景象与一期工程迥然不同,工程投资及时安排,足额到位,工程建设遍地开花,齐头并进。先后有29家施工企业、2个监理公司、11个材料设备厂家参与了工程建设。

  施工场地不见人潮涌动,只闻机器轰鸣,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碾压机等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布设全线。在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工程建设者们以“五加二、白加黑”的方式投入工作,加班加点,克服困难,快速推进工程建设。

  2010年底,74千米主管线全线贯通。2011年7月,成功引水到张南湾水库;同年10月18日,省、市在张南湾水库举行了主管线通水剪彩仪式。2012年7月,开始向环县县城供水,彻底解决了环县县城10万多人长期缺水的问题。

  在建成张南湾水库、水通环县县城的同时,支管线工程抓紧实施。2015年11月,3条支管线119千米管道工程建成试通水到各乡镇,环县人民彻底告别了千年缺水的历史。

  至此,扬黄工程受水区已经扩大延伸至16个乡镇86个行政村,受益人口增加到2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以上,了却了曾在这片热土上战斗过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们的心愿。

  “百里调黄河,高原起平湖”。为了缓解环县以南有关县(区)的用水问题,从2012年开始,庆阳市决定利用扬黄续建工程富余水量,从环县张南湾水库铺设输水管道至庆城县芡子沟调蓄水库,经净化水厂处理后,并入庆城县城区供配水管网。

  该工程主要由输水管道、净化水厂、教子川农村饮水、纸房沟水源和芡子沟水库工程五部分组成,设计引水规模为0.44m3/s,工程年引水总量597.03万m3,可解决庆城县城区及周边12.73万人的饮水问题。

  没有意外!扬黄续建向庆城延伸供水工程进展顺利。2018年11月9日,庆城县举行引黄入庆工程通水仪式,庆城人也正式用上了黄河水。

  将黄河水成功引入庆城县,是扬黄工程在庆阳境内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是庆阳儿女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孜孜不倦奋斗的巨大成就。

  百尺竿头,只待更进一步。扬黄续建工程,目前还在积极向前推进,庆阳市区延伸供水工程也在谋划建设之中。我们相信,随着扬黄工程的全面建成和继续配套延伸,必将给环县乃至庆阳市北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高原无言,吐出亿万青翠;流水淙淙,滋润万家心田。

  这是生命的颜色,这是企盼的回音。

 

    本文大量采用了李士彦、李正军所著《 盐环定扬黄工程甘肃专用工程建设纪实》内容,在此特表感谢!若有转载本文者,敬请注明此出处。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