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李梦阳与环县(刘文戈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文戈

  《环县道中》

  明·李梦阳

  西人习鞍马,而我惮孤征。

  水抱琵琶寨,山衔木钵城。

  裹疮新罢战,插羽又征兵。

  不到穷边出,那知远戍情。

  释《环县道中》:在李梦阳《空同集》上有五言律诗《环县道中》一首,七言律诗《灵武台》一首。这两首诗都是写环县的,大体写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李梦阳32岁时。这年他奉朝命,前往宁夏犒劳驻军,先到故乡庆阳城,然后沿庆阳西川北上,路过环县,故有此作。此诗是他在旅途中即兴之作还是返回的回忆之作,我推断为后者。

  因李梦阳丁忧起复后任户部山东司主事,在此犒军前,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曾去榆林卫犒劳过军队,作有《时命篇》《辕驹叹》《出塞》等诗,另外,从以后诗作内容中看,他还曾到过北京之北的宣化、大同等边防重镇。这些深入边塞犒军之旅,对他影响很大,使他目睹了边疆民众与守边的军士生活的艰难,领略了边关大漠风光的瑰丽。他一生中所创作的大量的边塞诗,概起源于这些经历。他说:“不到穷边处,那知远戍情”。诚如是言。他的这句诗不但是这次赴边的深刻体会,而且是他一生诗歌创作奉行的圭臬。

  他这次去宁夏犒军前,他的好友杭淮作《李献吉饷军宁夏以东坡‘乍合水上萍,忽散风中云’为韵十绝》、康海以《赠李献吉往宁夏犒军十首》为别。由此可见,他这次出行很受师友们重视。

  环县是明代庆阳府的属县,北与宁夏接界,南与庆阳府衙所在地安化县(今庆城县)连壤,位于庆阳府的西北部,是庆阳城去宁夏的必经之县。所以李梦阳在故乡稍住后,由庆阳城北的东南趋西北走向的西川穿越环县,这就有了《环县道中》的诗作。第一句“西人习鞍马”的西人,指包括宁夏、庆阳在内的西北民众。《庆阳县志》云:“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习修战备,崇尚气力,以涉猎为先《汉书·地理志》。”又云:“好勇尚武。庆州,不窋、公刘所居,其民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之遗风《一统志》。”文中“习修战备,崇尚气力,好勇尚武”等语,就是对“西人习鞍马”一句的最好注释。第二句是作者自我表白,对这次出行远征是有点畏惧的。第三、四句是描述沿途景物。琵琶寨,地名,有人采用(清)顾炎武《肇域志》卷三九以注,即:“庆阳府庆州城北门外,周八里……范仲淹复筑为镇,金元因之周三百七十五步,界于通远县(为宋以前环县的名称,今撰者注)。南至府域七十五里,北至琵琶寨四十五里”。但这个注释与实际并不相符,不可取。实际琵琶寨在今庆城县西北部重镇马岭的环江西岸,为马岭镇的行政村名,隔河南距马岭镇十里,东南距庆阳城一百里,北距环县城八十里,原与马岭镇归环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庆阳县(即今庆城县)管辖。琵琶寨是西山延伸的一个形似乐器琵琶的山嘴,故名。琵琶寨东为环江,北有沟水从寨堡与大山相连的崾岘下穿洞而过,在寨南入注大河,后洞湮塞,水直注环江。环江东绕寨堡而下,这就有了“水抱琵琶寨”之句。

  木钵,地名,唐代始建,在环县城南二十多里的环江东岸,今为木钵镇政府所在地。“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春二月,上以方渠、合道、木钵皆吐蕃要路,欲城之。使问邠宁节度使杨朝晟,须几何兵。对曰:‘邠宁兵足以城之’。朝晟分军为三,各筑一城。三月三城成,朝晟还至马岭。吐蕃始出追之,相距数日而去,朝晟遂城马岭而还,开地三百里,皆如其素。”“木钵城,在县南五十里,周三里,即木钵镇,旧属灵州,通宁夏路。宋范仲淹经略时修筑。西至合道镇,南至大获寨。成化年间,巡抚都御使马公文升令知府王贵、通判薛禄增筑。城高三丈,周围三里,南北二门,又建仓廒。城以捍御,粮以赡用,一方称便”。因木钵城建在东山脚下的凹陷处,故有“山衔木钵城”之句,这两句诗对仗用一个“抱”字,一个“衔”字,将河水与山脉拟人化,非常形象而且贴切。第五、六句讲述边关的社会状况,这就是:刚将入侵的一股蒙古兵驱赶出境,裹扎好战时所受的伤痕,又传来另一股蒙古军队将要入侵的消息,朝廷派信使携带插有羽毛的书信,紧急下传到各州县,准备征兵备战。李梦阳对生活在边关上的军民给予极大的同情。元军时常南下骚扰,明朝中期最为频繁。据《庆阳府志》《庆阳县志》载:“景帝景泰元年春正月,已先入寇。三月,瓦剌分道入寇。”“英宗天顺八年秋七月,套虏入寇。”“宪宗成化八年,满都鲁屡犯廷绥……直犯环、庆、宁”、“世宗嘉靖元年冬十一月,套虏寇环庆”、“二十五年秋八月,达虏深入至庆阳,指挥崔桂战死”等。最后两句:“不到穷边处,那知远戍情。”这是李梦阳赴边劳军的深刻体会。

  《灵武台》

  明·李梦阳

  环县城边灵武台,肃宗曾此披(辟)蒿莱。

  二仪高下皇舆建,三极西南玉玺来。

  白衣山人经国计,朔方孤将出时(群)才。

  只为天子东征去,圣武神功益壮哉。

  (可怜一代风云际,不劝君王驾鹤回。)

  (注:此诗以李梦阳《空同集》中诗句校对,带括弧内为《空同集》中句。)

  释《灵武台》:明嘉靖《庆阳府志》曰:“灵武台,在城北(指环县县城),旧传唐肃宗即位于此。”清乾隆《庆阳府志》曰“灵武台,在县东北二里。《寰宇记》:‘庆州有灵武城,在马岭北,即此。’相传唐肃宗即位处。有拜将台,下有养鱼池,行踪宛然。”在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是在此即位还是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县城即位,史学界存有争议,而以后者为主流意见。但李梦阳认为是前者,因此当李梦阳路过环县城北的灵武台时,感到时光荏苒,历史沧桑,物是人非,感慨系之,写下了《灵武台》这首七言怀古之诗。

  诗的首句先讲清了灵武台的位置及引起作者作诗的原因。因为唐朝肃宗皇帝在安史之乱自京城长安失踪后,辗转这里,为了击败叛军,恢复李氏的江山,不得不于此仓促地登上皇帝位。此地因故而名垂千秋,引起作者的凭吊。“辟”,开创;“蒿莱”,杂草的总称。其言登位的仓促、简单、艰辛。《资治通鉴》曰:“时塞上精兵皆选入讨贼,唯余老弱守边,文武官不满三十人,披草莱,立朝廷,制度草创,武人傲慢。大将管崇嗣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监察御史李勉奏弹之,系于有司,上特原之,叹曰:‘吾有李勉,朝廷始尊!’”由此可见当时的艰难。尽管如此,但登基的基本礼仪还是要有的,这就有了“二议高下皇舆建”之句。二仪,即天与地;皇舆,皇帝乘的专用车辆。关于肃宗即位于灵武,《旧唐书》卷十载:“七月辛酉,至于灵武,壬戌,裴冕等请皇太子即皇帝位。甲子,即皇帝位于灵武,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又《新唐书》卷六载:“七月辛酉,上至灵武,时魏少游预备供帐,无不毕备。裴冕,杜洪渐等从容进曰:‘今寇逆乱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万姓颙颙,思崇明圣,天意人事,不可固违。伏愿殿下顺其乐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上曰:‘俟平寇逆,奉迎銮舆,从容储闱,侍膳左右,岂不乐哉!公等何急也?’冕等凡六上笺。辞情激切,上不获巳,乃从,是月甲子,上即皇帝位于灵武。”当时,肃宗虽然即位,但还无皇帝玉玺即传国宝,他的父亲玄宗皇帝携带玉玺逃往四川。因此,他派大臣前往父亲所在地报告即位事实。丙子,至顺化郡,韦见素、房琯、崔涣等自蜀郡賚上册书及传国玉玺等至。己卯,斩潼关败将李承光于蠹下。这是说,在丙子这天,唐肃宗一行南下到了顺化郡,大臣韦见素等人从四川将玄宗的传位诏书和传国玉玺送来了,肃宗才名正言顺成为大唐皇帝。顺化郡就是现在的庆阳城,唐初为庆州的弘化郡,天宝初改为安化郡,肃宗南到庆阳城后下诏改安化郡为顺化郡,喻示他们的计划与行动能得到顺利实施。一月后,移驾彭原郡。这就是“三极西南玉玺来”之意,“三极”,天、地、人,与上句“二仪”相对应。

  第五、六句讲了肃宗所依靠的天武两位大臣:一位是李泌,即“白衣山人”;一位是郭子仪,即“朔方孤将”。

  李泌是位神童,很有才干,与肃宗在太子时为布衣交,过从甚密,但不愿为官,自称“山人”,隐游于山水间。肃宗自马嵬坡北行时,就征召李泌,李泌应诏谒见肃宗于灵武。《新唐书?李泌传》曰:“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己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帝闻,因赐金紫,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资治通鉴》言:“初,京兆李泌,幼以才敏著闻,玄宗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官之,不可;使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杨国忠恶之,奏徙蕲春,后得归隐,居颍阳,上自马嵬北行,遣使召之,谒见于灵武,上大喜,出则联辔,寝则对榻,如为太子时,事无大小皆咨之,言无不从,至于进退,将相亦与之议。上欲以泌为右相,泌固辞曰:‘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何必屈其志!’上乃止。”又言:“上与泌出行军,军士指之,窃言曰:‘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上闻之,以告泌,曰:‘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泌不得已,受之;服之。入谢。上笑曰:‘既服此,岂可无名称!’出怀中敕,以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泌固辞。上曰‘朕非敢相臣,以济艰难耳。俟贼平,任行高志。’泌乃受之。”由于李泌的辅佐与谋划,唐军反击叛军成功,很快收复了两京。《旧唐书·李泌传》说:“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云。”

  郭子仪,为唐代中期最有名的将领。他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世皇帝,南征北战,东平安史之乱,西阻吐蕃入侵,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汾阳郡王,年八十五无疾而薨,有子八人,女七人,子婿皆高官。《旧唐书·郭子仪传》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衰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在肃宗即位之前,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旧唐书·郭子仪传》说:“玄宗开元十四载,安禄山反。十一月,以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子仪以本军东讨。”因此诗中称他为“朔方孤将”。又说:“七月,肃宗即位,以贼据两京,方谋收复,诏子仪班师。八月,子仪与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至河北。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诏以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资治通鉴》曰:“郭子仪等将兵五万自河北至灵武,灵武军始盛,人有兴复之望矣。”朔方,即北方。唐时为方镇名,治所在灵武。有了以上的解释,“经国计”就很好理解。“出群才”就是超出于其他人才。

  最后两句诗是对上诗句的总结,是说:虽然肃宗皇帝在荒野之中用简陋的仪式登上了皇帝位,但他却有李泌与郭子仪这样忠心耿耿的文武大臣辅佐,因此很快平复了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成就了一番功业,可惜这样君臣相得的时光随着肃宗的驾崩,一去不复返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可怜”即可惜;“不劝”及难劝。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姜大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