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书画庆阳】本期聚焦:安文丽书法作品印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艺术简介

  安文丽,女,甘肃庆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女书法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女书协主席。庆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甘肃省第三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庆阳市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

  创作成就

  作品获奖:全国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三等奖,甘肃省第四、六届“敦煌文艺奖”。

  作品入展: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五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全国楷书名家百人邀请展,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中国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展、“五百家”精品展,“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名家邀请展”等。

  收藏刻石: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甘肃美术馆等收藏。北京卢沟桥纪念园、杜甫千诗碑、“黄帝内经”千家碑林等勒石。

  作品展示

  安文丽作品 苍梧偏东 洗石有庵 古诗联

  安文丽作品 毫端蕴秀临风写 半夏荷香醉酒酬

  安文丽作品 节临李璧墓志

  安文丽作品 刘勰《文心雕龙》选句

  安文丽作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安文丽作品 山上江边 对联

  安文丽作品 诗经《小雅·甫田》

  安文丽作品

  安文丽作品

  安文丽作品

  安文丽作品

  安文丽作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青玉案·元夕词》

  安文丽作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安文丽作品 烟霞诗词一首

  安文丽作品 张炎《瑶台聚八仙·寄兴》

  观书有感

  安文丽书法印象

  作者: 吴川淮

 

 

  破茧,化蝶

  ——安文丽书法赏评

  李安平

  中国书法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里面又有许多小的分支,每个小分支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书家的经典作品积聚而成的独特艺术资源。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书家的一个经典法帖就是一个学习书法的艺术资源。我们的书法学习者,能够师法的的这些艺术资源的创造者几乎全部都是古人,我们没有机缘和他们面对面的学习,我们唯一能够学习的途径就是对他们的法帖的临摹学习,由此去打开书法艺术的大门。

  安文丽的书法艺术大门就是从《张猛龙》碑开始的,她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奠定了她书法面目的基调。当然,在此之前,她有过相当一段时期的唐楷经历,这些东西我们从她早期的作品中还能看出一些端倪。魏碑和唐楷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鸿沟,但是它们在笔法和结构上却有着天壤之别。从“唐猛龙”向“张猛龙”的过渡,全然摆脱唐楷气息可以说是安文丽书法意义上的一次华丽转身,因为这个阶段是她早期书法学习和创作的一个瓶颈,也是她“成茧”之后的一次嬗变。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次嬗变,她的魏碑作品在第三届全国妇女书法展中荣获三等奖,开创了庆阳书法家在国展中获奖的先河。嗣后,她的作品先后在首届全国大字书法展中获三等奖,入展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书法展和千人千作展、五百家精品展等重要国展。

  对《张猛龙》笔法和结构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她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清健”的基调,让人为之注目。正当她沉浸在进入《张猛龙》的喜悦中的时候,新的困惑又来了,毕竟全国学习《张猛龙》的书家很多,要从中走出还是很难的。我们知道,“羽化”前的过程其实也是非常煎熬的。十多年前,当代魏碑大家李松老师多次来庆阳,安文丽的魏碑书法就引起了李老师的关注,遂后,为了寻找艺术上新的突破口,她就拜李松为师,悉心求教。在李松老师的精心指点下,她的作品中融入了一些行草笔意,结构上也打破了《张猛龙》的桎梏,呈现出了婀娜多姿的情趣。

  为了拓宽笔致,她在李松老师的建议下,还系统临习了《李璧墓志》、《李谋墓志》、《元绪墓志》、《吐谷浑墓志》、《王休宾墓志》等一系列北魏墓志,这种学习极大地开阔了她的视野,使她对魏楷结构有了一种解衣盘礴式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她的造型能力,笔法也取得了从未有过的解放。这种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让安文丽产生了一种重塑自我艺术面目的渴望和冲动,从而也加速了她的“羽化”过程。

  一个书法家的成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个人风貌的彰显,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再加上对个人审美因子的深刻认识,才能有选择地有所取舍地铸成自家风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作支撑,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安文丽对自己的书法去向和艺术追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没有陶醉在业已取得成绩中沾沾自喜,也没有固守在自己既得的一亩三分地上,而是把触角伸向了“二王”一路的帖学。她知道,一个书法家要在碑学上有作为,就必须要在帖学中寻找营养,否则别无出路。作为一个女书家,安文丽书法创作的审美核心是“清”、和“健”,但是骨子里存在着“雅”的向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种认识不管是一种自觉,还是一种自我潜意识的流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毕竟使自己在艺术上的这样一种苏醒,变成了行动。

  碑学和帖学曾经是水火不容的学术阵营,然而有自我认识能力的人都不会这样对立的看问题。书法是讲究辨证的美学。一味的写碑,容易僵化;一味的写帖,容易油滑。清代馆阁体盛行,帖学衰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书法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书法大师走的都是碑帖结合的路子,比如何绍基、沈曾植、于右任、谢无量等等。前贤的佐证使安文丽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当然这种“变甬”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冒险的休克疗法,如果不能成功,不但不会“破茧”,实现“化蝶”的梦想,还会“甬”死“茧”中。面对挑战,她没有气馁。她首选的突破口是《怀仁集王圣教序》,通过对《圣教序》的学习,她原来的作品得到了一些雅化,一些刚的东西和硬的东西得到了弱化.为了增添作品中的“活气”,提高作品的“蕴藉”,她还对二王尺牍、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三稿下过很深的功夫,这一点我们从她提款的小字中就能看出来。为了不断深化用笔细节,增强作品的精细程度,她将魏晋小楷和赵孟頫、文征明、王宠等人的小楷经典作品作为日课,反复临摹,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经过如此一番磨砺,安文丽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由“破茧”到“化蝶”的完美蜕变,她的作品已经散发出了一股浓郁的清健含婀娜的姿态,俨然有一股君子之气。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姜大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