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陇东土炕(刘志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志洲

  我的家乡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这里户连户、村连村的独特窑洞民居形式,被喻为“陇东奇观”。说起窑洞,不能不提窑洞的“灵魂”——土炕。

  “三亩薄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陇东土炕像一块磁石,牢牢地、紧紧地团结着一家人。劳动一整天,回到家里,倒卧在暖和惬意的土炕,伸伸懒腰,或盘腿坐在炕上,闭目养神,再熬喝上一杯罐罐茶,肌肉松弛,疲劳顿消。

  清楚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经常唱的一首陇东民歌唱道:“我把红军没错待,住的暖窑热炕炕,吃的白馍夹肉菜。”窑洞和土炕像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土炕的窑洞不能住人,有了土炕窑洞才显得有生气。通常窑洞刚进门就是土炕。标准尺寸的窑洞,一般只一门一窗一炕,睡四至五人;宽敞点的窑洞,左右窗下各盘一炕,叫“对口炕”,中间是人行通道,能睡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紧挨土炕的是土基子砌成的高约三十公分的栏坎,然后盘锅灶,这样的好处是:做饭烧火,饭做熟了,炕也就连带着烧热了,一举两得。节约柴禾不说,烧过之后的草木灰,又是很好的钾肥,施在地里地肥、苗壮。

  在陇东地区,人们习惯性把“土炕”称“炕”、“火炕”。管砌炕土活叫“盘炕”,大体有两种盘法:一种是用土基子(用特定的模子制成像砖一样的土块)砌一个高二尺五左右长方形的炕墙,最中间位置砌个土柱子用以支撑炕面的压力,炕墙里填满干土,夯实、抹平,再一锹紧挨一锹倒上七八寸厚的麦草泥,过两三天,等泥里的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站在上面一脚紧挨一脚地踩踏,再过一两天,用平头石锤子或棒槌使劲捶打,一遍又一遍,捶不动为止。这时,泥彻底成了一个整体。大约过个把月后,在窑门一侧的山墙处选择合适位置事先挖好烟囱,再把炕墙中间偏下位置抽开五六页土基子,人爬进去,像挖煤工人一样一点一点地把干土刨出来,土掏完了,再用泥抹好炕洞和炕墙,然后用柴火烧,烧干为止。从炕洞里掏土是盘炕活中最艰苦的一个环节。这样还不算完工,还要装饰,请个木工师傅给炕墙上面镶一个木质炕沿,既好看又光滑。用这种方法盘成的土炕,盘时比较麻烦,但结实耐用,用个二三十年都不成问题。

  另一种是先用土基子砌成一个长方形的炕墙,再用炕基子支撑,最后用麦草泥填缝。炕基子大小一般长三尺五,宽二尺八,用专制的模子装入草泥,捶实待干后,即可用。四或六张可支成一个土炕,不用填干土也不用费劲掏土。虽做法简单,但却不耐久,小孩在上面蹦蹦跳跳,往往就会将炕跳塌,因此,人们多采用第一种做法。

  陇东土炕,炕洞中燃烧的一般都是极易取得的庄稼秸秆和柴禾、山里的蒿草等,再煨些柴草、麦衣、树叶等,睡在上面舒坦、温暖,通体热乎乎的。能让人热到骨头里,有一种温情的、无法言传的热。比城里电热毯的燥热要好许多,当北风呼呼的冬夜,倘若你在幽静的陇东山村,躺在一面热炕上,捂上被子,捧一本书渐入佳境;抑或在大雪纷飞的深夜,一觉醒来,炕热乎乎的,翻了一次身,很快又进入梦乡……

  土炕,过去也是陇东人接待客人的“上座”,以炕代桌、以炕代凳,客人一进门,就先招呼着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休息、拉家常、谈正事,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待客方式和山里人特有的热情。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姜大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