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埋在绿荫中的村庄(高亚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亚平

  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我觉得黄湾村的人就是住在锅底,大山的锅底。我们都到了村边,站在了锅沿上,我还没有发现,下面竟然是一个村庄。放眼望去,四周群山逶迤,虽不甚高峻,亦起伏蜿蜒,如龙盘虎踞。而被群山环绕的中心地带,则窅然下陷,凹做一个巨大的深坑,坑底自下而上,则汪洋着一片绿,绿的古槐,绿的杨树,绿的核桃树、柿树……密密匝匝,如彻天彻地的绿幔,把人的眼目都映绿了。风起处,万木沙沙,似众蚕嚼叶,好听极了。而在绿树的缝隙中,偶尔就会露出农人的房屋,瓦是青瓦,院是四合院,朴素而自然。适逢中午,村民们开始做饭,有一缕一缕的青烟,从人家的院落中升起,从绿树丛中升起,升着升着,就与山间的云气,氤氲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云气,哪是烟气了。

  这么好的地方,焉有不下去看看之理。我们就顺着慢坡,往村中走。还未走几步,就碰到了村支书和驻村扶贫干部。向他们说明了情况,他们很高兴,并乐意做向导。一拨人就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向村中走去。村中的自然风光真是好得没法说。周围有青山,沟底有清水,有数不清的各种树木,还有小块的菜地、麦田,有打麦场,场上堆积着去年的麦秸垛,麦秸垛的顶上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淋,已变成黑褐色,上面还生出了细细的青草,鸡就在麦秸垛边觅食,见人来了,歪着小小的脑袋,望着人看,一副没见过世面好奇的模样,让人看了想发笑。人家就顺着地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村路的两旁,或者树木的更深处。见此,我不由在心中默诵起了陶渊明的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默诵罢又不免失笑,这里虽然自然条件很好,民风很淳朴,但距清水县城有三十多公里,且极为偏僻,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根本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事实上,村民的日子还相当的艰难、苦焦。

  我们随便走进了一户村民家中,主人五十多岁,住着三间大瓦房和两间厦房。我们被让进了大瓦房里。房中顺墙堆积着去年打下的麦子,有数十麻袋,摞起来足有两人高,问了一下,说有三千多斤。看来,他家的温饱问题,是彻底解决了。落座,主人很热情,又是让烟又是让水,还拿出了自产的土蜂蜜,让我们品尝。土蜂蜜黄亮中透出一种暗红,尝了一下,果然清甜,还带着几分花香。聊天中得知,他家中有八口人,两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在外打工,其余人都在家里务农。他家有二十多亩地,种了八亩核桃,其中一亩已挂果;还种了四亩大蒜,七亩土豆,四亩麦子;养了十箱中华蜜蜂……七七八八的,一年下来,总有三四万元收入吧。看得出,日子还是有奔头的。

  “这里特产很多,比如薄皮核桃,比如土蜂蜜。但村民们观念落后,不知道如何推介、销售。”驻村扶贫干部王晓军说。他自2017年秋天来此扶贫,一周回家一天,至今已快两年了。这是一位个儿不高的年轻人,从我们见面起,就一直戴着一顶草帽,若不经人介绍,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机关干部。他的衣着、谈吐,以及晒得黧黑的面庞,几乎和村民无异。他已完全融入了脚下这片土地。

  我说:“扶贫关键是扶志和扶智,村民有了脱贫的志气和智慧,日子自然就会过好。”

  他颔首。

  告别之后,我们顺着绿色的村道,继续在村中溜达。空气异常的清新,不惟心肺感到舒服,似乎连身上的每个毛孔,都灌满了负氧离子。有不知名的鸟儿在叫,叫得人心悦。我在心中默默地想,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深埋在绿荫中的村庄终究会富裕起来的。我也一定还会再来,只是待我下次再来时,这些古朴的民居,还会不会安然素朴地蹲踞在绿树间呢?一阵清风吹过,虽是夏日,却蓄满凉意。我浑身不由紧了紧。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姜大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