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西峰
文化甘露润城乡 ——70年看变化之文化建设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通讯员 郭芳)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城市院线排片率、上座率节节攀升,从藏书单一的新华书店、城市图书馆到全区100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从沿街叫卖香包到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自1985年建市设区以来,西峰人民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折射出全区公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34年来,西峰区积极推进“文化兴区”战略,努力建设陇东文化名区,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攀升。

    搭建文化“舞台” 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走进董志镇廖坳村农家书屋,不少村民正在翻阅图书,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在这里,不仅有少儿、文化、科技类图书,还有群众需要的生活百科图书。“以前农闲时间很多人在家没事干,靠打扑克、打麻将来消磨时光,有人想看看书、查查资料,发现没地去。”村民张建涛说,自从村上有了农家书屋,村民纷纷丢下麻将、扑克,走进书屋,读书看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农家书屋成了大家充电、休闲的好去处。

    农家书屋是西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蜕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峰区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整合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编实织密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改善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新活力。

    西峰区城乡基层电子图书阅读机阵地全新升级,新建了藏书16万余册、3000多平方米的区级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开放式借阅和“无障碍、零门槛”服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双百双万”小康图书惠民工程,为全区204个单位配备34万册图书,惠及全区39万人民,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郁;投资约19万元在周祖广场、东湖公园西广场、和谐广场等5处城区人群密集场所安放电子图书阅读机6台,方便居民随时随地阅读,满足群众阅读需求。

    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新建街头小游园、乡村舞台等活动平台及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为居民提供功能完备的文体活动阵地;大力实施“乡村舞台”、“农家书屋”、“乡村记忆”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区100多个行政村实现“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全覆盖;完善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72个村级文化室,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营造文化“氛围” 让群众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看露天电影,放电影那天,天还没黑,我们就搬着小板凳去抢位置,生怕好位置让别人给占了。”董志镇北门村村民胡艳霞回忆道,30多年前,农村基本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看一场露天电影很是难得。“现在不一样了,时不时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歌舞、小品等精彩演出,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幸福。”

    34年来,西峰区持续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出实招,加快构建城区“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以精神文明引领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富有时代特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之花”惠及人人,改变城乡精神面貌。

    积极打造群众性文化品牌,形成了“和谐西峰大舞台”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坚持每年元旦春节前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和谐西峰大舞台”系列文化活动展演,以文艺演出、文化下乡、民间社火队巡演等方式,把精彩的文艺节目送到村里,为群众增添年味儿十足的文化乐趣。此外,不定期举办群众文化展演周、节庆歌舞晚会、文化三下乡、书画摄影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西峰公共文化事业的内在动力。

    在打造文化品牌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西峰区把民俗文化与节庆活动有机融合,以节会为主体,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相继推出了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三月三小崆峒旅游文化节、华夏公刘第一庙旅游文化节等一批文化节庆品牌,以节会庆祝为媒介吸引大量游客,有效提升西峰区的文化知名度。

    打造文化“新引擎 ”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致灵巧的耳坠,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制作精美的龙凤呈祥……琳琅满目的香包制品让前来选购的游客爱不释手。

    “以前,绣香包只是农村妇女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如今,这里是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有自己的技术团队,能够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香包非遗传承人刘兰芳说。

    近年来,西峰区坚持把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民间艺术产品为主导,打造香包民俗文化品牌。充分发挥艺术大师、刺绣能手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龙头公司,搭建规模生产平台,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优化品种,加强技术培训,开发集精美性、纪念性、便携性、实用性为一体的香包民俗文化工艺品。

    在香包产业发展过程中,西峰区建成后官寨镇南佐村、彭原镇沟畎村等7处“文化集市”,带动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开发,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依托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推动各类文化贸易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其产业聚集和孵化功能,使之成为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全区文化贸易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甘肃省文博会等展会和文化活动,拓宽营销渠道。

    如今,西峰区的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迪拜、白俄罗斯等地。民俗文化产品大放异彩,文化产业软实力的不断提高,西峰区先后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民俗文化产业调研基地”。

    在发展好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西峰区按照“大小规模并举、高低档次同步”和“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生态旅游新格局,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文化“联姻”的新型产业结构,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西峰区依据各乡镇民俗风情、历史资源、文化底蕴,深挖人文古迹、香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形成集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吹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冲锋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的西峰,文化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广场遍布城乡,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自信根基深厚,文化力量润物无声,踏着时代节拍,全区不断谱写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篇章。

编辑:张楠责任编辑:张楠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