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⑩】做水文章,景泰川里别样美
作者: 来源: 每日甘肃网 发布时间: 2019-10-17 17:34:28
一键分享到: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⑩】

  做水文章,景泰川里别样美

  金秋时节,景泰县景电工程和沿黄灌区各乡镇稻谷飘香,一片丰收的景象。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寇明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泳

  景泰县位于甘肃、内蒙古、宁夏三省区交界地带,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万里黄河一路奔腾,在景泰以东流经110公里,北上河套。

  “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曾经,生活在景泰川黄河高地上的人们,尝尽缺水的辛酸,只能“望河兴叹”。牵来黄龙入旱塬。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电工程建成后,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米粮川”,灌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利用黄河水资源,做好黄河水文章。近年来,景泰县不断优化灌区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废弃盐碱地发展渔业,以黄河石林大景区为引领发展全域旅游,努力让黄河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河”,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生态粮仓”新崛起

  景泰川紧依黄河,川高河低。50年前,除沿黄五佛乡、中泉镇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可以实现引黄自流灌溉外,景泰川干旱少雨、连年灾荒。

  为彻底改变落后的发展面貌和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1969年,景电一期工程上马开建。近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顶风雪、冒酷暑,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在1971年国庆期间,终于使黄河水跃上了数百米高的山坡,进入景泰川。

  景电一期工程,首开我国大型电力提灌工程建设之先河,创造了跨省区、高扬程、多梯级、大流量,被誉为人间奇迹。

  “百丈清泉上古塬,千里荒漠变良田”。景电一二期工程建成后,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0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景泰24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景泰人民的“救命工程”“翻身工程”。

  经过黄河水50年的滋养,如今的景泰川,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形成了一道美丽风景,大量的灌区生态植被得到了恢复,有效地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侵。

  “生态好了,风沙小了,种地有收成,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草窝滩镇农民万有全说。

  渠道纵横、林网交错,田陌相连。景泰县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措施的落实,还将节约的水资源配置到移民搬迁扶贫区、生态脆弱区和沙漠农业区,确保水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长期以来,景泰县的骆驼养殖以个别农户散养为主。一没水、二没草,无法形成规模和效益,这让当地想依靠骆驼养殖增收的人“望而却步”。景电二期供水工程上水,为当地养殖业带来了水源和动力。

  红水镇红砂岘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吸收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因地制宜发展奶骆驼养殖,做强特色产业。同时,依靠黄河水,红砂岘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旱地种植模式,全村582户人在经济作物、特色养殖等致富产业的带动下,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以渔还田治盐碱

  景电提灌工程灌溉着景泰县90%的水浇地,长期以来有灌无排,使地下水位抬高,肥沃的土地积存了大量盐分,形成了大面积次生盐碱地。上世纪80年代,景泰县地势相对较低的五佛乡、草窝滩镇、上沙沃镇等地开始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

  到目前,全县有20多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盐碱化危害。“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成为许多被迫弃耕、撂荒土地的真实写照。

  土地没水受旱,有水又遭受盐碱。在处理水与土地的矛盾方面,景泰县将盐碱地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利用工程治碱方式有效降低地下水位。经过不懈探索,2016年盐碱水养殖试验技术在景泰县获得成功。同年,当地政府提出以渔还田的“治本之策”,利用盐碱水和撂荒地发展水产养殖。

  在草窝滩镇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在盐碱区开挖鱼塘,同时在鱼塘周边取土筑田,抬高耕地。据介绍,盐碱水不仅适宜鱼虾养殖,鱼塘周边的地下水位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盐分溶进水塘,抬高后再造新田碱度降低,形成了可以恢复耕种的低碱度台田,而且每开挖100亩鱼塘就可以形成60亩农田。就这样,一个渔农综合利用系统在全县盐碱地上逐渐建构起来。

  自2017年以来,景泰县积极推广盐碱地渔业养殖项目,目前已在多个乡镇相继建设渔业养殖示范基地,在减少土地盐碱化危害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当地特有的盐碱水资源优势,对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挖一片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复一片生态。如今,景泰的“盐碱产业”一天一个样,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2017年,全县1200亩盐碱地完成了华丽变身,新抬高平整的耕地上,葡萄、甜玉米、西红柿等农作物长势喜人;

  2018年,南美白对虾的大批量淡化和鲟鱼水花培育取得成功;

  今年,景泰县首次实现鲟鱼盐碱水域全人工繁殖,试验养殖的小龙虾也成功上市……

  处理好水与地的关系,让盐碱地变废为宝。目前,景泰县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5万亩,抬田造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

  文旅融合显活力

  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河石林大景区,黄河拐了个大弯,出现了河水由东向西“倒流”的奇特景象,孕育了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奇观。今年国庆假期,景区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黄河战鼓、川剧变脸、宁夏花儿民俗非遗展演令人目不暇接;黄河楼艺博馆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带来了别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体验;模特秀、小丑表演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青海游客周层叶说:“在网上看到黄河石林的宣传片后,决定假期过来游玩。没想到这里的黄河这样美,各种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后我还要带家人朋友再来。”

  近几年,位于黄河石林大景区内的龙湾村依靠便利的黄河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水平,升级改造服务设施,全村人几乎全部参与到了旅游业发展中,人均年经济收入达1.8万元。

  随着景区的发展,“驴的”成为当地一项旅游特色产业。龙湾村村民以前用于耕作的毛驴,套上板车成了接送游客的“驴的”,现今已经是村里增收致富的“快车”了。村民卢桂芳是一名“驴的”经营户,她说:“我们村以前用黄河水种地,现在依靠黄河有了旅游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景泰县全力打造黄河石林亮丽旅游名片,在黄河石林大景区先后成功举办百公里越野赛、国际雪联越野滑雪夏季滑轮积分赛、黄河石林国际自行车越野赛多项体育赛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吸引力强的生态旅游产业。

  在传统“靠水吃水”的基础上,当地还不断加速文旅融合,依托黄河资源提升景泰旅游品牌影响力,为群众添了财气,为地方发展增了底气。今年“十一”假期,全县共接待游客30.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9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双创新高。

责任编辑: 张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带有“陇东报”“掌中庆阳”“庆阳网”讯头、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视频等新闻作品以及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版权均为陇东报社所有。未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陇东报社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已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的,在转载、下载使用原创作品时,必须明确注明作品刊发媒体、作者、时间等完整信息来源。否则,陇东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934-592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