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记者 郑朝静)春节将至,各种饭局、聚会、应酬接踵而来,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时喝酒在所难免。医生提醒,酒和药有时无法共存,有些药和酒精“相遇”后,严重时会发生休克,危及生命。
近日,记者在我市城区内多家医院的急诊科了解到,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日常时间里,急诊科都会收治一些因服用药物后喝酒造成呼吸急促或休克的病人。
市民张先生在出院两天后就饮酒,结果浑身冒虚汗、心慌、呼吸急促,家人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其送往医院。最初,患者头脑还算清醒,不一会就出现了意识丧失。经过医生2个多小时的抢救,才转危为安。
原来,张先生在住院期间,由于肺炎每天输液治疗的药物中有头孢类药物。出院后医生提醒他不要喝酒,但张先生酒瘾太大,出院后刚过两天就没忍住喝了酒,结果差点为此丧命。
患者在医院就医时,医生都会嘱咐在吃头孢类抗生素期间不要喝酒。但是,很多市民并不清楚其具体的原因,只知道对疾病的恢复不好,对于严重后果知之甚少,以至于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喝一次没什么大碍,或者在不知情的时候吃了含酒精的东西后险些丧命。
为什么喝酒不能吃药?庆阳市人民医院医生赵晓春介绍,在人体内,很多药物和酒精都要经过代谢酶的代谢,一些药物可以影响酒精代谢酶的作用,而反过来,酒精也可以干扰药物的代谢。酒精和药物之间最经典的反应就是“双硫仑样反应”。酒精就是乙醇,双硫仑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并阻止乙醇的主要代谢产物——乙醛的代谢,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可出现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结膜发红、发热感、口干、头晕、头痛、目眩、心慌、胸闷、气急、出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言语混乱、话语多、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狂躁、意识障碍、晕厥、腹痛、腹泻、咽喉刺痛、口中有大蒜气味等症状,还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惊慌恐惧、濒死感等可怕反应,有些还会引起精神错乱、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情形,严重者则可能引发休克、惊厥、急性心衰、急性肝损害、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赵晓春提醒,患者在服用抗生素期间,特别是头孢类、甲硝唑类、替硝唑、沙星类,尤其是左氧氟、呋喃唑酮,绝不能饮酒,否则有猝死风险。除了市民已经耳熟能详的头孢类药物外,平时用来治疗牙痛的属于甲硝唑类,酮康唑则主要用来抗真菌,此外使用痢特灵后饮酒也可能出现反应。
有市民提出疑问,那如果服用的药物里不含有相关的化学基团,是不是吃完药喝酒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赵晓春解释,只要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了乙醛脱氢酶的活性抑制,这个时候再摄入酒精,就有可能引起毒性反应。由于个体差异,药物进入我们身体后的变化也千差万别。
比如,阿莫西林不属于头孢,也不含有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基团,但同样临床上也有服用阿莫西林后饮酒,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出现。因此,建议大家即使服用的是理论上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类药物,服药后也尽量不要喝酒。
昨天喝酒了今天能吃抗菌药吗?多久能喝酒?赵晓春表示,通常为防止双硫仑样反应,医生会对所有应用头孢类抗菌的患者常规询问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酒精过敏史和近期饮酒史。如患者在用药前七天有饮酒史,应禁用该类药;对应用头孢类抗生素的患者,应当嘱其在停药后禁酒时间不能少于七天。
“如果吃药后喝酒身体不舒服,应及时送医。如果不清楚具体哪些药物容易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就牢记用药后不要喝酒,喝酒后不要用药。”赵晓春说。
酒和其他药物的禁忌
感冒药/抗结核药+酒=肝脏损伤
绝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及缓解疼痛。而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毒的代谢物质,需要与体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结合才能降低毒性。
过量饮酒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内的谷胱甘肽,致使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增加肝脏衰竭的风险。
降压药+酒=急性血压异常
服用利血平、卡托普利、心痛定等降血压药期间如果喝酒,可能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出现低血压性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增强降压药的效果,引起头痛,甚至休克。部分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复方双肼屈嗪与酒精合用也可能会使血压急剧升高。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在服用优降糖、降糖灵、甲苯磺丁脲等降血糖药期间不能同时饮酒,因为酒精具有增强药效的作用,两者相遇,可能引发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诱发乳酸血症。
镇静催眠类药+酒=死亡
一些起镇静催眠作用的安眠药本身就有一定的抑制呼吸、心跳的作用,而酒精也有相同作用,两者合一可产生双重抑制作用,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环中枢也会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