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话说陇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陇东,是一个历史名称,又是一个地理概念。从历史名称上讲,专指庆阳市,庆阳古称北地,习称陇东;从地理概念上讲,因为地处甘肃东部,也包括平凉。在中国历史地理上,庆阳“东抵榆林,西界黑水(即平凉灵台县的达溪河),南接泾渭,北控宁塞”,是“三边襟喉,关辅藩篱”“为诸夏之要害”。在中国人文地理上,庆阳虽属中国西部,却处于这个西部的东部。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陕甘、甘宁、秦晋地域的划分,秦陇、河套的板块学说,泾渭文明、汾洛文明的脉络理论,黄土文明与黄河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陕甘宁盆地与陕甘宁边区称谓等,都与庆阳有密切关联。

历史上的庆阳“北控羌胡,南辖关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接宁夏的环县,山峁连绵不断,史称“实银夏之门户,豳宁之锁钥”;东靠陕北的合水,“原阜盘旋,沟涧辐辏”,与峰峦起伏、绵延400公里的子午岭林区浑然相接,成为天然屏障;南临关陕的正宁、宁县,史说“联络关陇,襟带彬岐,川谷高深,地形险固”;西当六盘山的镇原县,“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重要的战略地位,险要的地理形势,使庆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庆阳人民历来就有习兵尚武的精神。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庆阳人民习兵尚武精神和勇于反抗意识得以陶冶和磨炼,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深深根植于这片古老的黄土地。

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和中国黄土堆积,被学者认为是解读地球变化的“三大天书”,而庆阳则是黄土“天书”光彩耀目的一页。陇东黄土高原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气候变化的历史、生物演变的历史、人类进化的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庆阳丰富的石油资源描述了庆阳侏罗纪动物园的勃勃生气;庆阳深厚的煤炭资源展示了亿万年前这里林草的繁茂。1973年春在董志塬以东的马莲河畔发掘出土的“黄河古象”化石是世界上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成为举世闻名的“国宝”之一。陇东董志塬沉积的黄土层厚度最深的地方达到200多米,堪称世界之最,她的历史和文化似乎比这数百米黄土层还要深厚,她蕴含了黄土高原对中华文明的意义、庆阳对中华文明的意义。

在陇东,从高空俯瞰,黄土高原是平畴沃野,粗犷、雄浑,为世界所罕见。如果你置身沟壑,那平原就破碎成山了。粗看,山是浑圆的、苍老的,山山都刻下深深的皱纹。“天下黄土第一塬”的董志塬,不仅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块高地,还是一块人文地理的高地。

中华民族医学史上的圣典《黄帝内经》,传说是庆阳一个叫岐伯的人与轩辕黄帝论医而整理成书的。从此,在我国产生了“岐黄之术”中医学。镇原县城北山上有个读书台,是东汉大文学家王符读书的地方,这位力举农桑为“治国之本”和“务农富农”的思想家,用他震撼朝野的《潜夫论》,抨击时弊,揭露黑暗,被后人尊为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出生于庆阳的傅介子是西汉时期的名将,见于历代史书的傅氏家族中的文臣武将、诗人作家,就有50多人。其中傅玄、傅咸父子,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学者,所著《傅子》《傅玄集》《傅中丞集》,是我国魏晋时期历史的一面镜子。明代大诗人李梦阳,也是庆阳人,他在文学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著有《空同集》《李梦阳诗集》,为祖国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

从中华文化曾经直接影响的范围和中华古人类的足迹所至来看,庆阳属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范围,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中心之一。它虽然不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是,历史上庆阳曾多次撬动过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陇东就有人类活动。1920年,在董志塬以北的华池县赵家岔发掘出我国最早出土的旧石器,使盛嚣一时的“中国没有旧石器文化”之说哑然失声。远古时期,轩辕黄帝就在这一带“迁徙往来,披山开道”,开辟荒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后氏政权废弃农业,周族部落首领不窋失去农官职务,率部落和奴隶逃到陇东后,“务耕种,行地宜”“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夏桀二十二年公刘迁豳”,在宁县城西的庙嘴坪筑公刘邑,建古豳国,发展农耕,扩疆辟域,“周道之兴肇始于此”。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义渠戎国所在地,雄踞一方的义渠戎国都城治就在董志塬东侧的焦村乡西沟村。秦灭义渠后,在今庆阳设北地郡,并在此修筑了秦长城和秦直道,足以使你看到强秦的雄风。虽经风蚀雨浸,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通车。千古一帝秦始皇沿直道云游天下,宣示统一四海的功德。汉武帝率18万大军沿直道出巡北上,威震匈奴。唐太宗李世民和唐肃宗李亨也是在取得陇东稳定之后,才使长安得以安定。从王昭君由秦直道出塞和亲到狄仁杰由宁州入朝辅政,从范仲淹华池筑城守边到李自成转战陇东,这里曾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在中国近代史上,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少帅的东北军,都在董志塬上留下了历史的辙印。

而今,陇东境内形迹隐约的烽墩,风尘千年的佛窟,宏伟精美的古塔,铸造考究的铁钟,罕见的老子“道德经”幢以及千年香包,都是我们祖先在这里建功立业,开创文明的真实记录。历史,总不能缺少人民群众的创造。道情、皮影、刺绣、剪纸和民歌历来被视为庆阳民间文化艺术的“五绝”,它们相互影响,交映生辉,各树一帜。贴在农家窗棂和炕头上的剪纸作品及刺绣的各类香包、挂件、枕顶、鞋垫等,既有原始图腾的多种崇拜,又有东方古老的民俗特色和审美情趣。从周、秦就在庆阳流行的皮影戏,造型古朴,刀法精细,唱腔粗犷豪放,记录了多少古声古韵,古腔古调。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庆阳又展示了光辉的一页。大革命时期,西北早期共产党员、甘肃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王孝锡,回到家乡宁县太昌镇建立了甘肃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彬宁支部。在陇东播下了革命火种。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又在这里宣传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一座丰碑,在子午岭深处的华池南梁荔园堡巍然耸立。刘志丹、习仲勋所领导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在大西北撑起了一块明亮的天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后,这里又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陇东人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全中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振才、特等文教英雄刘志仁、艺术英雄汪庭有、特等民兵英雄王存仁、边区劳动英雄孙万福、高隆清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专员马锡五、华池县长李丕福等党政领导干部,受到了毛主席题词嘉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习仲勋、刘伯承、李富春、谢觉哉、蔡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先后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为陇东革命老根据地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陇东,虽然偏于中国西北一角,却是中国西北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是西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是西北红军发展壮大的摇篮,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八路军挺进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

这块从远古走来,又必将走向未来的陇东黄土地,向人们袒露着自己的博大胸怀。庆阳市境内1万亩以上的大平原共有12条,面积382万多亩,其中,遐迩闻名的董志塬面积达136万多亩。条条大原,平畴沃野,广袤无际,土层厚实,质地松散,加上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雨量多,霜期短,是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一方“宝地”,很早就有“陇东粮仓”之称。

陇东,地处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陕甘宁盆地,地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石油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到了北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正式取名石油。陕甘宁边区时期就自力更生打井采油,使这里的石油工业在它的最初阶段就为中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石油部和地质部组织力量,对陕甘宁盆地进行了全面地质普查和勘探,1970年10月,千台钻机、万名“铁人”的洪流从全国各大油田涌向古老的黄土地,在盆地3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性油气勘探。经过近50年的勘探和开发建设,先后在盆地内的庆城、华池、西峰、环县、镇原、合水、宁县以及陕北等地找到了39个油田和6个气田。这里成为我国第1个储量上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长庆油田公司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特大型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陇东石油城正在迅速崛起。

再看看横跨在正宁、宁县、合水、华池的子午岭林区。它峰峦起伏,逶迤连绵。虽历经亿万年的风雨沧桑,而依然一派轩昂气势,鲜俊本色。在陇东黄土高原,保留下来这样一大片天然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公里,总面积800万多亩。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曾经创造过华夏文明,全力养育了中国革命,为民族昌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森林是人类的摇篮,过去的一切辉煌,都是在这片绿色中创造的。子午岭,不仅是一块效益很高的经济林,还是一块重要的水土保持涵养林,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绿色屏障”和“天然水库”。有人说,没有子午岭,就没有沃野千顷的董志塬;没有子午岭,就没有盛极一时的“陇东粮仓”;没有子午岭,就没有云蒸霞蔚、露润雨济的庆阳;没有子午岭,陇东将成为“苦甲天下”的陇中。是啊!子午岭不仅养育了陇东人民,而且养育了中国革命。这就是陇东,这就是美丽的黄土画卷。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