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读《道情遗珍——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珍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发现这本《道情遗珍——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珍藏》,纯属偶然。笔者供职于《藏书报》,耳闻目染过形形色色的收藏,有次看到有关“皮影收藏”的新闻,心想有人收藏这些物件儿,也必然有人收藏此类文献。于是在图书网上检索“皮影”词条,突然这本书就映入眼帘:封面设计清新雅致,一只吐火兽皮影呼之欲出,让整本书都充满了有关民俗的想象,书封打开方式也似有玄机。再看书名,“道情”就是“陇剧”,是陇东的地方剧种;“环县”是革命老区庆阳的一个县,笔者老家就在陇东庆阳,那里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至今古风犹存。

  艳羡于“颜值”如此之高 ,又好似他乡遇故知,一时志在必得。这本书出版时间是2012年,而我发现这书已是两年后了。到手后反复摩挲,时常观瞻。今日再度细阅,更觉此书难得。该书的学术价值、艺术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可谓非常之强,更为非遗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思路。

  该书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科技大学遗产保护学博士生刘畅、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周岩博士——两位女士的共同作品。在后记中,我们也能大概了解到《道情遗珍》的出版缘起。原来,刘畅和周岩对环县道情有着共同的热爱。刘畅从事的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道情皮影的濒临消失心急如焚;周岩是画家,对道情皮影的美学价值有着更深的感悟。2009年,在周岩位于北京的小画室内,她们天马行空地谈论着民间艺术,无意间谈到了“道情皮影”,两人一拍即合。对于民间艺术,对于学术工作,两人都心怀敬畏,用她们的话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确定了书的基调后,两人约好摄影师,扛着摄影器材,在2010年的农历新年,从北京一路辗转到达环县,走访皮影班子和皮影雕刻艺人、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进行信息采集。她们的行动还得到庆阳市、环县两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此后,她们又辗转中国多个博物馆,皮影收藏者和各地文物商,拍摄道情皮影图片。每一组甚至每一张皮影的图片,都经过无数次协调、劝说、游说,可见资料收集之艰辛。2011年的大部分时间,刘畅在德国柏林撰写博士论文,周岩则在课余承担了大量的编辑和联络工作。北京和柏林的6个小时的时差,她们忍受着时差的极大折磨,在线沟通编辑成书了。而且,刘畅还为该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英语翻译,因此,读者见到的是一个双语版的能够走向世界的著作。在编辑期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召开遗产学会议,刘畅借机安排了一个小型展览,向专家学者介绍了环县道情皮影,还征求了有关书稿的意见。2011年,《道情遗珍》的稿子终于敲定。与此同时,在“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上,中国皮影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刘畅、周岩二位学者,为我国这项“非遗”的保护,也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该书还邀请了刘畅博士所在的德国勃兰登堡州科技大学跨文化主任,遗产保护研究生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学教席玛利亚·阿尔伯特教授,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余凯斯教授,以及环县县长何英禅分别作序,他们从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方面给予该书很高评价。

  两位学者虽各自角度有所侧重,但从书中,我们能体会到她们为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而自觉承担的崇高使命感。该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刘畅撰写,详细记录了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以及戏班的演出操作,并从道情皮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二章为周岩撰写,从艺术角度出发,对环县道情皮影中造型、色彩的独特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了深入解读;在第三章中,周岩对环县道情皮影,在人物、神怪、场景三大分类的基础上,按照道情皮影专业术语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之后,她们用占全书七分之六的篇幅,结合分类,系统展示了拍摄得来的珍贵图片,使该书的学术性、艺术文物性、收藏性得以集中体现。但令编著者和读者遗憾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所采集的图片未能进行全部展示。

  说到收藏性,并不止于该书内所收的精美艺术品图片。前面说到,该书的设计也令人惊喜,大掩襟式封面,打开后,硫酸纸夹页中朦朦胧胧隐藏着一幅印制精美的皮影佳作。这张佳作可以从硫酸纸夹页中抽取出来。夜晚在灯下展开端详,意趣横生;如能装框悬挂,也会为书房陡增雅趣。2014年,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印刷博物馆协办的“第二届华文出版物艺术设计大赛”上,这本书获得设计金奖,可谓实至名归。

  虽然该书可藏可赏,但是对一般的读者来说,阅读价值却稍显不够。该书仍适合对道情皮影较为熟悉的读者,或者是对民俗文化比较有研究的学者。笔者有两个不切实际的建议:一是如果二位学者当时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将自己的走访过程,以散文风格的文字,辅以精美的图片记录下来,那也是另外一番风景,更利于大家对道情皮影的普及性认知。当然,皮影艺人文化水平一般较低,表达能力也受限制,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信息,尚需考察;二是该书多少会为民俗和非遗类主题图书选题提供视角。非遗种类甚多,单就皮影而言,就存在十种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这些能否集中成书,成为集中成套的特色文献,也值得思考。其他非遗种类亦然。

编辑:李博芬责任编辑:李博芬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