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宏:长篇小说《厚土周原》样章+创作谈
作者: 刘伟宏 来源: 庆阳网 发布时间: 2020-06-24 09:11:15
一键分享到:

作者简介


刘伟宏,男,汉族,1974年8月生,1995年毕业于甘肃政法学院,系庆阳市西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职工。其自幼酷爱文学,具备一定地创作素质。上大学期间,他发起创办了甘肃政法学院“青春行”文学社,担任社长,先后有三十多篇文章刊登于院报。其中《试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对中国法文化的影响及思考》,被评为学院最佳论文。发表于《北斗》2008年秋之卷的散文《奶奶的眼泪》,获中共西峰区委宣传部“和谐西峰——八荣八耻”故事征文优秀奖;小说《圆梦》获本次征文二等奖。2010年其撰写的演讲稿《甲子吟》,获庆阳市“颂辉煌成就 话坚强国防”主题征文,成人组一等奖,先后受到西峰区委宣传部、庆阳市委宣传部的表彰奖励。


《厚土周原》片段

迎骨

王仑想以参会行动,来撇清自己与“杀狼”案毫无瓜葛。同时也为他在周城的复兴王商号繁荣,争得一线人脉空间。带着五名商会代表,就到平化城参会去了。

会场四周,站着子弹上膛的灰狼兵,他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个参会人员。而参会的周地17县商工名流,个个像绑票一样,困在会场里,吃喝拉撒都被监视起来。

这次,张狼给每人摊派了三千两银子的安民费。在距离上次募捐仅仅一年多时间里,各个商号又得掏出数额如此巨大的银子,着实让人吃惊哩!

再次感到空前的压力,王仑几乎窒息了。上次的安民费,已经榨干他的积蓄,还拉了一河滩债。而今这费又灾难般降临了。

想起唐平当日告诫自己的话——“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凡事应该思谋清楚,损阴德、祸害旁人的钱,再多也不能挣!”王仑就痛苦地圪蹴在个圪崂里,反复思索着。

王仑见自己只不过是张狼敛取钱财的工具罢了。除此之外,再没任何可以炫耀和肯定的东西咧!多少个厚土地上的家庭,因为自己提供的烟枪,而赤贫如洗!多少个厚土地上的家庭,因为自己提供的烟枪,而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呐!为了挣钱,自己违背了亲情和友情的忠告,祸害了周原人,也敛取了大量钱财!可是钱财是在人世上转的东西,今儿在你手里;明儿在他手里。钱财没有变化,而主人在不断地变化。而今,什么都没咧!能够在朦胧的夜空里,依稀看清楚眼前的是个大坑,那是给自己挖成的墓坑呐!

经过三天三夜磨破嘴唇皮地讨价还价,只有周南县商会会长和两个商业名流看来势头,硬撑着头皮答应了摊派的款额。他们各向家里写信,就让千方百计凑齐银子,立即送来,把自己接回去。而其他人还继续处在观望中,看能否有点转机,给自己争得丝丝喘息的空间。

彻底被激怒了!张狼歇斯底里地咆哮着,要拉个不听话的商会会长“撕票”立威哩!在他看来,这些富得流油的商会会长,那个不是依附在自己大旗下发得横财啊!如今,自己遇到为难之处,他们个个置若罔闻,着实使人汗颜呐!

到底拉谁出去开刀立威哩?张狼左右权衡起来,他想起自己险些命丧周城的事。这凶险的周城,一定藏匿着反对自己的势力。抗费抗捐的周里县商会会长王仑,不是产业就在这里吗?这时候,张狼脑海里出现王仑长着獠牙的黑嘴脸,狰狞恐怖地笑着。

这是一张吃里扒外,随时可能背叛和出卖自己的嘴脸;这是一张狞笑着,在自己旗下发了财的嘴脸。王仑随之就被镇守使张狼点名“撕票”立威了。

张狼命人把王仑拉到平化城西门外的旷野里,执行犬决命令。而周地17县参会的其他商工名流,被灰狼兵押着观看行刑。

旷野里,王仑被侩子手绑在一棵树上,迎风而立。他深知自己完蛋了!面向东北方向,他望着天上丝丝缕缕向周原漂去的浮云,心里升腾起对斯地的无限眷恋与思念。他眼前浮现着周原上的万顷麦浪,在清风拂动下,滚滚波涛,发出阵阵飒飒声。落日余晖下,苍凉的金城寺砖塔遍身折射出万道霞光。萧关古道上,伴着滚滚烟尘,传来阵阵驮铃声,以及脚户们吆喝牲口的声音。他仿佛看见“细皮嫩肉”撅着肥臀,扭着腰肌,花枝乱颤地招呼生意。一阵狂风吹来,周原大地飞沙走石,土雾旋天。而“细皮嫩肉”花朵般的脸蛋,突然成了青面獠牙,长着狗毛的怪物。她张开血盆大口,吐出长长的红舌头,呼哧呼哧地出着粗气,张牙舞爪地向自己扑过来。他眼前又出现几个缺钱抽不起烟的大烟鬼,睡在自己烟馆门前,口里吐着白沫,翻着白眼,人事不省。他还看见几个面黄肌瘦的烟民,在集市上卖儿卖女。王仑猛地仰起头,大声呼喊:“周原的父老乡亲呐!儿子对不住你们啊!儿子王仑要走了,在阎君面前会忏悔今生所犯的罪过,来生做牛做马,供大家驱使,向大家赎罪呐!”喊到这里时,他泪如雨下,就泣不成声了。他希望自己声音,通过缕缕云彩,带到周原上,传遍旮旮旯旯哩!

这时候,一黑一黄一白三只军犬,狂吠着冲进了刑场。它们只只个大毛长背宽头大嘴阔,毛色油光闪亮,吐着长长的舌头,呼哧呼哧地忽闪着。这舌头冒出丝丝白气,掉下些许口水,忽收忽吐,忽长忽短,忽卷忽舒忽展,像三盏明灭可见的鬼灯笼。摇头晃脑,左蹦右跳,它们围着王仑蹿个不停叫个不休。

刽子手把手一挥,黑狗咆哮一声,扑上来,张开血盆大嘴,露出獠牙,伸出锋利的爪子,三两下就撕掉王仑衣服,露出白晃晃的肉。王仑头上青筋暴起,牙关紧咬,两眼放射出愤怒的火焰。黑狗一跃,一嘴吞紧咬死王仑的胳膊,头一摇,尻子一晃,尾巴一摆,撕下一圪塔血淋淋的肉。王仑大吼一声,声若巨雷,胳臂上血流如注。黑狗却被惊得向后退了几步,它脖子一伸,囫囵咽了嘴里的肉。听见这声音,黄狗和白狗耷拉上脑袋,夹着尾巴,就急急跑开,在一旁觊觎着。黑狗愣了愣神,又冲上来,嘴巴吧咂吧咂地喝血啖汁。观望了一阵子,黄狗和白狗见同伴得手,也就大胆地冲上来。黄狗咬住王仑的大腿,喉咙里呜呜呜呜地发出狠声。白狗张开罐罐嘴,一口吞掉他的耳朵。王仑的肚子被黑狗扯剥开,露出怦怦跳动的心脏。他紧闭双目,一声不吭,而地上淌了一滩滩鲜血。渐渐的,他没丝丝声息。三只军犬狼吞虎咽了一阵,只只浑身糊满人血,挺着圆鼓鼓的肚子。

看看遍地骨头多肉少,它们在那达野性大发,互相撕咬得头破血流,只只成了血淋淋的催命无常。咬累了,就站在那达,它们喘着气,斜着眼睛,射出森森寒光,窥视着人群。

见这血腥场面,旁观的商界名流,一个个吓得筛糠般,不停地哆嗦着。闭住眼睛,捂紧耳朵,他们生怕野兽猎食般的惨状,被看见被听见,抑或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些商界名流,经不住恐吓的折磨,哗啦啦地把屎尿洒在自己裤腿里。这熏天的粪臭气味,逼得使人直打趔趄。有的干脆跪在地上,扯长声音,就哭喊着说,官长,饶命呐!家里上有高堂,下有儿女。要多少,我们就筹多少呐!

王仑被撕票的消息,很快就传回周原。王昆找唐平问计。唐平说:“要知如此,何必当初哩?”他后悔在开烟馆这事上,自己没尽力拦挡王仑,甚至置办他的土地,变相地推波助澜了。他也怀疑当初阻止王仑种罂粟开烟馆,自己赌咒发誓般的话,今儿彻底应验了。就懊悔不已。

后悔归后悔,眼前的事,还要唐平一桩桩地去摆平哩!

据目击者回来说,三只军犬吃饱咥足之后,王仑尸首仅仅剩些骨骸。迎回遗骨,把他下葬,也算对逝者的安慰了。

头昏脑涨的廷台、廷阶,回到三关城里,跪在王昆的盛和记盐行门口,哭闹着要冲进平化城,与镇守使张狼拼个你死我活哩!这使原本烦乱不堪的事,更加纷繁芜杂了。

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唐平低头思谋了一晌午。抛开自己与王仑之间的手足亲情,着眼棋局,他认为自己该挺身而出,为周原百姓讨个公道。

他决心带领周原百姓拼一回,为王仑的死讨个说法。作为归隐的乡贤晚清周里县团练长,在周原上的青壮年中间,他有足够的影响力,使自己干成这事。思虑再三,他觉得只有从三关城里发起迎灵行动,包围驻在周城的帮统衙门,才是围魏救赵的上上策。

三关城的一个集日,一只寂寞的老鸹站在金城寺砖塔顶上,哇哇哇地嘶哑号叫着,似乎心里憋着无尽的忧伤与苦水,要一吐为快。孤独的三关城在莽莽周原上,苍老而又单调,熙熙攘攘的人流,像条长长的巨蟒来回在城里摆动着。在金城寺砖塔下,唐平和王昆搭设了祭棚,公祭被“撕票”的王仑。祭棚上方悬挂着白绸做成的挽幛,上书“还我公道”四个大字;祭棚左面挽联是“一生辛苦忙碌皆为过活家计”,右面是“半生克俭积蓄只是转运而已”。

王廷台和王廷阶身穿重孝,匍匐哭泣。唐、王、金三家人,尽管因为王仑种大烟及开烟馆的事,产生了磕磕绊绊、恩恩怨怨,但是在他死亡形成的恐怖与悲伤面前,所有的侄辈孙辈后人团结起来,个个身穿孝褂,腰系麻绳,痛哭流涕。

当人流渐渐汇聚在祭棚周围,纷纷打听事的来龙去脉,个个扼腕叹息的时候。唐平面带悲戚,声音低沉地说:

吾辈居周原,从匪军作乱算起,已近一甲子矣!然世道弥艰,民生凋敝,民不聊生,从未有似这情形。

自从开放烟禁,实施“烟亩罚款”收费以来,哀鸿遍野,千家万户破产者不胜枚举,皆呼号奔走,沦为乞丐。卖房卖地、卖儿卖女,而卖妻荡家者,比比皆是。

国有国法,不肖者皆可正典,以儆效尤。夫王公名仑,虽生不才,糊涂为人,开了烟馆,但罪不至于“撕票”。

周地镇守使张狼,以烟敛财,仗势欺人,索取保护费,未果。遂私下毒手,处王公于犬决极刑。

夫我中华,仁义之邦,礼仪传家,治世必有典法。

民国创建,五权宪法,保障民主、民权、民生。

今之时局,军阀当道,滥设私刑,敛取钱财,肆意作践人命。天理昭昭,公理何在呐?

青山作证,王公冤屈,仅为镇守使一敛财工具而已;厚土有声,伸张正义,为王公之死讨回公道。

今号召诸君,随吾行动,同赴周城,向帮统衙门讨个说法,迎回遗骨。动员各县,同时行动,向知事力陈烟害,禁烟爱民。

随着唐平慷慨陈词的话音落下,围观人群泣不成声。他们个个振臂高呼,纷纷响应。

于是,扛着挽联,他们大步向周城走去。在这人群里,刘三镇留着短发,穿着制服,蹬着长筒皮靴,精神抖擞,十分引人瞩目。在他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

在日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期间,刘三镇较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政治制度。但是,日本人歧视华人——支那民族恶愚的习气,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尤其,“九段坂”的靖国神社和“游九坂”的世界博物馆内陈列的中国男子吸鸦片女子缠小脚的模型,深深地触动他的心灵。

后来,得知他大病危,三镇就急忙赶回来。料理毕丧事,他深恶日本社会仇视华人的法西斯风气,就放弃学业,留在家乡,他想干些实实在在的事。

在三关城跟集,刘三镇看见唐平慷慨陈词,号召正义之士,同赴周城,向帮统吴岱讨个说法。被他老当益壮敢于担当替人出头的高义行动所感染,刘三镇就夹杂在义愤填膺的人群里,向周城帮统衙门赶去。

周原百姓不堪忍受开放烟禁带来的物价飞涨的痛苦,闻讯就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一路走来,请愿队伍壮大到一万余人。

那时候,正值邵老三和柳老八领导的红枪会,在周南县设坛吞符,招集饥民,练功起事;在周北县和周里县一带,赵老五和陈老二、杨老四领导的饥民武装,请来关圣帝君护佑,也抓紧练兵。他们一度攻破县城,劫堡掠寨,吃大户,队伍声势渐渐壮大。于是急调周原上驻军,驰援清乡战事。而周城守备空虚,前方战事釜急,帮统吴岱就一时调不来回援队伍。

唐平始终主张和为贵,要给“开放烟禁”和王仑之死这两件事讨个说法。迫于形势,吴岱一面上书张狼,请求指示,一面与唐平等人展开对话。

刘三镇精通宪章体制,一再言明:“将不辞辛苦,上北京找段祺瑞政府,状告周地镇守使张狼私开烟禁、敛取钱财、草菅人命!”

接到帮统吴岱的求救信,张狼见周地各县饥民起事,此起彼伏,势成燎原,如果激起周原民变,局面就更不可拾掇。他也害怕这事一棍子捅出去,在全国摇了铃,就答应商量这事。

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蒙蒙细雨悄悄然落在周原大地上,无声滋润着这块厚厚的黄土地。请愿人眼泪,和着冰凉冰凉的雨水,在古老的周原上汇成径流,哗哗哗唱响一首生命的抗争曲,穿过山川,急急向黄河奔去。在周城帮统衙门,唐平和王昆、刘三镇作为迎灵代表,与帮统吴岱展开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交锋。

据理力争,唐平要交还尸首,抚恤家属,赔偿损失。他说:“夫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咋能绑票而杀害无辜呐?”

帮统吴岱面露尴尬,不好意思地狡辩:“唐公误会,系无知士兵违反纪律,过失射杀无辜。咋有镇守使大人担待的道理呐?”

唐平愤然:“帮统大人何必文过饰非,掩盖真相。若是过失杀人,就请交还王公的完整尸首为盼!”

经过七天七夜的舌战,双方取得移交王仑遗骨的共识。而在细节上,一时却难以达成。

这时候,王廷台和王廷阶身穿重孝,带领众人,手执镢头铁锨等农具,要攻进帮统衙门,杀了吴岱以牙还牙。而愤怒的周原百姓,像开了闸的洪水,奔腾咆哮起来。他们个个义愤填膺怒发冲冠的呐喊声,与淅淅沥沥哗哗啦啦的雨声,交织在一搭,此起彼伏,声势震天。使帮统吴岱胆战心惊,如坐针毡,惟恐持续下去生事生乱呐!

迫于无奈,吴岱就向唐平讨救。他说:“唐公德高望重,就该出面止乱,要给原上百姓谋福祉哩!”

唐平允诺:“避免刀兵劫是周原苍生的共同心愿。然而,王公之死,使群情激奋,就不得不从速处理。不然,必生祸乱,咋谈和谐咧?”

看到情势危急,吴岱示弱了事:“鄙人即日就派人赴平化,接回王公遗骨。可酌情付银子五十两,作为丧葬费用。而唐公要拿身家性命做保,在平平安安的前提下,鄙人愿替镇守使出面,到王仑灵前致祭,扶棺下葬遗骨哩!”


创作谈

厚积感发 “九气”炼真

我自幼酷爱文学。

四五岁时,父亲花了三十五块钱,买回来一台上海产的红灯牌收音机。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个新鲜玩意,村子里那些不用出工的长胡子老汉,就常常赖在我家里不走,嚷嚷着要听秦腔。每每到下午,收音机里停台了,他们就出五关斩六将地谝开了。这时候,爷爷总会端出旱烟匣子和卷烟纸,让他们过过瘾。这谈资往往围绕世代居住的村子和原(董志原)上的过去,豆子一行、茄子一行,有眉有眼,无所不包。有时候,几个“长胡子”会对一个问题展开长时间的争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懵懂中,我就懂得这里不但有树,而且还有诗和远方。

八九岁时,我和小伙伴们一同出去放羊。他们个个拉着自家的羊,寻找草高草嫩草密的地方,让它去吃。而我把羊拴在自家已经割过二茬的苜蓿地里,让羊儿去啃草皮,自己就把腿展长看小儿书看小说,天黑了,就拉着两肚秕秕的羊回家了。这事终于被爷爷发现了,他搧过我几耳光。那时候,识得字不多,一套长篇评书《岳飞传》就看了三个多月。不认识的字,就端详就查,有些字尽管不知道是啥,但书中出现的频率高了,就能七里八分地猜来意思。渐渐地,家里发现我这“不务正业”的嗜好,母亲就常常搜查我的书包和衣兜,还撕过书。被迫无奈,我就把自己借来的和用攒下零花钱买来的那些书,让村子里的伙伴替我背在他们的书包里。

母亲为了纠正我痴迷看课外书的毛病,就因势利导,给我订报,坚持长达八年时间。这在她每月只有17.5元钱的薪金里,也算得上一笔不小的开支。

小学三年级,我上毕生的第一节作文课时,老师出的题目是《种麦》。写了一个晚上,我才写成一篇二百多字的作文,没想到这篇绞尽脑汁扭捏成的短文,竟然是我们班的范文。当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在全班四十多名同学面前念的时候,我心里暖洋洋的,如沐春风。

在我写作积习的形成与培养方面,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李林翰的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时候,全级四个班,李老师是我们二班的班主任,他把我的每篇作文都予扎实细致的修改,然后推荐到全级四个班作为范文去念。他一再鼓励我投稿,我却因为自卑与胆怯没敢尝试。初二时,他选了我写的一篇作文,让班上书写工整的同学抄了,就寄到陇东报社去投稿,却石沉大海。事后,他就鼓励我说:“你的文章语言活泼风趣,诙谐有力,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生动感人,说实话超过高二一些尖子生的水平,可惜篇幅有些长,一般版面有限,报社不会刊登长篇文章。以后就写些短小精悍的东西吧!坚持投稿,一回不行,两回三回再来。”可惜,怠惰使我始终没有战胜自己,便就做罢了。

但这一时期,是我毕生文学细胞繁育最旺盛最快的一个阶段。每每风吹草动,兔奔燕飞,都会触发我的感想与思绪,一发而泻。常常夜深人静时分,我被这真切的感触所惊醒,就披上衣服去写日记。

大学期间,是我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阶段。一些爱好相同的青年,聚在一搭,振臂一挥,就成立了甘肃政法学院“青春行”文学社,我就当选社长。回首那时的一些作品,还稚气十足,是入不了大家法眼的东西,纯属瞎无聊罢了,但毕竟充实了课余生活。每逢周末,我们相约去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搞搞沙龙,开开笔会,上百上千文学青年,在一块儿切磋切磋,所谓以文会友。

参加工作后,一直忙于庶务,就没了写作激情。尤其因家道贫寒,常常为膏粱谋衣食忧,就兼顾不上爱好。偶尔,也写一篇文章见诸报端,或者参赛拿奖,完全是敷衍了事罢了。年过不惑,终于明白家藏万贯钱,不如腹有万卷书,终日碌碌为名利奔波,不如静下心来写写东西。一杯茶、一碗饭、一件衣服,对平庸的我而言,已经不再是生存威胁,应该追求精神食粮了,就思谋写作。

2016年3月,我所领薪的西峰区城管局发文鼓励职工搞文化艺术创作,当时为了应付差事,打算写篇三两千字的回忆我的祖父的文章。祖父离开我已经27年了,长歌当哭,权当念想吧!提起笔来,却出现了四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灵感就闪电般袭来。提起笔来,思若泉涌,一口气写了半个月,写成了十多万字的东西。这与起初的三两千字的计划,形成了很大反差,但仅仅是些道听途说断断续续的篇断性东西。二是没想到语言上有土不拉几的地方风格。一口气能写十万字的东西,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事,就带着自己的拙作,去找我大学时的文友人生的挚友巩晓明。他在庆阳市电视台工作,长期从事文案写作。没想到他说:“你语言过关了,写的东西很有立体感,若把这些串连起来,就是一本小说。”三是没想到瓜子被鼓动起来就能“吹”出一头“牛”来。心血来潮,我就埋头继续写作。每个深夜就创作到凌晨四点左右,头发脱了一茬又一茬。苦苦坚持了一年半时间,我写成了125万字的东西。先后花去四年精力,历经11稿的修改增删,定稿了约73.4万字。四是没想到锤炼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语言方面,每扎实修改一次,就会发现些问题,而这往往是共性存在的。后一稿就是对前一稿的较大否定,到了第十稿修改完成,文字上已经较为满意,却存在介词运用欠妥的弊端,就修改了第十一稿,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我认为小说就是要写出一个地方的天气、地气、人气、灵气、神气、骚气、臊气,通过盐、油、辣子、醋、酱这些五味陈杂的常见东西,絮叨些平中见崎的事情。然后长长叹口气,就说没脾气。下面我就围绕这“九气”,对本书的创作展开阐述。

天气,就是指历史背景、人类命运、民族命运等大的环境。小人物往往生活在大环境中,他的身上就折射出环境的影子,或者说人物活动是环境氛围的产物。文为时而和。脱离了大环境的创作,就是哗众取宠,胡谝冒料,矫揉造作。即使暂时取得了成功,也是虚无的,没有生命力的,只是昙花一现。

《厚土周原》作为个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紧扣西北大革命前前后后的根根茎茎,虚化后展开了创作,这是本书的虚线。时间跨度上起清同治年间,下至1990年左右,以小说的形式还原了这约120年间在中国西北周原这块浑厚的土地上所发生的那些事。

本书围绕清朝末年,匪军开上周原,烧杀抢掠,十室九空。土匪撤出,朝廷就招募流民垦田生产而展开笔墨。主人公唐平怀着国学兴原的愿景,办团练、兴学、行仁义等,历经辛亥革命就急流勇退,再到迎接国民军北伐、共产党建立中国西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原大战、全面抗战、日寇投降、解放战争等,直至建国后的改革开放等历史时空,主人公接力展开了大量活动,使一个活生生的绽放着生命气息的周原跃然纸上。

地气,实质就是素材来源方面的问题,有没有真实性,符合不符合时代特征。小说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小说写作本是实实虚虚,虚虚实实的东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交织就互相运化着。

本书创作,我围绕董志原周围的镇原县、宁县、正宁县、庆城县、合水县、华池县、环县、泾川县及毗邻省份的部分地域等,展开扎实细致的研究。作品素材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一是口传。儿时祖父和村里些老汉谝干传,常常就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的拉些老故经,这些干料就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最初最原始的素材。二是家史。康熙十八年,我的先祖丕公来到董志城教县馆,繁衍了我们这一脉。代代书香门第,书礼传家,繁衍有四十多户,约三百口人。匪乱后,仅存弟兄三人。这时候,我的爷爷的爷爷德公出生了。三是王孝锡家史。王孝锡在董志原上创建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彬宁支部以及甘肃第一个革命青年组织——青年社。对其弟王干成著的《在过去的岁月里》一书,我予反复阅读。这是部回忆王孝锡家族历史的书籍,其艰难的里程,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田。四是史书。有了写作的冲动,我就反复查阅了刘文戈著的《革命烽火》、高文著的《蒿草集》、岳翔著的《西峰诗话》、梁中元著的《豳俗杂录》、贺秋萍和魏虎德合著的《庆阳近现代史》、《肖金镇志》、《西峰文史资料》、《黄土情韵》等本土书籍。其中,《革命烽火》使我萌生了写作提纲,《蒿草集》使我吃透了庆阳地方文化(民歌、莲花落、信天游、打夯调等)。《肖金镇志》对我提升原生态的方言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创作的中心点在肖金一带,该志投射出的文化信息,对本书的语言生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同时,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本书的写作,我先后就到庆阳城、南梁、山城堡、老爷岭、老爷山等地采风。在南梁一带,我就在白家砭的一户群众家里,生活了一个多月。还注意收集董志原上的一些口碑相传的故经,人物轶事,予以研究,并给与文学化开发。因此,本书是接地气的。

周原是虚化后的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原,她的影子就是董志原。浑厚的董志原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书,关键是要找准视角才能完全阅读和理解她。

董志原是我的家乡,是我长期生活的土地,她的历史就是破译中国西北革命历史发生发展过程的密码。因此,笔触董志原这个核心区谋划写作,就是找见了试图打开西北革命这个财富宝库的金钥匙,就能以文学的笔调,真实地还原一个个历史大手笔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回音等,及其在此过程中的人生百态。

董志原有五个特点:一是董志原是一个在中国西北相对较富庶的地方。这里土层深厚,农耕文化悠久,粮食亩产量高,是历史上的粮仓米囤。相传周先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长期以来,这里人就有精耕细作的传承。二是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土匪及军阀在原上横行肆虐,是造成这里人贫困羸弱的根源。清末,土匪上了董志原,杀戮造成人口锐减,民生极端贫困。匪患平定,清政府就在原上招募流民生产,形成这里现有的人群族系。这是董志原历史的分水岭,也是周围地区爆发革命的背景所在。从这个时间点入手选材,就等于摁住了放映陇东历史这部大电影的总开关。民国年间,这里频繁过队伍,你来我往,你叼我抢,上演了连台大戏,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生长发育的土壤。三是位于红白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董志原成为透视民国社会的窗口。民国年间,各路军阀对斯原展开争夺,你方唱罢我登场,谁羽翼丰满谁势力壮大,谁就控制董志原,这里演绎了民国军阀的春秋故事,成为一代代人口碑相传津津乐道的东西。董志原北面的驿马关,位于董志原与北面山区的地理分界线的咽喉地段,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紧扼的险要地段。国民党在这里设置关卡,对过往商旅展开盘查,使之成为事实上的鬼门关,封锁红区的堡垒。董志原是萧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过往脚户的血泪,写就了这里的诗史。董志原人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奋起抗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斗争历史画卷的一部分,就有了革命烽火在陇右地区的熊熊燃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参加革命,群众纷纷捐款捐粮支持革命。四是解放后,董志原人探索发展之路,能引发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建国后,董志原人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人一样,长期为吃饱饭苦苦挣扎。改革开放的董志原人,面对物质丰富的生活,更加激发起对历史的感恩回忆。而这念想与绵绵留长的历史韵味相呼应,更能激发人们对不流失的往事的回想。于是以历史为背景,创作一部史诗品格的文学作品,作为当下人们的精神食粮,就呼之欲出。五是董志原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中国文学的开端应该是从《诗经》开始的,而《诗经·豳风》就是陇东地区的民歌。这里不但有民歌,还有道情、童谣、莲花落等,无不真切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每到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年月,这里人就创作了更多的歌赋,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深切的控诉,流传至今。

人气,是指人物原型,其选择要有代表性。一般讲,小说人物在生活中要有原型,要有影子。《厚土周原》的主人公勾勒过程中,我主要研究了董志原上的太昌镇的王孝锡家族史、肖金镇的我的家族史和田家的家族史、彭原的杨家的家族史。同时,对清末到民国年代斯原上的名人刘养峰、刘登第、田淑清、田淑海、冯占魁等的个人经历进行了重点了解。还对民国年代参加革命的大量陇东儿女的人生轨迹做了查阅,汲取了大量养分,做了再创造,再加工。

主人公唐平的身上,有我的爷爷的爷爷,即高祖德公的一点影子。他在清末至民国年代的董志原上,是一代名人,出生于匪乱后的第二年,饱读诗书,捐过黄马褂,当过团练长。他一辈子轰轰烈烈干过些事,也败走过麦城,备受争议的事是晚年对家庭矛盾的处理。这既是家族的伤痛,又是深入脊髓的国学文化的折射。小时候,跟着大人在肖金街道跟集或者去村子里的懒人市上瞎逛荡,听到的最多的是关于我的高祖的逸闻轶事,有的甚至传得神乎其神。如:村子里的老人说,德公是个有钱人,戴了一副墨镜,自然与常人不一样。这镜面上有朵翡翠,状如白菜,碧绿剔透,远看在向下滴水,养眼名目,不是一般的好!这镜色十分重,可过目利,戴在眼睛上,白天能看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那时候,我就常常想这是什么眼镜呐?回去问爷爷,他笑说:“瞎扯!哪有这样的眼镜哩?”祖父一生让我最感动不已的就是十三岁走上脚户道,拉扯起一个家,带起了一村人。

本书主人公王廷柱是一个职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主要与秦陇革命烽火传递第一人王孝锡的诗歌人生对我心灵的触动与震撼有关,唐云就塑造成了一位饱经忧伤的贤惠贤良的革命母亲形象,就有了王廷阁、唐怀琏、王小红、唐凯业等擎旗自有后来人的革命接力者,使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同时,金宝宝形象的塑造,主要基于史载王孝锡在给父母贺寿时,被自己表弟带着国民党爪牙抓捕这史实。于是有了其父金魁、其母唐燕。而王孝锡被捕的始作俑者,就是当时的国民党省党部书记田昆山,就有了陈文魁、陈思民、陈若良、张胡宝等人物的出现。于是对民国社会靠裙带背景升官,走小圈子的社会习气,就一针见血地做了鞭笞。史载镇守使开放烟禁,实行“烟亩征税罚款”,敛取钱财,就有了王仑开烟馆暴富,被洗钱,被犬决。其子王廷台痛定思疼,就贱卖产业,被迫上山当土匪,最后走上革命道路。

同时,南梁一带的红色革命政权,作为西北大地上的旗帜,感染着周原人遥相呼应,砥砺前行。就有了一代代人走南梁,寻光明的探索之路。就有了解放前王廷台、唐凯业先后到南梁寻找共产党,也有了解放后的大饥荒年代,唐铁虎、唐凯旋等成千上万的周原人,去南梁一带求得生存。而后者与这年代,我的祖辈和父辈们离开董志原,去北里逃荒的生活经历对我心田的触动有关。历史值得永远去铭记和感恩,在没吃没喝的生命攸关的关头,又是南梁一带的大山给了这些董志原儿女的给养。

唐、王、金三家义结金兰,并互相结亲,这是匪乱后董志原的现状所决定的。就有了之间的爱恨情仇,与矛盾纠葛,这是本书的实线。而这种矛盾与时代声音相呼应,起伏不定,不断发展变化着。匪乱刚刚结束,人的生存受到自然环境(狼、鼠)的严重威胁,于是互帮互助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占主流地位。随着生产恢复,人口繁衍,唐、王、金三家人之间渐渐产生了矛盾,并且恩怨交织,冲突迭起,愈演愈烈。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进入大和解时代,就有了出去的周原儿女寻根祭祖,顺应潮流,唐、王、金三家人之间真正实现了一次团员。而本书在唐凯业辞路脚户道的感人故事中结束,一首耐人寻味的小诗《去南梁》,就引发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

因应历史的演绎,一些著名将领先后来到了董志原。北伐时期,国民军将领佟麟阁、吉鸿昌先后带上队伍来到斯原。佟麟阁攻下肖金城后,带上队伍开往宁县一带。吉鸿昌攻破董志城和西峰城后,率部在董志原上驻防。中原大战,国民军大败,无力回师,董志原就先后被谭世麟、陈圭璋部控制。西安事变前后,斯原又被杨虎城、张学良部交替驻防。此后,胡宗南、马步芳队伍先后开上了斯地。跑马灯般过队伍,既是斯原贫困的原因之一,又演绎了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春秋故经。

1931年11月,陕甘游击队进入环县八珠原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后来习仲勋在这里建立了曲环工委,拉起了游击队,发动群众积极支持了山城堡战役的打响,就有了书中的莲花原和萧关堡战役。西安事变前夕,邓小平率领一部红军,驻扎在董志原南部一带,在太昌镇扩红。而徐海东所部驻防董志原北面的驿马关一带休整,长达近一年时间。中原突围,王震带领部队北上,经镇原县,回到庆城县城休整。1948年,彭德怀和习仲勋带领西北野战军军部机关的几个直属支队,开上董志原,发动了“四八战役”。其主要战场摆在肖金城周围约二十里地范围内,以军部机关为诱饵,吸引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掩护西野主力队伍带上奇袭胡宗南宝鸡军火库所得来的战略物资及辎重,顺利返回马栏老根据地。这些都为主人公展开活动,提供了遐想的空间。

灵气,山川孕育万物,称之为灵。在人杰地灵的董志原上,人才辈出,我就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虚构了一些人,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伴着历史的浪花在跳跃在舞动。

在写作过程中,无论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及语言习惯,我都试图写出斯原斯地的风貌或者黄土土人的性格特征,使个个角色个性饱满、感情丰富细腻,有鼻子有眼窝的跃然纸上。

神气,是指民俗文化的描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民俗文化是“神”,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自然传承在民间。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对修庙、求神祈雨、打醮、抽签问卦、送病、炸油货、祭祖、年饭、敬神、耍社火、婚丧嫁娶等,都有详尽的描写,再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周原。这也是对陇东民俗文化的艺术化加工,及深刻挖掘与整理过程。

骚气,是指文化气息。本书在创作过程中,运用陇东民歌 首,陕北民歌 首,地方童谣俚语 首。同时,本人根据原生态的陇东乡土文化特点,创作诗歌 首,莲花落 首,顺口溜 首,信天游 首,作为小说的佐料。所谓君臣佐辅,相得益彰,增强了小说的才气,使文笔达到流畅、犀利、诙谐、平实、生动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语言美。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本人坚持向群众学习语言艺术,把董志原的方言特点,巧妙运用于行文过程之中,形成自己独到鲜明的语言风格。因此,方言的熟练驾驭,保存了一定的原生态的董志原语言习惯,是本书的成功之处。

臊气,就是指人的劣根性与社会的阴暗面。人吃的五谷杂粮,放得臭屁,性格就往往具有二重性。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就取决于矛盾的两方面,互相运动、互相斗争的结果。于是有了唐平刚毅果决、为民请命、仗义疏财的闪光的一面,也有了他狭隘自私、小气冷酷的一面;有了金宝宝吃喝赌嫖,心狠手辣,鱼肉百姓,投机钻营,一心当官的阴暗一面,也有了他心系黄土地,感恩周原的人性化的一面;有了王仑亦正亦邪,唯利是图的一面,也有了他遭受犬决,悲情浓郁的一面等。置身历史大时代,着笔匪乱、“烟亩罚款”、战乱、饥荒、改革开放等背景,安排人物活动,塑造人物形象,使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立体地横舞在画卷之上。

作为小说写作的任务,就必须清楚在褒扬什么?鞭笞什么?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是小说创作艺术永远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也是生命力所在。

长长叹口气,是指小说是时代产物,人物活动的安排脱离不了时代烙印。恩格斯说,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中灭亡。就有了唐平大怒赶子,唐秀姑认命跳进火坑,唐怀璧逆来顺受等人物活动的巧妙安排;就有了招邻垦荒、招丁、吃粮、走上脚户道、闯南梁等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办法。而这些安排都是由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与进步程度决定的,不是作者主观上能左右的,随意可以布局或者超越的,就是无奈之作。

就说没脾气,指人物命运是时代背景、大环境与个人努力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与归宿,是水到渠成的东西。没了脑子一发热,就冒泡的白话,太多了真情实感与人物命运结局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陇东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李致博老师仔细修改过本书第八稿。他说:“《厚土有声》与陈忠实老师的小说《白鹿原》是姊妹篇。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从反映的时间跨度来看,《厚土有声》约120年左右,《白鹿原》约70年左右。而《厚土有声》所反映的时间段,尽包了《白鹿原》所反映的历史年代,并向两端有一定的延伸。二是从历史背景来看,二者反映的都是西北大革命前前后后所发生的那些事,《白鹿原》侧重于陕西部分,《厚土有声》侧重于甘肃部分,二者合起来,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陕甘边革命爆发的根根茎茎。三是从写作角度来看,二者都是紧紧抓住历史线索,站在一个点上,以文学笔墨,娓娓讲述了一段历史。而《厚土有声》站在董志原(虚化后的周原)这个点上,讲述了陇东革命史;《白鹿原》站在白鹿原这个点上,讲述了三秦革命史。四是从人物归宿来看,《白鹿原》以真共产党员没弄过假共产党员嘎然而止,给人留下扼腕叹息的悲情成分。而《厚土有声》以唐凯业辞路脚户道,给人留下一代代人接力薪火相传的南梁精神,探索前行,寻找实现梦想的回响,似乎它所反映的历史时空更完整、更厚重、更正能量些。”

本书时间跨度长,容量大,人物多,在创作中大量的运用了倒叙的方法,处处埋造悬念,引人入胜。其一定限度地节约了笔墨,使人物冲突迭起,语言凝练精悍。即用最少的语言,渲染和表达了最多最浓烈的东西。

刘伟宏

2020年5月16日写于西峰

责任编辑: 吴树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带有“陇东报”“掌中庆阳”“庆阳网”讯头、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视频等新闻作品以及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版权均为陇东报社所有。未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陇东报社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已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的,在转载、下载使用原创作品时,必须明确注明作品刊发媒体、作者、时间等完整信息来源。否则,陇东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