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那些年(徐杨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日出差,路遇一帮去省城赴考的老乡。刚出校门,初入社会,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生命,对一切都是那么的兴致盎然,对即将步入的职场也是满满的憧憬和期待。一路听他们聊自己的面试经过及心理活动,不免忆起自己彼时的模样。

记得临近大四那年,学院里那些原来抱作一团的小伙伴便自动划分成两个阵营:第一阵营是要复习考研的,起早贪黑相约着去占座复习共同冲刺。第二阵营是想早点工作实现经济独立。我呢,本来大一的时候信誓旦旦是要考研将学习进行到底的。可是经过大三的实习以后,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了,突然觉着一直待在象牙塔里似乎不是我想要的,读书的最终出路还是得找工作,那么迟做不如早做。于是乎,本来属于第一阵营的我临阵“倒戈”加入了第二阵营。我们阵营的特点就是到处打探收集消息,笨拙的装扮自己,满世界的赶招聘会、投简历。有人很快就签到了不错的公司,有人却还在四处奔走努力推销着自己。但是那时的大家,单纯而快乐,找到工作的小伙伴跟大家分享着他(她)们的成功经验,如何设计简历、如何准备面试,尚未觅得如意去处的人相互之间打气鼓励,互通有无,哪里又有单位在招聘,哪里的招聘会有几家500强企业……没有勾心斗角、不存在嫉妒防备,彼此之间只有真心的祝福。

继而毕业临近,离别之情渐浓。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小伙伴要各奔东西了。有人去了北上广逐梦,有人回到故乡寻求安稳,读研的伙伴们已经早早收拾好行囊,准备去往新的学府继续深造。大家都清楚,很多人此次一别,再见的可能就很渺茫了。“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当午夜的钟声,敲痛离别的心门,却打不开我深深的沉默,那一天送你送到最后,我们一句话也没有留,当拥挤的月台,挤痛送别的人们,却挤不掉我深深的离愁……”毕业典礼那天,操场上反复播放着吴奇隆的《祝你一路顺风》,将离别的愁绪推向了高潮。大家都眼眶湿润,甚至有人抱头痛哭。就连以往有过争执和嫌隙的同学也都在那一刻化解了“恩仇”。

匆匆离别,从全国各地短暂相聚的我们顷刻间又散落到地球的各个角落。起初,班级群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小灵通”,给大家分享着同学们的最新状况:某某签到北京了,单位还给解决北京户口;某某考上了公务员,捧上了所谓的“铁饭碗”,从事了跟专业完全不沾边的职业;某某回到家乡做起了房产经纪,听说已经有了自己名下的第二套房产;而当年一直嚷嚷着要创业的大蒙开了家书屋,享受起一猫一店有咖啡的慢生活;无辣不欢的四川妹子筱梅嫁去了广州做了全职太太,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琐碎日子;学霸嘉尔去了德国,小茂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做了老师……已经稳定下来的小伙伴在群里热情地邀请大家出差旅游时务必去找他们玩儿,大活儿也都积极应和着“途径宝地,定当到此一游”。那些初入职场的惶恐和尚在奔走的焦虑似乎被这种亲切和热闹瞬间化解了。一天的疲累后,这里成了我们灵魂安放的一方净土。

久而久之,处境和经历的差异将大家自然而然分割成了不同的小圈子。结婚生子的聊起了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搞营销工作的满世界的开始张罗人脉,见谁都要递名片留电话;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打拼的经常会聚到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富足的小伙伴也慢慢晒出了自己的新车和豪宅……大群里不再那么热闹,大伙儿不约而同选择了单线联系甚至渐渐失去联系。人们在自己新的舒适区有了新的朋友,新的人脉,新的交际圈。后来,听说当初进了五百强企业的同学跳了槽,跟猎头谈了更满意的薪资,做了高级品牌主理人。一心要在首都扎根闯出一片天地的同学回到了家乡的小城,跟自己的高中同学结了婚,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年一起考研去了南京的辉子和小颖最终因为人生规划的分歧而分道扬镳,一个选择读博,一个做了家里安排的银行职员,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成长的路上,有人在继续追梦,有人俯首于生活。

回想起来,那些曾经的信誓旦旦、慷慨激昂慢慢地都归于尘埃。离别时的十年之约真正来赶赴的却寥寥无几,有人忙于应酬,有人辗转生活。青春已逝,容颜渐老。很多未能赴约的伙伴,他们许是要避免多年未见的疏离和炫耀攀比的灼伤,只是将这段旧时光,这份回忆珍藏在心底。那些张扬的青春,刻骨的记忆在提到彼时的见证人时,才会被重拾且滔滔不绝。我们珍视感激这一段旅程,让未来的人生路上有追忆,有因梦想而努力拼搏过的不悔和无憾。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