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镇原
小康路上 步履铿锵 ——镇原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郑朝静)使命,在奋进中彰显力量。号角,在攻坚时更加嘹亮。

  仲夏时节,草木争荣,镇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扶贫车间里工人们埋头操作着各种机器,产业基地持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

  镇原县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村120个,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3万人,贫困发生率36.21%。

  近年来,镇原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盯深度贫困乡村,苦下“绣花功”,敢啃“硬骨头”,全力“攻堡垒”,2014年至2019年稳定脱贫39119户159474人,贫困村退出107个,2019年底下剩贫困人口3195户8570人、贫困村 13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5%。

  镇原县脱贫攻坚在“量”上得到突破,在“质”上得到提升,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获得感明显增强。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镇原县坚定不移,步履铿锵。

  改善民生夯基础

  城乡面貌展新颜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镇原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相对滞后,严重掣肘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制约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大瓶颈。

  太平镇彭阳村脱贫户刘怀杰告诉记者,原来他们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条件差,农民守着大片土地没有出路,出行不便、吃水困难,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孤寡老人。“心情不好,日子怎么能过好?”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原县坚持以住房、饮水、教育、医疗等保障为重点,全面实施冲刺清零、固强补弱,找差距、补短板、促达标,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三项行动”,聚力打好民生基础攻坚战。

  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刘怀杰所在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自来水,通上了动力电,“滚牛洼”变成了“宽展田”,家门口都有了致富产业,条件好了,村里也有人气了。

  刘怀杰养了4头牛,2018年自来水通到家门前,人、牛饮水都不成问题。家里通上动力电后,给牛铡草再也不愁了。现在的刘怀杰,笑容总是挂在脸上。“不用再去沟里挑水,农民看病能报销,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生活条件好了,心情都变好了,还有啥事干不成?”

  2013年以来,镇原县投入2.51亿元,实施各类供水工程13557处,解决了4.38万户19.0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保障率100%;投入资金4.08亿元,集中实施农村电网新建改造工程,实现了生活用电户全覆盖、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累计投资19.34亿元,修建农村公路1923.76公里、村组砂石道路2798公里;先后动态核查适龄学生6.5万人,投入5.96亿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零辍学,贫困学生资助面100%;投入2.16亿元,修建乡镇卫生院16个、村卫生室215个,实现基本医疗参保、资助、待遇全覆盖。

  如今的镇原县,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群众生活有保障了,茶余饭后,人们还能徜徉在文化广场享受美好时光。

  多元施策育产业

  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在镇原县大大小小的乡镇村落,一座座钢架大棚立于田间、一处处生产场地热火朝天、一张张笑脸花般绽放……田间地头传统农业生产的印迹正逐渐褪去,特色富民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镇原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按照“主导产业整县推进、扩规模提水平,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保覆盖提效益”的思路,全域全产业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抓实抓细“畜禽、瓜菜、林果、饲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中药材、万寿菊、黄花菜、肉兔”四个特色产业,支持培育“五小”产业。

  新城镇孙庵村的大部分村民在多年前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镇、村坚持科学谋划产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大户引领,积极指导孙庵村因地制宜发展养牛产业,走“党支部+协会+合作社+规模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现在的孙庵村,已经是镇原县远近闻名的养牛村,全村748户村民中有523户村民养牛,牛存栏2200多头。

  不仅是新城镇,镇原县其他各乡镇纷纷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产业。平泉镇通过3年时间的发展,先后在洪河川区建成设施瓜菜大棚892座,落实露地瓜菜5000亩,致力打造洪河川区优质瓜菜示范基地。开边镇打造以解放、开边、兰沟村为主的5000亩礼品西瓜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贫困户400户,实现瓜菜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编辑:李博芬责任编辑:李博芬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