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镇原
产业“唱主角” 脱贫“看点多” ——镇原县聚焦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侧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李博芬)曾经贫瘠的撂荒山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果园,曾经徒有虚名的“水浇田”变成了真正的“刮金板”;中省大型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有智有谋的创业者纷至沓来……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镇原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北羊南牛、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日益兴旺、群众持续增收”的发展之路,让沉寂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蓝图全面展开,群众生活孕育出新的希望。

  因地制宜施策 奏响产业发展“四季曲”

  太平镇,养殖业发展的春天。

  在“331+”千只湖羊标准化养殖合作社里,年轻的场长马晓武每天起个大早,精心管理着5个养殖基地的湖羊,巡圈、防疫、喂养都有一整套规范标准。

  合作社现存栏湖羊3662只,带动41户贫困户以“技术培训、订单饲草、入社务工和自主养殖”四种方式参与合作社分红,参社农户年均收入4500元。

  开边镇,茹河川火热的夏天。

  气温升高预示着新一季西瓜又要上市了。农兴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这里种下了3000亩西瓜,这些西瓜虽然个头小,但价格并不低。“人无我有”的科技含量让解放村的“小西瓜”声名远播,每到成熟季,前来拉瓜的车辆排成了长龙。入社农户有的在公司务工领工资,有的搭乘公司的“顺风车”种起了西瓜,收入节节攀升。

  新城镇,曹城樱桃园的秋天,甜蜜和丰收一起到来。

  一颗颗金灿灿的樱桃被采下来,运往全国各地,广大客户纷纷称赞:黄土高原竟然能种出这么好吃的樱桃!

  黄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海拔相对较高,这些看起来并不优越的地理条件却恰恰是培育晚熟樱桃的“豪华配置”。上千亩樱桃园承载着刘卫东不断挑战农业与技术完美结合新高度的梦想,也让当地群众目睹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

  平泉镇,养兔场里洋溢着浓厚的现代化气息,即使是冬天,生产热情也不消减。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让甘肃绿生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文洼村,并成为镇原县目前最大的种兔繁育基地。为了带动当地农户参与肉兔养殖,公司采用首年免费投放、育成后商品价回收的方式引导农户。现在,这项养殖门槛低、技术简单、效益好的产业得到了群众认可,纷纷加入合作社,做起了不受季节影响的买卖。

  面对36.21%的贫困面,镇原县确立了“因地制宜、长短结合、龙头带动、订单生产”的产业发展新思路,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办法,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引导“畜禽、瓜菜、林果、饲草”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在黄土地上刨出了金子,奏响了脱贫致富的“四季曲”。

  产业遍地开花

  贫困群众敲开“致富门”

  红彤彤的苹果敞亮了刘权富的好日子。

  夏日的一场透雨过后,太平镇彭阳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刘权富趁着好天气赶紧去果园里除草。“儿子正在上大学,每月的开支让我们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虽说家里有10亩地,但种的粮食一年下来也收入不了几个钱,比起孩子上学的费用,真是杯水车薪。”刘权富说。

  依托村里的盈利种植专业合作社,刘权富栽了6亩苹果树,从农资、技术到销售,都有合作社提供“保姆式”服务,一年收入3万多元,不仅解决了家里的大难题,还在去年顺利脱了贫。

  “还有一年儿子就毕业了,我要好好经营这6亩苹果,还指望这个果园给儿子娶媳妇哩!”说着,刘权富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红红火火的肉牛养殖铺平了王小玲的“领头路”。

  每到收获季节,新城镇孙庵村村民王小玲就格外忙碌,地里的饲草要收,养殖场里的几十头牛要喂,每一样都不能落下。

  她的丈夫慕全喜是村里的肉牛养殖带头人。他们从2016年开始规模化养牛,并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27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孙庵村成了镇上的专业养牛村,家家户户把庄稼地腾出来种上了饲草,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养殖户。

  “五小”产业点亮孙世均的新希望。

  新城镇利用荒山地栽了上万亩花椒树,让山区群众脱贫不再是“空中楼阁”;利用塬边咀梢建起了现代化养猪场,把“讨嫌地”变成“聚宝盆”……

  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链条,让曹城村44岁的贫困户孙世均成了受益者。他在“五小”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领到了1万元的产业奖补资金,开启了自己的肉牛养殖之路。“一头牛喂一年至少能卖2万元,比我出去打工强多了。我现在养了2头牛,等产了牛犊,收入就会更高。”

  ……

  遍地开花的各类产业让这片土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也让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断收获着自信与幸福。

  如今,镇原县已经形成了“村有脱贫产业、户有增收渠道”的良好局面,全县贫困户来自各项产业的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建档立卡户产业经营性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4.4%。

  以终为始谋划

  幸福日子没有“ 终点站 ”

  7年时间,开边镇解放村悄然蝶变。

  连片的钢架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四方四正的蓄水池里波光粼粼,笔直的乡村小道四通八达,红瓦白墙的农宅错落有致,院落门前的格桑花开得正艳……

  为提升全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村党总支书记朱泽明上任以来,坚持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先后发展新型经营主体6个,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发展为村上集中精力办大事提供了保障,解放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朱泽明说。

  7年时间,贫困群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脱贫“宝典”。

  以前,平泉镇洪河村慕银利一家人住在沟边的窑洞里,出行极不方便。去年,村上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他家四口人只交了1万元,就住上了县城80平方米的楼房。

  手脚勤快、思想活络的慕银利还通过政策支持和扶贫贷款发展起了养殖产业,年收入达到3万元,去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现在虽然脱了贫,但是我要趁着年轻,继续在家把羊养好,把牛喂好,争取一年挣个十几万,好日子都在后头呢!”慕银利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

  7年时间,毛庄村在振兴产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这些年,郭原乡毛庄村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对口帮扶下,发展中药材产业,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000多亩,年产值200多万元;种植花椒、辣椒、玉米等经济作物1000多亩,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带动全村下剩78户贫困户参与分红,户均年均增收2000多元。

  黄土地上长出了“金子”,撩拨着每个人的心。毛庄村村民贾核回到了家乡,建起了牛棚,盖起了猪圈,村里的变化坚定了他的信心。“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回乡发展更让人心里踏实。”

  “以前山里种地没出路,大家都到外头寻营生去了。如今村里有产业,人人有事干,不仅本村群众纷纷返乡,就连邻村许多群众也来我们这儿寻活儿了。”毛庄村党支部书记贾璧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镇原县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脱贫助力振兴,以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编辑:李博芬责任编辑:李博芬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