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环县
移出贫瘠地 搬来好光景 ——从刘旗村46年前整体搬迁看环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成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李文 杨蕊)在环县,曲子镇刘旗村是一个川区村,是方圆几十里群众心仪的好地方。可在之前,这个村有两个村民小组由于地理条件差、土地贫瘠,加之干旱缺水,是当地群众心目中的“苦焦”之地。

46年前,时任曲子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蔡生宝有了新想法——搬迁。

蔡生宝与时任刘旗大队党支部书记王金荣商议后,通过反复走访和考察,达成一致意见——南沟、北掌两个生产队整体搬迁,搬出来的群众安排到川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帮助搬迁群众建新居;搬走后腾出来的山地造林,发展林果经济;川区实施改河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

曲子人民公社党委将搬迁方案报请环县革委会批准后,于1976年实施搬迁。

南沟、北掌两个生产队整体搬迁后,原来的山地弃耕发展林果。改河工程项目征得上级和当地群众同意后,立即施工。在缺少施工机械的年代,3年时间,将原来近2000多米的弯曲河道改直,节省出来的河道改为水浇地,新增土地300多亩。河改了,土地增加了,搬迁群众的生存问题得以解决。但如何让群众增收,又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座“大山”,通过一次次走访调研,他们把目光聚在苗林上。

当时,由于群众观念陈旧,一听到河川的水浇地育树苗,顿时质疑声四起。为此,王金荣首先在自家地里“搞实验”。看到王金荣在自家地里育树苗,有的农民也开始尝试。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刘旗村就出现了几个靠育苗致富的“万元户”。

南沟、北掌两个生产队搬迁后,南沟作为公社的社办林场,北掌作为刘旗生产队集体林场。北掌林场,在王金荣的带领下,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南沟林场,由曲子公社抽调全公社各大队部分劳动力,由以民兵为主组建的农田基建专业队经营管理,对比较平缓的山地进行平整,栽植果树,建起了果园,其余山地栽植各种树木进行绿化。1984年至1994年间,刘旗大队因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受到林业部、甘肃省政府、庆阳地委的表扬和奖励。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苗林经济逐渐冷却,刘旗村转变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当年从南沟搬出来的陈志发今年已经68岁,由于种地已力不从心,2016年他把自家的3亩多地流转给了村里的樱桃园。

如今的刘旗村,今非昔比。60亩垂钓山庄、100亩樱桃园、60亩桃园、450亩高标准苹果园……已形成了川区种植林果和设施瓜菜、塬区种草养羊、全村兼顾地膜种粮的产业格局。

刘旗村两个组的搬迁,为环县易地扶贫搬迁探索了成功经验。近年来,环县针对一些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差、补齐基础短板难度大的情况,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环县建设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7个,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4135户19846人,同步搬迁安置1034户4716人,同时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达到了搬出一片脱贫一批的目的。

为了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环县编制了《环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环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围绕黄河水、产业带、公路线、县城、中心小城镇进行布点,对搬迁区域、搬迁地址、搬迁农户等进行全面梳理,根据资源承载量合理确定安置规模,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度、分批次实施。同时,按照向县城集中、向小城镇集中、向工矿服务区集中、向生产便利区和公共服务成熟区集中的“四个集中”模式,分类指导,科学选择安置地。对于家庭有务工基础、土地依赖性不强的群众,引导向县城和乡镇小城镇集中;对于文化程度较高、有意愿发展第三产业的,鼓励向产业园区和工矿服务区集中;对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畜牧业、对土地依赖性较强的,按照“就近搬迁、适度集中”的原则,在中心村选点安置。

在此基础上,环县充分考虑配套产业,让搬迁点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和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因地因人制宜,确定建设标准和模式;加强硬件设施配套,在中心村按照有硬化路、有活动场所、有安全饮水、有动力电、保障就医、保障入学的“四有两保障”标准进行建设,实现安置区基础设施、后续产业、公共服务“三个保障”到位。

针对部分搬迁户后续生活保障问题,环县按照政府统筹、行业部门配合落实的工作思路,围绕安置点,统筹安排护林员、道路养护员、环卫工人等就业岗位;以土地开发整理、发展种植养殖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合理提供就业岗位;持续加大扶贫车间和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目前,环县已建立配套扶贫车间16处,养殖小区6处,吸纳搬迁户富余劳动力上千人。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