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又见水鸟 (高卫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卫国

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的午后,受肆虐疫疾的影响,人们都在家里宅了两个多月,春暖花开之后,逐渐放开了出行,我开车载着九岁的姑娘和她的一个同学来到贾鲁河畔。孩子们在河岸追逐嬉闹,把风筝放飞在远远的高天,我则沿着河岸散步。

草和水草已经萌生并且展开了蓬勃的身姿,放眼望去河川里是满眼的生机,麦蒿、地黄、野艾、萋萋菜的草香弥漫在空气里,岸边的桃林也已绽开了一树树的笑脸,粉嘟嘟的花朵与春光和人脸相辉映。

穿过这片桃林,我先听见了几声“叽叽喳喳”的鸟鸣,是一种我非常熟悉的声音,童年时在家乡的芦苇荡中,我不止一次与这些鸟、这些声音邂逅。顺着鸟鸣声望去,河水的浅滩处果然是一丛丛的芦苇,芦花随风摇荡,这是去年的芦苇,新生芦苇在春风的抚摸下刚刚展叶儿。就在这一片芦苇荡外围的河面上,我看见了游弋觅食的水鸟,一只、两只、三只……我目光所及,星星点点,足有二三十只。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小河因这一片芦苇呈现出令人陶醉的风景,春日午后的阳光慵懒地铺在河面上,芦苇在风中轻摇,摇曳出了《诗经》的绵绵余韵。

清澈的河水沿着河滩蜿蜒流淌,两个小姑娘脱掉鞋子把脚踩在浅水岸的石头上,波光粼粼,对岸高楼的倒影在水波中晃动,几个穿着艳丽的女人围坐在对岸青草铺地的河坡上。

不见水鸟,已经有许多年了。

一只苇鸟蹲在河近岸的一根高高的芦荻上,几只水鸟在水中游弋,突然其中的一只扎入水底,不一会儿又从远处的河面探出了俏皮的身子,一只高脚长嘴巴白羽毛的鹭鸶,呆立在清清的水边,临水自照,它一定在浅水中看见了自己的身影。这是童年时期家乡小河在我记忆里留存的画面,若干年后,等我再次回到故乡,故乡的河川早已不见这些熟悉的精灵。

我一直没有思考过,这些鸟为什么突然间都绝迹了。少年时忙着求学,青年时忙着所谓的事业,等人到中年才在意识领域萌生了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对于鸟类的生存习性我的认知存在盲点,这盲点实际是因知识欠缺形成的黑洞。想来,这在河水中生活的鸟应是鸟类中的贵族吧,它们对环境的要求可能更高更讲究。然而,那些年乡村司空见惯的灰鸽子、啄木鸟也绝迹了;“咕咕喵——”那叫声瘆人被庄稼人称为报丧鸟的猫头鹰也不见了踪影;那羽毛艳丽头上顶着一把小扇子的戴胜也彻底销声匿迹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鸟类世界也成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看见水鸟的这条河名为贾鲁河,是黄淮相连的河道,战国称鸿沟,汉代名浪荡渠,唐、宋时名蔡河,元代总治河防使贾鲁治河有功,为纪念他,改名贾鲁河。我眼前所见的景和众多的鸟是对电视台报道的最好印证,贾鲁河的环境治理确实已卓有成效,河水清亮,草木丛生,密匝匝的芦苇荡是苇鸟的天堂,清凌凌的水波吸引着众多的水鸟来这个河川里安家。

这几只鸟类中的贵族在水中觅食的画面,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索,鸟类和人类本应该互为依傍、共同信赖,与鸟为邻才是一种天然的和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其实就是尊重人类自身,人与鸟相互依傍,人与自然界的花草互为依傍,人们自然生态意识觉醒后环境便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在时光的延展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环境的美化提升中,鸟类会重新拾起对人类的信赖。目睹了贾鲁河清波潺潺、人鸟相伴的自然生态画卷,我脑海中又一次闪现了童年时期家乡的小河,水鸟畅游、苇鸟啾啾,河岸芦苇摇曳,随之涌上心头的是《诗经》中那些传唱多年的古老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眼前这些正在水中嬉戏觅食的水鸟,不正是两千年前曾经在《诗经》中畅游的关雎?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